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在這裏,醫生也能送服務到府
2019-12-26 09:24:56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作為典型的老城區、老工業區,重慶大渡口區醫院力量單薄,不足以回應群眾旺盛醫療需求,醫療事業發展“先天不足”。面對這一情況,近年來大渡口“不拼規模,不搶病人”,變“坐等病人到府”為“給病人送服務到府”,醫療改革改出了新意,落到了實處。

  當好群眾健康“守門人”

  大渡口區半個多世紀前依托大型國有企業重鋼而設立,長期以來面向重鋼職工及家屬的重鋼總醫院就可以“承包”區內醫療。只是,2006年起重鋼開始向遠郊區縣搬遷,並逐步剝離國企辦社會的職能。大渡口不得已從國企主導辦醫向政府主導辦醫轉型。

  “傳統國企辦的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有限,政府主導的區級醫療機構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資金投入和人才積累都不到位。”大渡口區衛生健康委相關負責人向半月談記者講起該區現狀。

  從區情現實出發,如何辦好群眾滿意的醫療?大渡口區意識到,一方面,該區地處重慶交通便利的主城區,群眾日常想看病,搭乘輕軌20多分鐘就能到達多家優質三級醫療機構;另一方面,目前大渡口全區60歲以上戶籍人口6.2萬人,老齡化率超過23%,是重慶“最老”的一個區,諸多老年群眾老年病、慢性病預防、診治、康養等需求旺盛,卻又行動不便。

  由此,大渡口區找準了醫療改革的定位:以壯大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等基層醫療機構為發力方向,以解決慢性病、常見病為重點,當好群眾健康“守門人”。

  誰説醫生不能送服務到府

  在大渡口區錦鳳社區,70多歲的周大爺患有腦梗,長期臥病在床。因為病情加重,一年多來,春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生曹新偉每周要到府兩三次,給周大爺提供服務。

  “老人家你有低蛋白血症,平常要注意多吃些高蛋白食物,但飲食也不要油膩,不然容易拉肚子哦。”曹新偉在給周大爺清理壞死組織、為壓瘡部位換藥的同時,也會根據病情變化,及時提出建議。經過細致護理治療,最近周大爺的病情有了明顯緩解。

  “這些年來,通過強化投入,基層醫療機構診療能力有了很大增強,但不少地方還是門可羅雀,究其原因,還是群眾不信任,覺得來了也治不好病。”春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鮑教洪説,要重建醫患信任,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做實、做細是重要突破口。

  大渡口全區有60多支家庭醫生團隊,活躍在社區一線。“我一般上午在醫院看門診,下午就可以為簽約對象提供到府服務。”曹新偉説,“不坐等病人到府”,而是“給病人送服務到府”,這正是社區醫生的優勢。天天在社區跑,“曹大夫”的名字也越來越響亮,大夥兒有個頭疼腦熱,都願意找他。

  化“被動坐診”為“主動服務”,既方便了患者,基層醫療機構也嘗到了甜頭。春暉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結合患者需求,推出了10種家庭醫生增值服務包,包含中醫理療、針灸、慢病調理等。“因為醫生對患者病情比較熟悉,增值服務包的設計有針對性,推廣效果很好。”鮑教洪説。

  留住醫生,也留住患者

  在大渡口區跳蹬鎮衛生院,內科醫生李冬玲醫術過硬,吸引了鎮上不少患者前來就醫,每天忙個不停。“我們醫院打破‘大鍋飯’,診療病人多、品質好,收入就更高,有的骨幹醫生年收入近20萬元。好醫生有好待遇,辛苦付出有回報,在鄉鎮基層才能踏實行醫。”跳蹬鎮衛生院院長杜戰説。

  長期以來,基層醫院編制短缺,吸引不來優秀人才,醫院不得不自己籌錢臨聘人員,已成公認“老大難”。今年大渡口區狠下決心,為基層醫療機構分批新增200多個衛生專業技術人員編制。

  除了推進薪酬分配改革、落實編制待遇等舉措之外,構建市—區—鎮街醫療網絡,也是大渡口醫療“強基層”的重要手段。為此,該區與大醫院建立緊密合作機制,依托醫聯體讓基層醫院做大做強;共建遠端資訊平臺,讓患者就近享受專家資源……

  跳蹬鎮衛生院與重慶多家三甲醫院實現了資訊直聯。最近,該院收治了一名80多歲的心臟疾病患者,入院就反映心慌、心率快。接診醫生蔣潔立馬給病人戴上遠端心電監護設備,相關數據被實時傳送到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不到半小時,相關診斷結果就出來了,患者得到了及時治療。

  “‘鎮級檢查、市級診斷’的好處,是讓患者不出鎮街,就能獲得上級醫院優質遠端服務,提高了就醫便捷度。”杜戰説,如今醫院一年要做遠端心電500多例,遠端影像近2000例。患者如果需要向上級醫院轉診,隨身攜帶報告單,不用重復檢查,也節省了醫療開支。(記者 李松)

  (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3期)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雲南星雲湖 開湖捕魚忙
雲南星雲湖 開湖捕魚忙
合肥:傳統文化迎新年
合肥:傳統文化迎新年
黃土高原上的冰雪節
黃土高原上的冰雪節
“回味”2019
“回味”2019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38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