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實體書店回暖,不賣圖書賣體驗
2019-11-29 10:08:59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電商的崛起讓實體書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潮,不過近來實體書店漸有復蘇之勢。《2018年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購雖是圖書零售市場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但實體書店也開始走出負增長的低谷。那麼,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的各類實體書店與以往有何不同?經營業態又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讀者在西安一家書店內讀書休閒 邵瑞 攝

  理想很豐滿,現實仍骨感

  布置溫馨的空間、精心打理的小院、立足門口就能聞到的咖啡香氣……在長春吉大南校街上一個復古的小門後別有洞天,這就是呂冬發起的“樂讀書社”。雖然面積不大,但“樂讀書社”是長春首家以眾籌形式創立的獨立書店,目前已在吉林省內拓展出好幾家分店,並成為當地實體書店中獨樹一幟的品牌。

  像“樂讀書社”這樣的實體書店近幾年越來越多,書店融合了創辦人的文化理想與愛書人的精神渴望,並逐漸成為一些人的精神家園或者城市文化地標,如北京的萬聖書園與單向空間、南京的先鋒書店和成都的卡夫卡書店等。

  不過,現實是殘酷的:面對強大的競爭壓力和高漲的運營成本,一些獨立書店被迫不斷更換店址,縮小店面,還有一些書店最終淡出人們的視線。中國圖書網渠道經理阿威説:“一家實體書店如果能堅持5年,並且還要有成為城市地標的潛力,才有可能靠口碑和讀者繼續存活,而很多書店在此前早就倒閉了。”

  呂冬説:“書店大部分的成本是房租和人力,只賣書覆蓋不了支出。”北京西二旗“一個書店”店主文海也表示:“買書的需求是存在的,但實體書店的弱勢是沒有商品定價權。”

  賣周邊賣體驗,實體書店這樣活

  為了存活下去,實體書店也在不斷嘗試改變。與最初只單純賣書不同,現在的實體書店還把更豐富的文化活動,比如品茶、電影、朗誦等內容加入實體書店這一空間。

  “樂讀書社”“一個書店”會經常在周末舉行讀書會、分享會,有時還會邀請一些作家或是學者到書店與讀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呂冬説:“我們創造這個空間就是為了讓這樣一些書、這樣一些人跟大家見面。實體書店裏舉辦文化活動,讓書不再是單純的承載文字,更多的是文化交流,帶領讀者在書籍之外閱讀生活,這是實體書店自身獨特的優勢。”

  北京單向空間、南京先鋒和廣州方所等書店,則開發了自家的文創産品。“我們家比較火的文創品牌是‘單向歷’,每年都有一大批回頭客來訂購。”北京單向空間的店員劉劍釗説,“在我們店,文創總收益是比賣書高的。”這些舉措一方面提高了書店利潤空間,增加了生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顧客,給大家在周末提供休閒娛樂的空間。

  在北京前門邊兒的Page one書店童書區,也有全家出動帶孩子來看書的年輕父母。一個帶著5歲兒子的媽媽説:“我們周末常帶孩子過來看書,還給孩子在這裏報了繪本課活動。”在附近居住的居民李先生認為:“在這裏看書有一種儀式感,實體書店為大家提供了一個方便舒適的空間。”

  未來,逛書店或成日常

  越來越多建在購物中心、旅遊景區等人流密集地區的網紅實體書店正在成為 “文化地標”。長春三聯書店店長王碩説:“在業內,我們稱這樣的現象為書店1.0到2.0的升級,書店業態變得更為豐富。通過這樣的變化,我們不僅為更多讀者提供了閱讀資源,並且建立了更為廣大且高品質的書友基礎。”

  近年來由于電商的衝擊,實體書店的經濟價值變小。但電商是存在“馬太效應”的,好書很多,可如果這些好書只有很少的點擊量時,就不易被推薦到銷售首頁被大家發現。所以線上下的實體書店裏,讀者常常能更容易發現小眾的好書,這就是實體書店存在的意義。

  文海説:“單純買書一定是線上更便捷更便宜,但發現好書、認真讀書、和書友交流的這些過程,卻是線上沒法提供的。”

  “線下購書時你可以感受到書店的氛圍、店員的職業態度,在簽售活動中還可以與作家交流,這些都是在家裏上網買書獲得不了的體驗。未來,逛書店或會成為我們日常生活方式中的一種。”劉劍釗説,實體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場所,也可以成為一個休閒、交流、提升自我的場所。(何宛豫 張婉瑩)

  (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1期)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巴黎:香街點燈
巴黎:香街點燈
第二屆紐約花燈遊園會開幕
第二屆紐約花燈遊園會開幕
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
川藏線上的美麗風景
神奇“不凍河”
神奇“不凍河”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288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