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這些醫學重大進展 件件與你我相關
2020-01-22 07:58:31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科技進步為社會帶來的福利,我們從醫學領域可以非常直觀和切身地感受到。近日,中國醫學科學院發布“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回顧剛過去的這一年裏中國醫學界的創新成績,評選出39項重大進展。“件件都與老百姓有關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王辰院士表示。

  這39項醫學重大進展,涉及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基礎醫學與生物學、藥學、衛生健康與環境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與資訊學六大領域。王辰認為,醫學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自然科學,它是為防治疾病而産生的一門學問和技術體係,因此是應用性的。這也是此次重大進展評選的一個主要標準——能否對人們生命健康産生重大影響。

  那麼,這些重大進展到底如何影響我們的生命健康?

  解決疾病難題有了新思路新方法

  基礎醫學和生物學是醫療科技的基礎。“最近二十年來,新興學科的發展使我國基礎醫學和生物學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進一步提升。”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林東昕院士指出,我國基礎醫學研究在基因組學、轉化醫學、係統生物學和整合醫學以及與其他學科交叉方面都取得了一係列重要進展。

  在公布的39項2019年度中國醫學重大進展裏,有10項是基礎醫學與生物學領域,與基礎醫學密切相關的臨床醫學領域也有10項,這些進展代表著最前沿的疾病診療理念和方法。

  比如“人類胚胎著床發育過程及其機制解析”,林東昕認為,該研究成果對人類的胚胎移植的復雜分子機制提供了進一步的認識,繪制了人胚胎分子和形態發育全景圖,對于認識人類生命起始以及輔助生殖技術中胚胎的早期發育和調控規律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再比如“多組學技術發現肝癌精準診治新靶點”,通過蛋白組學研究較為完整地揭示了肝癌腫瘤細胞的分子特性,全面解析了肝癌的發生和發展機制,還發現了肝癌精準治療的潛在新靶點。“這為肝癌的精準分型與個體化治療、療效監測和預後判斷提供了新的思路。”林東昕説。

  基礎醫學的發現,很快進入臨床,得到進一步驗證。“基因治療、免疫治療、幹細胞等創新技術,為解決疾病治療難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付小兵院士強調。

  比如“首例CRISPR-Cas9編輯幹細胞治療感染艾滋病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付小兵認為,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能夠成功治療感染艾滋病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這有助于推動CRISPR基因編輯手段用于臨床治療。“這方面國內外醫學界都在探索,中國取得了一個非常成功的案例。”

  此外,發現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繪制口腔-頭頸黏膜惡性黑色素瘤基因組特徵圖譜並提供潛在治療策略,證實閉角型青光眼高危患者不宜廣泛使用預防性鐳射治療……這些醫學重大進展,都使我們對疾病有了更多認識以及知道如何更好地去應對。

  醫生有了更多“武器”

  “我國藥學領域這些年取得了非常顯著的進步,以前都説我們是制藥大國,不是制藥強國,現在由大到強、由倣到創的趨勢正在形成。”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松院士表示,他將藥物比作醫生手上的“武器”,“藥物研究就是要給臨床醫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武器’”。

  此次發布的2019年度醫學重大進展,涉及藥物研究的有7項。比如抗癌新藥澤布替尼,獲得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突破性療法的認定,並且在美國上市。“這是第一個中國本土研究的藥物獲得美國FDA批準上市,是一個標誌性、趨勢性的變化,證明我們本土有能力和美國做同樣水準的藥物。”李松説。

  榜單裏還有備受關注的國産阿爾茨海默症治療藥物甘露特鈉膠囊(九期一)。“老年癡呆的治療實在太難了,幾十年來沒有一種新藥,醫生沒有很好的‘武器’。”他指出,這是一個臨床未滿足的重大需求,現在多了一種治療選擇。“但我們要多給它點時間,讓它在臨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拿到更多的數據。”

  同樣,尋常型銀屑病治療藥物本維莫德乳膏(欣比克)的獲批上市,也改變了“牛皮癬”(銀屑病)患者群體多年來沒有新治療藥物的困境。該藥是科技部“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的1類新藥,“是我們國家全球首創,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一個新藥。”李松説。

  2019年,醫生新增的“武器”不僅僅是藥物,還有艾滋病病毒(HIV)尿液自檢試劑、碳離子治療係統、正電子發射及X射線電腦斷層成像掃描係統等醫療器械。

  艾滋病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很多艾滋病病毒攜帶者根本不了解自己的感染情況。世界衛生組織提出,2020年艾滋病病毒攜帶者的診斷率要達到90%,並建議推進艾滋病自我檢測。2019年我國批準上市了全球首個艾滋病病毒(HIV)尿液自檢試劑,這為艾滋病自我檢測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手段。“這是一種無創檢測,檢測方式相當地‘傻瓜型’,而且便宜,可以在家裏自己給自己做自助式檢測。”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程京院士説。

  再比如,正電子發射及X射線電腦斷層成像掃描係統獲批上市。程京介紹,該成果是中國人第一次在全世界實現“秒機”的全身掃描,15至30秒時間能夠完成全身1.94米的掃描,獲得全身資訊。“這意味著可以做動態的全身資訊監控,比如動脈粥樣硬化,通過該係統可以觀察患者用藥後全身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比如感染性疾病,通過該係統可以看到細菌感染以後在全身的擴散情況等。”

  此外,碳離子治療係統使腫瘤治療多了一種選擇,“人工心臟”取得突破,人工智慧輔助診斷應用解決偏遠地區缺醫困境……“先進的工具一旦問世,會給全社會的疾病預防和治療帶來非常顯著的作用。”程京説。

  制定衛生政策有了更多科學依據

  當前,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逐漸被大家接受,並變成實際行動。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徐建國院士指出,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上管天、下管地、中間管空氣”,關注的是群體,需要衛生政策的支撐。

  要制定科學合理的公共衛生政策,必須先研究清楚各種健康影響因素。2019年,我國在衛生健康與環境醫學領域的一些重大成果,為政府制定衛生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比如,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全球范圍內係統地評估了空氣顆粒污染物對居民死亡的影響,探索了這種影響在地區、城市和人群的分布特徵,確證了短期內細顆粒物濃度和粗顆粒物濃度的增加,與總死亡率、心血管死亡和呼吸道疾病死亡之間存在統計學相關性。“研究結果可為世界衛生組織修訂環境空氣品質標準和風險評估提供重要流行病學證據。”徐建國説。

  再比如,科研人員對我國最新疾病負擔的研究發現,中風和缺血性心臟病取代下呼吸道感染和新生兒疾病,成為我國主要的疾病負擔,收縮壓高、吸煙、高鈉飲食和環境顆粒物污染是導致死亡和疾病負擔的四大危險因素。徐建國認為,該研究揭示了我國居民疾病譜發生的重大變化,並明確了影響我國居民健康的主要因素,為我國未來疾病防控的重點指明方向。

  “過去我們一説疾病負擔,都是查外國科學家的文章,或者查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這項研究説明,我們關于疾病負擔的研究,已經達到很高的水準,將會對衛生決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告訴記者。

  此外,首次明確我國成人喘息症狀性哮喘的流行狀況,揭示我國哮喘規范化診療與管理不足的現狀;首次在全國開展大樣本流行病學調查,揭示成人心境障礙、焦慮障礙、酒精藥物使用障礙、間歇爆發性障礙、進食障礙、老年期癡呆等精神障礙的患病率及分布特點;對我國癌症死亡病例的研究,發現我國癌症死亡有23個危險因素,而且各省的危險因素存在差異……

  “這些都直接指導我們衛生政策和疾病防控策略,甚至每個人生活習慣的改變。”王辰説。記者 陳海波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大連:花燈扮靚金石灘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守好鐵路線 春運保平安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00後”乘務員的首個春運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清高宗乾隆皇帝展”亮相鄭州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49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