新華網 正文
方艙醫院裏拯救生命的公眾號——武漢南京雙城協力攻關“新冠肺炎臨床轉規輔助決策係統”
2020-03-06 07:25:58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方艙醫院內,平均一位醫生要照顧近百位患者,新冠肺炎早期病情又復雜多變,如何科學、精準地預測患者的病情變化,提供最科學、最優良的救治方案?

  “這兩天,不少患者登錄‘新冠肺炎臨床轉規輔助決策係統’所在的微信公眾號,醫生值班時,登錄係統後臺,就能看到患者的病情進展,特別是能對高風險患者,進行及時、有針對性地治療。”目前正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救治患者的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江蘇省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李勇介紹説。

  為了這個拯救生命的公眾號,從2月上旬開始,武漢與南京,隔空上演了一場科研接力。病程進展、AI演算法相互交織、打磨。李勇白天進方艙醫院救治患者,晚上就與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夏彥愷、彭志行教授團隊研討建立多種預測模型。2月27日,他們研發的“新冠肺炎病程轉歸病情預測模型”,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正式投用。

  為了一個問題線上爭論到淩晨兩點

  此前一直在做心內科重症醫生的李勇,到了武漢之後才發現,臨床醫生的壓力要比想像的更大。“我們整個救援隊要照顧600多名患者。即使輪班值班,一個醫生平均每天也要觀察尋訪近百名患者。”

  “病情早期,很多患者病情多變,很多還有基礎病,有的病情還會急速轉危。有一次,我遇到一位58歲的患者,胸悶,白細胞計數略高,血氧飽和度96%,心率107次/分,當時我們預判患者轉重症的風險比較高,及時讓他轉院,事實證明,預判是準確的。”李勇説,這讓他得到啟發,如果能盡早知道哪些輕症患者會轉成重症、危重症,是不是就可以早幹預、早治療?有沒有可能用數據建模的方式,幫助醫生預測病情發展?從2月上旬開始,李勇利用輪休的時間,聯合臨床醫生和專家,討論模型設計和應用問題。

  同時,他把這一想法,分享給了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國家衛健委衛生應急體係建設指導專家夏彥愷。

  “方艙醫院收治的是輕症患者,很多醫生只能基于患者的症狀和此前做的一些醫學檢測指標來判斷病情走勢,我們也想嘗試一下,借助人工智慧等多種演算法,有沒有可能提前預測病情發展,給臨床醫生提供參考。”夏彥愷説。

  雙方一拍即合。隨後,武漢和南京開啟了臨床救治與科研攻關緊張的線上互動模式。李勇雖然可以值一天班,休息兩天,但在武漢東西湖方艙醫院期間,他幾乎每天都要進艙,觀察患者病情發展,跟患者聊天,然後跟南京的科研團隊討論相關內容。

  為保證最快的速度,前後方的配合往往是晝夜不分。有時,李勇淩晨3點跟大家討論完,早晨7點鐘又爬起來上班了。

  到底哪些臨床資料能反映病情變化的趨勢,這是團隊遇到的第一個問題。

  “我們根據指南及臨床專家意見,提取了心肌酶、白細胞、淋巴細胞、氧飽和度、腎功能指標等40多類指標,來訓練人工智慧演算法,但發現算出來的結果並不穩定。”李勇説,有時,大家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會爭論到淩晨兩點。

  就這樣,李勇和夏彥愷的團隊將演算法的結果不斷與臨床驗證、篩選、調整參數。

  模型經驗證後,在方艙醫院投入使用

  演算法預測的結果,與實際的病情走勢是否一致?對于病情變化復雜的新冠肺炎,AI是不是足夠聰明?

  經過模型的建立和驗證,最終他們發現,在國家衛健委發布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指導下,結合多種機器學習方法和臨床預測綜合分析,應在病情早期重點關注血氧飽和度較低,早期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增高顯著,收縮壓下降較大,早期出現心率加快,早期CT檢查發現肺部多發小斑片影,及年齡大于46歲的患者,他們病情加重的風險可能更高。

  “這6項指標的重要性從高到低排列,每項指標的權重也呈一定的遞減趨勢。”夏彥愷説,模型建立後的驗證發現,模型的整體預測準確率為88.5%,重症患者預測準確率為83.2%,輕症患者預測準確率為92.9%。

  夏彥愷介紹,前期做模型驗證時,一位53歲的患者,血氧飽和度為94%,外周白細胞計數6.54×109/L,收縮壓下降26mmHg,心率為104次/分,有多發小斑片影,經過模型預測,該患者轉變為重症的可能性較大,而實際上,該患者最終也轉為重症患者了。

  “隨著新的數據的加入,分析結果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因為模型本身也是不斷迭代不斷進步的。”彭志行介紹。

  2月27日起,該預測模型嵌入了前方綜合服務的微信公眾號,並得到了南京郵電大學郭永安教授團隊和江蘇省人民醫院資訊處的支援,在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正式投用,在李勇團隊的努力下,部分患者開始輸入自己的病情資訊,醫生在後臺就能實時看到生成的預警指數。

  “有些患者的症狀可能不明顯,但是身體指標卻有一定風險,通過該係統,醫生在查房時就能重點關注那些高風險的患者,當然最終也是給臨床醫生做參考的。”李勇説。

  投入運作的微信公眾號,如今更像一個醫治患者的網上家園。除了輔助病情決策,心理健康狀況自評、深度放松療愈的音頻、防疫科普知識、健康生活的膳食、運動小貼士,一應俱全。此前,李勇還聯合救援隊的心理咨詢師申秀紅,結合不同心理健康的評分等級,制定心理治療方案。如果發現患者的心理評分有異常,心理咨詢師也會給患者做心理“按摩”。“我們的初心就是治病救人,減少死亡率,保護人民的生命健康,同時也提高一線醫務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李勇説。(金鳳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方艙醫院裏拯救生命的公眾號——武漢南京雙城協力攻關“新冠肺炎臨床轉規輔助決策係統”-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66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