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讓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2019-11-15 08:28:29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中國正快速步入老年社會,新時代的老人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有哪些新追求?相關産品和服務供給是否充分?人口年齡結構、家庭結構帶來的“老年孤獨”如何化解?讓老人們心情更加愉悅,政府、企業、社團機構等各方還能做些什麼?請看記者的採訪。

  ——編者

  時代在發展,晚年生活應該更多彩

  11月4日,記者一走進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養老助殘服務中心大廳,就被高低起伏、激揚清越的歌聲吸引。駐足聆聽,幾位老人正在練習美聲唱法。

  學唱歌的李阿姨笑瞇瞇地告訴記者,她今年62歲,退休後常來養老驛站參加活動。“能發展興趣愛好,還能交朋友,心情好!”她的這番話得到在座其他老人的共鳴。

  據了解,大柵欄街道下轄9個社區,在冊老人將近1.6萬。街道社區組建了歌唱組、口琴組、裁縫組、讀書組、綠植組後,老人們踴躍報名參加,各項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大柵欄這些“閒不住”的大爺大媽,是中國老年人渴求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個縮影。

  南開大學老齡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原新認為,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雖然存在城鄉、年齡、健康水準、生活方式、受教育程度等差異,但整體上較以往有大幅增長。“特別是60—65歲的城市老人,身體比較健康,物質條件較為富裕,追求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的意願特別強烈。”

  時裝秀、玩哈雷、滑冰、健身、滑翔……越來越多的老人,用看似特立獨行的做法,刷新了我們對年齡的認知。

  從溫飽到小康,老人們腰包更鼓了,閒情逸致更多了。

  養老金連續上調十幾年,惠及上億退休人員;我國已織起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保障網,參加養老保險人數超過9億人,參加醫療保險人數超過13億人。“老人消費能力在提升,後顧之憂在變少。物質需求得到滿足後,必然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自我實現。”原新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健康水準穩步提高,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8歲,上升到2017年的76.7歲。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發布的《老齡藍皮書:中國城鄉老年人生活狀況調查報告(2018)》顯示,有32.8%的老年人自評健康狀況“好”;全國60歲以上老年在業人口為9235.3萬人,以低齡、健康老人為主,其中60至64歲的老人佔42.8%。

  原新認為,在現有的退休制度下,“閒不住”的老人會越來越多。一方面,他們體力較好、精力旺盛,有條件去追求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相對年輕人,他們的人生閱歷更豐富、管理經驗更老到、性格更沉穩,因此還有能力去再就業,創造財富和價值。“發揮余熱成了許多老人退休後人生規劃的重要方面。”

  家庭小型化讓老人負擔變輕了。原新分析,計劃生育導致老人需要撫養的第三代顯著減少,閒暇時間更多,留給自己的收入也更多。老人有條件去滿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組團出國遊,發展一項花錢的愛好,等等。

  移動互聯技術架起活躍的“社交圈”。拼多多上組個團,“綠野”網上約個戶外穿越,K歌軟件小合唱,朋友圈裏秀個圖,發個抖音……越來越豐富的場景化網絡社交軟件,把老人們連接在一起,排遣寂寞;網上訂票、網絡約車、網上訂房……越來越方便的移動支付手段,讓老人們對走出家門、出趟遠門進行文化消費,不再發怵。

  曾一度被認為與時代脫節的中老年人,已逐漸成為微信的新用戶增長極。根據微信官方發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11月9日,微信上的月活躍老年用戶(55—70歲)已經達到5000萬,而僅僅在兩年前,這一數字還是1263萬。

  補齊“供給”短板,讓“老有所樂”更完善

  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5億。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品質有著越來越高的要求,但在“供給側”,還有一些短板要補上。

  一是市場供給不足。

  去年,老年題材電視劇《親愛的她們》熱播,不少業內人士感嘆,像這樣能引起廣泛關注的老年題材影視劇,近年來屈指可數。

  老年旅遊市場雖然供應充足,但是産品同質化嚴重,而且旅行社盡量壓縮成本,頻繁強迫購物、適老化服務不足等問題,令消費體驗大打折扣。

  “雖然老年個體的消費能力不如青年人,但這一群體市場潛力不可小覷,文化企業應進行前瞻性布局,擴大供給、提升品質並盡量照顧老年人消費能力,實行薄利多銷。”原新説。

  二是完善相關基礎性工作。

  很多公共文化場所和設施對老人也不太友好,未進行適老化設計與改造。老年公益性文化機構數量仍嫌不足,難以滿足老年人需要。據統計,目前全國老年大學只有3萬多所,且師資匱乏。

  “面向老年人的文化服務還存在地區、城鄉差異,市場不願意去的‘洼地’,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投入更多資源。”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社會文化所所長李晶説。

  三是關注老年人精神衛生狀況。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最新的抽樣調查顯示,全國老年人中有36.6%的人感到孤獨,其中43.9%的農村老人感到孤獨,超過65.8%的單身老人感到孤獨。“一些老人容易産生焦慮、抑鬱的情緒,特別是病後生活困難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嚴重者甚至出現輕生。”李晶認為,農村貧困老人、慢病老人、失獨老人和喪偶老人尤其需要更多情感關照。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臨床研究室主任王麗華認為,目前老年心理健康、精神衛生方面的服務政策仍不完善,服務能力和水準亟待提高,相關模式也有待探索。

  都來想辦法,滿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預計到本世紀中葉,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5億,是現在的兩倍。”原新認為,我國老年群體基數大、增速快,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需全社會做出努力。

  ——應做好頂層設計,完善兜底保障。

  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老人的身心健康權益;加大對老人活動場所和基礎設施的投入;鼓勵各地,特別是農村地區舉辦各種形式的老年大學;提高面向老年群體的精神衛生服務品質,將心理咨詢、心理幫扶等公共服務下沉。

  “對從事老年服務的社會組織和非營利性機構,政府應給與更多支援。”李晶認為,這些機構往往難以盈利,政府可在稅收、土地等方面適當給出優惠政策,或者購買服務。

  ——提高全社會對老人的認知。

  李晶建議,在全國推廣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讓青少年增加對老人的認知,學會與老人正確溝通。與此同時,幫助老人更多了解年輕人的世界,彌合代際裂痕,減少矛盾發生。

  ——企事業單位可以承擔更多“悅老”責任。

  “我參加了退休職工運動會,踢毽子得了第二名!”北京市朝陽區一家事業單位的退休職工老李告訴記者,今年重陽節前一天,單位為退休職工組織了運動會,很多身體好的老同事都參加了。“拿獎倒在其次,是為了見見以前朝夕相處的老夥伴。”老李説,除了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平時單位也會組織他們去看電影、逛博物館、旅遊等,“雖然退休了,感覺沒有被忘記,自己依然是單位的一分子,有人關心咱,心裏很溫暖。”

  原新認為,雖然現在企事業單位剝離了很多“辦社會”職能,但是相當一部分退休職工在心理情感上還保持著對原單位的認同、依賴,並從單位獲得一定的歸屬感、安全感。“工會組織、離退休管理部門,還要發揮一定作用,配合退休人員所在街道社區,做好對老年人的情感關愛工作。”

  ——開掘市場“潛能”,滿足老年人精神文化消費。

  家住北京市西城區大柵欄街道的退休老人張阿姨今年迎來了一個小玩伴——機器人“小度在家”。這是百度公司專為老人研發的一款人工智慧産品,能根據張阿姨的語音命令開啟家裏的電器,還能聯網播放相聲、評書、音樂等視頻。最讓她意外的是,這個小玩伴還能與人簡單對話,“你有來言我有去語,好玩!”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精神科主任王小平認為,無論是老年廣場舞服裝這樣的“大眾消費”,還是陪伴機器人這類高大上的産品,在數量龐大且不斷增長的老年消費群體那裏,必有一席之地。“企業只要沉下心來精耕細作,一定能在滿足老人需求的同時,也收獲滿滿。”(記者 申少鐵)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小錦鯉“遊”出大産業
小錦鯉“遊”出大産業
皖南冬韻
皖南冬韻
天路彎彎
天路彎彎
吉林長春大雪紛飛
吉林長春大雪紛飛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23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