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新春走基層】三秦大地看賀歲
2020-01-26 08:18:51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張燈結彩辭舊歲,龍騰虎躍鬧新春。三秦大地上,拜年賀歲的“傳統”與“現代”,正紅紅火火地交織相融。

  一聲腰鼓、一個燈籠、一條視頻……這個春節裏,陜北大地上,拜年,有老傳統、有新氣象,甚至有了國際范兒!

  一聲腰鼓·記憶

  一入臘月,延安的川梁溝峁裏,年味漸濃。

  在陜北過年,蜿蜒山徑上,秧歌隊、腰鼓陣已成為陜北人最溫暖的春節記憶。

  “秧歌、腰鼓拜大年,就是‘沿門子’,就圖個紅火喜慶。”説起“沿門子”傳統,64歲的山王河村民張徵侃侃而談,“正月敲敲打打,能保四季平安。”

  很多年前,張徵還是小夥子時,也曾是拜年的“絕對主力”。鏘鏘鑼鼓聲中,男男女女穿紅戴綠,娃娃們一個個小臉凍得通紅。秧歌、腰鼓在黃土地上奔騰開來,盡顯新年新氣象。

  春去秋來,黃土地裏“沿門子”,祝福了歲歲年年。一轉眼,“小娃娃”張軍明已過不惑之年,成了山王河村支書。30年時空流轉,村莊也“換了人間”:2萬多畝退耕地褪去黃沙、披上綠衣,經濟林木漫山遍野。富余勞力搞起了“黃土風”腰鼓隊,還跨出國門,去過秘魯、新西蘭演出。

  一個燈籠·傳承

  西安東郊白鹿原上,82歲的王學坤,編了一輩子竹燈籠。握一把篾刀、坐一個馬扎,老人與燈籠結緣了一輩子,看慣了原上過年的喜慶與熱鬧。

  灞橋孫家溝村的王學坤和侄孫王少波,春節前夕在院子的柿子樹下,忙著趕制竹燈籠。破竹、劃篾、編織、收口、糊紙……十幾道工序下來,一個個精巧玲瓏的“火葫蘆”竹燈,就在爺孫倆手裏誕生了。

  “在關中民俗裏,‘外甥拜年,舅舅送燈’。火紅的燈籠,是小娃娃正月裏最期盼的禮物。”今年40歲的王少波仍記得,兒時去舅家拜大年的場景。“大年初二進了門,挨個給姥爺、姥姥、舅舅磕頭。紅包裝兜裏,心裏還盼著打燈籠哩。”

  白鹿原上,歲歲拜年,輩輩送燈。見證這一幕幕溫馨場景的竹編燈籠,已有300多年歷史。若論“原上編燈第一人”,當屬“非遺”傳承人王學坤;而跟爺爺學藝的王少波,已是王家的第九代傳人。

  時代變遷,如今白鹿原上,建起了白鹿倉景區。王少波腦子活,在景區的“非遺”街上,開了一家“竹編燈籠”鋪子,平日裏專攻編燈技藝。

  王少波肯琢磨,要給老技藝融入新創意。端詳店裏的小物件兒,“燈籠臺燈”最有設計感,“燈籠花籃”工藝巧,成為年輕人拜年賀歲的時髦禮物……

  “時代變,燈籠變,白鹿原也在變。”王少波十分感慨,“唯有這竹燈裏藏著的拜年祝福,從未改變過。”

  一條視頻·新潮

  相機、自拍桿、三腳架……趁著飛曼谷的航班還沒到,李希梅又檢查了一遍行李。滿懷憧憬的旅途中,有個“重頭戲”——給家裏老人錄拜年視頻,送上異國他鄉美美的祝福。

  前兩年,李希梅和丈夫結婚,定居西安。前陣兒剛入冬,身邊好幾個姐妹盤算著春節出國遊,聽得多了,小兩口也動了心思。

  臘月底出發前,夫妻倆回了趟渭南老家。“趕不上除夕,就提前給爺爺奶奶拜個年。”

  爺爺奶奶,是李希梅最大的牽挂。前些年,她在美國留學時,每逢除夕夜,都惦記著“叮咚作響”彈出消息的家裏社交群。視頻群聊一開,先給長輩拜年。爺爺奶奶挺新潮,學會了發紅包;一幫小輩兒一擁而上,紅包個個“秒光”。

  “每次放假回國,我都把自己的留學生活講給爺爺奶奶聽。”李希梅愛攝影,圖書館裏的壁畫、海邊衝浪的年輕人、給美國室友做的火鍋……“爺爺奶奶年紀大了,但對外面世界的向往,一點兒都不少。”

  如今,老人出國不方便,李希梅便帶上相機,用鏡頭記錄旅程。“我還想邀請幾位華人店家,站在鏡頭前,用中文送上新春祝福。”李希梅春節時還制作洋溢著泰國風情的拜年視頻,“發回去,爺爺奶奶肯定喜歡!”

  “新年新氣象,新人新玩法。”李希梅笑言,“傳統中國年,也有國際范兒!”(記者 高炳)

+1
【糾錯】 責任編輯: 黃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502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