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調結構讓貴州農民從“有糧吃”到“有錢賺”
2019-11-13 09:02:4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貴陽11月13日電(記者施錢貴)剛剛收完玉米和秸稈,在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敬南鎮巴布村的石山地裏,密密麻麻的石頭又露出來了。而村裏一片約300畝的土地上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剛種下一年的桑樹枝葉茂盛,很少看到裸露的石頭。

  從貴州省社科院派到巴布村扶貧的博士後陳加友告訴記者,巴布村地處石漠化集中連片地區,當地很多山上植被稀少,如何治理石漠化成為發展中面臨的難題。

  經過詳細調查研究,陳加友提出在巴布村發展桑蠶産業,以易存活、經濟效益好的桑樹替代玉米,努力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贏。“桑樹種一次能管二三十年,而且根系非常發達,是治理石漠化的理想樹種。”他説。

  今年,巴布村村民譚志方種了桑苗,收桑葉2200斤。“明年有望收6000斤桑葉,種桑樹比種玉米強。”譚志方説,村裏的合作社承諾收購桑葉和蠶繭,蠶繭的保底收購價是18元/斤,每畝土地産值6000元左右。

  貴州92.5%的面積是山地和丘陵,過去以種植玉米、水稻、馬鈴薯等糧食作物為主。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推進,當地大力發展特色水果、蔬菜、食用菌等扶貧産業,農業種植結構逐漸發生變化。

  2018年,貴州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進入加速期,先後出臺了《關于支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500畝以上壩區農業産業發展的意見》《貴州省500畝以上壩區種植土地保護辦法》等文件。

  據統計,貴州省共有500畝以上壩區1725個,涉及86個縣(市、區)、854個鄉鎮、4700個村,其種植土地面積488.6萬畝,佔全省耕地面積的7.2%,平均每個壩區種植面積為2832畝。

  記者近日在畢節市赫章縣松林坡鄉香蔥基地看到,地裏的香蔥長勢正盛,村民們忙著拔蔥、洗蔥、打包、裝車。得益于小香蔥産業的發展,當地不少群眾不再種植廉價的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

  “香蔥每年可種三季,每季每畝産2500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4元計算,每畝年産值達3萬元。”香蔥基地負責人周禮貴説,當地獨特的氣候和地理條件適宜種植香蔥,群眾可以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就近務工等方式實現增收。

  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劍榮菌業有限公司的食用菌恒溫種植基地,菌棒上長滿了密密麻麻的杏鮑菇。

  “除了可以在基地務工外,公司還為老百姓提供菌棒、菌種,指導群眾在林下發展黑木耳。”公司董事長陳榮通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勞動力可以管護一萬棒林下黑木耳,除去成本,一棒一年有1.5萬元的收入。

  劍河縣副縣長譚弘恩介紹,當地已形成菌棒生産、食用菌種植、深加工等産業鏈。2017年,劍河縣大力發展食用菌産業。“為了和其他縣的食用菌産業發展區別開,我們主要發展黑皮雞樅、杏鮑菇等中高端食用菌。”他説。

  目前,貴州山地特色農業已初具規模,走上了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

+1
【糾錯】 責任編輯: 趙文涵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福建建陽打造“建窯建盞”文化名片
福建建陽打造“建窯建盞”文化名片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522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