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退掉貧困 換來生機——山西退耕還林20年來持續推進生態改善
2019-11-19 18:17:5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太原11月19日電  題:退掉貧困 換來生機——山西退耕還林20年來持續推進生態改善

  新華社記者王飛航

  初冬時節,行走在晉西北嵐縣界河口鎮會裏村一帶,處處可見挺拔的小油松,倣佛給黃土地穿了一層“綠衣裳”。“過去,我們會為種在地裏的莊稼能不能有收成擔憂。現在退了地種上樹,我們的收入就有了保障。”會裏村貧困戶賈引明説。

  讓賈引明受益的正是山西省開展的退耕還林工程。從2000年開始,山西省在黃河流域試點退耕還林,截至2018年,山西累計完成退耕還林2730.3萬畝,惠及農戶153萬戶547萬人。

  站在山西省聞喜縣郭家莊鎮陳家莊村的制高點望去,四周58個磨盤嶺盡被綠蔭覆蓋。聞喜縣林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全縣3688個磨盤嶺星羅棋布、2600條溝壑縱橫交錯,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之初,全縣林地面積僅15萬余畝,森林覆蓋率不足10%,水土流失嚴重。如今,全縣以退耕還林為重點營造生態林17萬畝,森林覆蓋率增加了近10個百分點,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

  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雲龍表示,從昔日“十山九禿頭,洪水遍地流”,到今天“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退耕還林工程通過一退一還,搭起了三晉大地的生態骨架,全省森林覆蓋率已從工程實施之初的13.29%增加到20.50%,森林面積由3094.5萬畝提高到4816.35萬畝。

  山西氣象部門的監測,再次證明了退耕還林的顯著成效:2001年至2017年,全省年均降水量達496毫米,比常年平均多28毫米;地下水位不斷上升,部分水源地年均上升2米以上。2018年,山西植被生態較2000年至2018年平均水準增加了8%,為2000年以來最大值。

  “退耕還林工程顯著地改善了山西生態脆弱區、重要水源地、通道兩側等重要區位的生態狀況,破解了一些地區‘生態不美好,環境不留人,兒孫不回家,老大徒傷悲’的困局,讓太行山林木蔥郁,讓呂梁山花果繽紛,讓汾河水流歡暢……”山西省造林局局長張文東説。

  在生態治理的前提下,保障群眾收益是重要環節。在實施退耕還林中,山西省一直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的原則,在適地適樹的前提下,引導農戶大力發展經濟林,探索推行“龍頭企業+農戶”或“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帶動退耕農戶增加資産性收入。

  前一輪退耕還林,山西省退耕戶每人平均純收入由2000年的1905.61元提高到2014年的6746.87元,增幅高于全省農村平均水準。新一輪退耕還林緊密結合脫貧攻堅,對10個深度貧困縣實行退耕還林任務全覆蓋,累計安排58個貧困縣退耕還林任務340.54萬畝,佔全省總任務的92.5%,實現貧困戶戶均獲得退耕還林補助資金4000元以上。

  山西省還在貧困縣成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通過讓貧困群眾獲得勞務收入來提高大家退耕還林的積極性。2018年全省58個貧困縣的2563個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共獲得勞務收入8.5億元,其中5.2萬名貧困社員獲得勞務收入近4億元,每人平均增收7000余元。

  山西省嵐縣新一輪退耕還林11.5萬畝,其中沙棘林就佔10萬畝。嵐縣王獅鄉蛤蟆神村貧困戶王明珍兩口子都在當地的造林專業合作社打工,主要從事沙棘苗的撫育、栽植、除草、噴藥等日常工作,去年收入3.5萬元左右。

  張雲龍表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西通過兩輪退耕還林工程證明,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如今,昔日生態脆弱的呂梁山已形成了百花迎春、綠蔭護夏、碩果映秋、松柏伴冬的四季景觀,綠色汾河春季萬紫千紅、秋季層林盡染……這是山西退耕還林工程、鄉村振興戰略等波瀾壯闊的實踐,更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歷史必然。

+1
【糾錯】 責任編輯: 周楚卿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江西廬山:楓葉美景迎客來
江西廬山:楓葉美景迎客來
小錦鯉“遊”出大産業
小錦鯉“遊”出大産業
皖南冬韻
皖南冬韻
天路彎彎
天路彎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41011252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