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綠的中國貢獻——代表委員眼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2019-03-11 21:53:16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題:全球變綠的中國貢獻——代表委員眼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社記者董峻、王博、宋曉東、張志龍

  2018年——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2019年——持續抓好國土綠化、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和生物多樣性保護。

(新華全媒頭條·“改革開放40年”變遷走筆·圖文互動)(4)綠色的奇跡——改革開放40年變遷係列述評生態篇

  汽車行駛在陜西榆林市靖邊縣東坑鎮新建村的道路上(2018年8月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陶明 攝

  這是政府工作報告對去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的總結,以及對今年保護修復生態係統工作的安排。

  “成效顯著”體現在哪裏?生態環境怎麼進一步改善?引發代表、委員熱議。

  中國“綠色奇跡”助推全球變綠

  上個月,美國航太局根據衛星數據進行的一項研究成果表明,全球從2000年到2017年新增的綠化面積中,約四分之一來自中國,貢獻比例居首。在中國的貢獻中42%來自植樹造林。

  美國航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拉瑪·內瑪尼説,在觀測到地球綠化面積增加後,研究人員最初以為主要原因是氣候變暖等環境因素促進了植物生長,但分析顯示,人類的綠化活動有巨大貢獻。

  “美國航太局的資料和數據與我國開展的森林資源清查結果吻合,充分反映了中國為全球植被增長做出的巨大貢獻。”全國政協委員、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説。

  40年前,“三北防護林工程”開創了我國生態工程建設的先河,迄今累計完成造林保存面積3014.3萬公頃,在我國北方築起了一道“綠色長城”。此後,我國又相繼啟動實施了一係列重大生態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為中華大地綠色版圖不斷擴容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華全媒頭條·圖文互動)(2)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塞罕壩生態文明建設范例啟示錄

  塞罕壩機械林場(2017年7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據國家林草局最新數據,全國森林覆蓋率已增至21.66%。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中國造出了全世界面積最大的森林——人工林保存面積達0.69億公頃。在全球森林資源持續減少的背景下,中國森林面積和蓄積量持續雙增長,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的國家。

  綠色也來自青青草原——

  “我們實施了草原保護與修復工程,禁牧113萬公頃、治理沙區16萬公頃,草原植被蓋度升到74%。”説起草原生態保護,全國人大代表、內蒙古呼倫貝爾市委書記于立新如數家珍。

  國土綠化步伐全面加快

  一代一代人的接續奮鬥,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成效。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國進一步加大生態文明和國土綠化建設力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係建設加快推進,生態環境品質持續改善:

  2013年至2018年,全國完成造林0.4億公頃,森林面積達2.15億公頃;

  國家儲備林制度初步建立,建設和劃定國家儲備林318萬公頃;

  草原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勢頭得到遏制,綜合植被蓋度超過55.7%;

  啟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等試點,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積持續縮減。

  ……

  一片片綠色浸染著黃色,一片片林草改變了沙區的模樣。全國政協委員、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智慧財産權辦公室主任馬全林,就是這一巨變的見證者。

(新華全媒頭條·“改革開放40年”變遷走筆·圖文互動)(1)綠色的奇跡——改革開放40年變遷係列述評生態篇

  拼版照片:上圖為治理前,山西朔州市右玉縣的荒涼沙地(資料照片);下圖為右玉縣小南山森林公園(新華社記者曹陽2018年8月7日攝)。右玉縣林木綠化率從1976年的12.66%增至2017年的54%,在黃土高原上樹起一道綠色豐碑。 新華社發

  “在毛烏素沙漠一些曾經風沙肆虐的村落,如今想找到流動沙丘都不容易了。”他感慨萬千。

  馬全林率領科研團隊在民勤、古浪等地推廣各類治沙技術模式面積2萬多公頃,保護農田3萬多公頃。這次參會他準備了多份提案,希望擴大甘肅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提高補助標準以及加強“一帶一路”防沙治沙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等。

  “既要通過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精準治沙,改善沙區生態環境,也要通過培育沙區經濟作物,帶動群眾發展生態産業,實現脫貧致富。”他説。

  綠色帶來滿滿獲得感的故事,同樣發生在東部地區——

  山東省沂南縣銅井鎮兩泉坡社區黨總支書記李樹睦,是來自沂蒙山區的全國人大代表。他説,通過發展林果産業,綠色不斷增多,不僅給荒地蓋上了“綠被子”,還鼓起了群眾的“錢袋子”,這是老鄉們重要的幸福來源。

  上下同心共繪美麗中國

  驚蟄已過,綠意萌動。人們陸續走出家門揮鍬播綠。今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1個植樹節,義務植樹這場數十年一以貫之的全民綠化行動,正是為地球添綠的一條重要中國經驗。

  累計155億人次參加、義務植樹705億株,不但造就了國土綠化的巨大成就,而且在人們心中播下綠色種子,為傳播生態文明理念發揮了大作用。

  走進河南省湯陰縣向陽莊村,村道兩側是整齊的綠化帶——這些樹不是政府掏錢種的,而是村民們一棵棵種下去、日益成林的。人們説,村子要是光禿禿看不著綠色,房子建得再好,村裏也不美。

  全國人大代表葛樹芹就是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村民大會剛開完,大家一致同意繼續綠化荒地,讓我們村更美。”她説,“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如果每個村都成為美麗的新農村,我們就離美麗中國更近了一步。”

(迎接兩會)(2)共建生態文明 共用美麗家園

這是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章鎮鎮新葉村村貌(2018年4月21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何止在農村——國家林草局的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城市建成區綠化率增至目前的37.9%。

  “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全國人大代表、重慶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説,統籌好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關係至關重要,榮昌將積極探索綠色迴圈低碳發展新模式,從源頭嚴控環境污染增量,築牢渝西生態屏障。

  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全國人大代表、河南三門峽市市長安偉有切身的感受:這裏的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度因發現金礦而遭挖山開礦,水臟了、山禿了、動物走了。3年前,當地打響綠色保衛戰,目前已種草近100公頃,栽植苗木近60萬株,舊貌換了新顏。

  代表委員們表示,只要以久久為功的精神不懈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實踐中把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到位,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必將實現。

  相關連結:

  堅定不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産生熱烈反響

  新華社評論員:堅定不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新華網評:學懂弄通做實生態文明建設“四個一”

  推動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面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綜述

[責任編輯: 王佳寧 ]
全球變綠的中國貢獻——代表委員眼中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4222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