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將至,月滿冰輪。天文專家表示,2019年的元宵月不僅恰逢“年度最大最圓月”,還是“十五月亮十五圓”,最圓時刻出現在19日23時54分。【詳細】
</p>
“舞”起來!
花燈戲展演迎元宵
這不僅是家鄉的味道,更是親情的“味道”
他們是比鋼鐵還硬的漢子——天路之巔看不見的“軌枕”
樂清首飾龍:匠心絕技
大數據中的春節
一“箱”情願
春節臨近尾聲,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
民俗表演迎元宵
小鄉村裏的新春大戲
短視頻|離別的不舍,不只在後備箱
頂風冒雪,他們打贏了這場大山深處的“春運保衛戰”
春運路上,他們在守著鐵路的安全
冰雪世界度新春
河南馬街村有個"馬街書會"。元代起,每年正月十三各地説書人來此吹拉彈唱,天作幕地為臺。66歲村民張滿堂,慢慢和藝人成了老友。
在月山車站,有一群“育菇人”,他們每天的工作對象是一顆顆“鐵蘑菇”。天氣寒冷,“育菇人”們也迎來了忙碌時節。
沈茹和沈燕是雙胞胎姐妹,姐姐沈茹在鐵路上海站擔任客運值班員,妹妹沈燕則在鐵路上海客運段擔任列車長。
褚福妹説,奶奶是世界上最善良、最好的人,她默默承擔了家裏的農活,卻很少跟她和妹妹訴苦,“奶奶常常會背著我們,偷偷流淚。”
"自從他倆當上安全員,就沒有過一個輕松年,越是節假日越忙。可是我和他爸理解,他們守護一車人的安全,有這樣的兒子我們很驕傲。"
“警犬媽媽”黃曉莉帶著警犬在一線守護春運安全,已經整整10年。今年,她帶著剛剛服役的警犬“浩克”參加春運安全守護。
“農歷豬年快到了,我這個‘野豬佬’要加油幹!”湖南黃茶園村的尹幫華因擅長養豬遠近聞名,人稱"野豬佬"。他對新的一年充滿信心。
“煎餅大媽”每人每天能加工40多公斤成品煎餅,最多的月收3000多元。在新的一年,她們希望靠自己的雙手讓一家人過得更好。
貴州八吉渡口,54歲的何銀祥和43歲的賴福昌每日都會駕駛渡船,來回60余趟接送村民。他們也將見證當地最後的擺渡歷史。
今年春節,董洪喜不打算回家了。他的新年願望是繼續送外賣多攢錢,給父親送套茶具、給母親送個手鐲作為禮物,早點還清助學貸款。
隨著新春佳節臨近,山西太原一家快遞驛站逐漸熱鬧了起來。站長張新雖然剛滿30歲,卻被顧客們親切地喚為“老張”。這是為何?
2019年春運,是父親李海雲的最後一個春運,也是兒子李誠的第一個春運。闔家團圓之際,他們將在車站迎接新年。
38歲的王瑞是一名動車組地勤司機,有著20年列車駕駛經驗。他主要承擔動車組調車任務,最快時速也不超30公裏,被稱為"蝸牛"司機。
遼寧本溪社火有著百年歷史,也叫“武社火”“武秧歌”,裝扮完畢的演員利用長矛、大刀、雙錘等兵器,顯示“武”的力量。
四川昭覺縣三河村首批29戶、168人告別土坯房,搬入易地扶貧安置點的新家。他們圍坐一起,吃起壩壩宴,跳起達體舞,慶祝喬遷之喜。
藏北往北,“無人區”腹地,才是雙湖。這裏是野生動物的天堂,也是人類生理極限試驗場。亞阿木管護站值守的5個人準備好好過年。
春運列車的車窗猶如一個個相框,每個相框內都是一個回家的故事。
臨近春節,浙江湖州吳興區飛英街道吉北社區的“一元裁縫鋪”還亮著燈。這個不到10平方米的裁縫鋪,背後有一段暖心的小故事。
50歲的龐雪梅已經飛行了32年,今年她終于可以和家人一起過年了。“我很期待今年的年夜飯,我要親自掌勺,做一桌大餐給家人。”
"得先從上海坐41個小時火車到成都,然後轉坐汽車去會東縣。因為家住在下面的鉛鋅鎮,需要在縣裏住一晚,第二天轉車回鎮上。"
2018年,7戶貧困家庭的13位村民搬到“幸福小院”,組成溫馨大家庭。全部脫貧後的第一個小年,他們在新家吃到了第一頓團圓飯。
檢修工作完成後,檢修員、檢修工長、技術員、質檢員,這4崗5人分別在配件上做標記,寫出完整的“合”字,安檢才算結束。
乘務員是理工男客串的,廣播員是新考的,廚師和服務員是借的,就連車長也是首次上崗……一趟臨時拼湊的“菜鳥”班組開啟了春運之旅。
2018年,8361次列車加挂了一節“特殊行李車”。家禽放置區、電子秤、貨架……趕集賣貨的村民們,在車上就能現場交易。
春節臨近,在黔桂交界大苗山深處的烏英苗寨,56歲的村民吳正懷一家迎來了兩件大事:2018年實現脫貧、喜遷新樓。
22天前,黃詩韻、黃嘉韻從四川老家出發,歷經2天1夜,在福建與父母團聚。相聚的時間是短暫的,在站臺上,離別的她們緊緊抱著父母。
遊子們返城之時,父母總會將行囊塞滿煎餅、饅頭、海鮮、水果等“特別的愛”,臨別之際親人們聚散兩依依,總是讓人觸景生情。
來自四川的黃詩韻、黃嘉韻這是第一次坐高鐵來到遙遠的福建。“爸爸,我想你了!”近半年沒見面,姐妹倆一下子撲到父母的懷裏。
一段36km長的鐵路線上,茍發偉、羅亞坤夫婦值守在兩個車站派出所。只有在巡線時分別跨越24km和12km,才能在交界處"相會"。
這將是江文靜第一次在船上和家人度過春節。她給父母和弟弟跳了一支舞,跳得特別投入。她説:有爸媽和弟弟在的地方,就是家。
“我帶了蔬菜、水果,那邊缺這些。”張麗英準備去毛德呼熱站,和丈夫劉紅旗一起過年。那是戈壁荒漠之中一座會讓列車的五等小站。
手機屏幕的那端,曹曉霞俏皮的話語、樂觀的心態,讓牟文貴愛意萌動。他鼓起勇氣向這個病友表白,兩顆相隔上百裏的心貼在了一起。
諾諾依偎在顧聖媛的懷裏,淚眼婆娑。那一刻,顧聖媛將諾諾擁得更緊,這個母愛缺位的孩子是多麼需要呵護。
回顧春運,這場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遷徙,是幾代中國人的共同記憶;往返于故鄉與他鄉,團圓是不變的主題。
“彎彎的軌道邊,淺唱著永遠;一天又一年,手寫的思念;信號燈黃綠白藍,繽紛耀眼;站臺上的愛情,一幕幕在上演。”
壯壯的“百寶箱”中裝了21張請假條,今年春運,他知道還會收到媽媽的假條。“媽媽不能陪我,我不哭,因為我是小小男子漢。”
2019海外新春大拜年
“配齊”各路方言 新華網小編們拜大年
恭賀新春!新華網文化名家大拜年
拜年啦!科學家為新華網網友送祝福
國際奧委會主席向中國人民拜年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聯合國前秘書長潘基文給中國人民拜年
2019春節大聯歡:歡樂吉祥鬧新春 喜氣洋洋又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