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榆皮面的新“味道”
2019-11-12 10:54:0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太原11月12日電 題:榆皮面的新“味道”

  新華社記者呂夢琦

  榆皮面,一種用榆樹皮磨成的棕黑色麵粉,過去咽下的是貧窮,現在嘗到的是幸福。

  時值初冬,太行山裏金色的樹葉已飄落。71歲的趙壁村村民陳素元正在地裏清理豆茬,老伴送來了中午飯。澆上鹵,撒點芝麻鹽,一碗熱騰騰的榆皮面饸烙下肚,陳素元回味起了從前。

  “説起榆皮面,我就想起年輕時吃過的苦,以前這可不是什麼好營生,現在倒成了香餑餑。”

  1949年出生的陳素元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吃過的苦一籮筐”,最難熬的是饑餓。

  趙壁村地處太行山深處,曾經是山西省昔陽縣的一個窮村。這裏石頭多,土地少,以前老百姓經常吃不飽。餓急了,村民們就上山扒榆樹皮,把白色部分剝下來,曬幹磨成粉,再摻上點玉米或白面,就做成了榆皮面。

  這是一碗“苦面”,在太行山曾延續了很多年。

  陳素元清楚地記得,20世紀60年代,村集體一口人一年分的口糧只有“半斤油,5斤小麥,100斤玉米面,80斤谷子,10斤黍子”。他們家孩子多,兄弟姊妹9個人,經常餓得晚上睡不著覺,全靠榆皮面才撐下來。

  榆皮面不好消化,嚼在嘴裏黏糊糊的,沒啥滋味,空腹不能多吃。

  “那年頭,人肚子裏沒油水,整天盼的是大魚大肉,幹巴巴一碗榆皮面,沒菜只能硬往下咽。”陳素元説,再餓的時候他都沒覺得好吃過。

  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陳素元摻雜著糧食足足吃了30多年榆皮面。直到1982年,趙壁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他一家6口承包了8畝地,日子才有了好轉。他很快解決了溫飽,還買了一臺黑白電視機,養大了4個兒女,供他們念完了初中。

  日子一天天變好,兒女們相繼娶了親嫁了人,但抖摟不掉的是榆皮面的味道。2001年,有人到府踅摸榆皮面,陳素元甚至有點轉不過彎來:“這麼難吃的東西咋還有人買?”

  可看看村裏的變化,一切又似乎變得很好理解。

  趙壁村有570戶1610口人,在昔陽縣是個大村。40年前,這裏是一片低矮的石板房,到縣城不通公路,步行得走4個小時。

  如今,在精準扶貧等政策推動下,趙壁村硬化了道路,投資600多萬元新建了中小學,衛生院、文體廣場、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等樣樣齊全,2018年每人平均收入達到8349元,比10年前翻了近3倍。

  “時代不同了,人的口味也變了。”曾經人見人厭的榆皮面搖身變成稀罕的土特産,甚至進入一些高檔酒店,價格比上好的大米白面還要貴。陳素元又重新加工起了榆皮面,賣給那些土特産商店。

  這是個辛苦活兒,陳素元一年只能加工五六百斤。

  在趙壁村,有3戶人家做榆皮面,數陳素元名氣大。隔三岔五,他就推著小車到十公里外虎頭山景區的土特産店去送面,每斤7元錢,一年能掙四五千元。

  “很多遊客覺得榆皮面對身體好,走的時候都會買幾包。”20歲的土特産店老板張晶晶説,她有時候也吃點榆皮面,味道還不錯。

  從不受待見到被人喜歡,陳素元做夢也沒想到,幾十年前人見人厭的榆皮面有一天竟然能用來換錢。他血脂有點高,去年體檢醫生勸他適當吃些粗糧,老伴就時不時做點榆皮面。

  “好多年不吃,覺得味道比以前好多了。”他説。

  味道的不同源于生活的改善。

  小時候,陳素元天天盼的是能吃上碗豬肉燉粉條,現在想的卻是如何能吃得清淡些。因為窮,他15歲喪父,40歲喪母;不像現在,人人有醫保,按月領養老金,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國家政策好,老了也活得有滋味!”陳素元常把這句話挂在嘴邊。

  2018年9月7日,山西省政府宣布昔陽縣退出省定貧困縣,151個貧困村、39988名貧困人口告別了貧困。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鏡觀中國·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福建建陽打造“建窯建盞”文化名片
福建建陽打造“建窯建盞”文化名片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52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