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我們想吃什麼“誰”説了算
2019-11-07 09:12:38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隨著天氣冷下來,我們總會有這樣的體會,跟剛剛過去的夏天比起來,我們的胃口在秋冬季節裏不知不覺變得越來越大了。每天下午坐在辦公桌前都想喝奶茶,一到周末就想著冒熱氣的火鍋、烤肉、麻辣燙,睡覺之前總想來塊甜點……我們有食欲真的是因為餓嗎?

  食欲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

  “食欲常與饑餓感混淆,但二者有明顯的區別。”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認證心理咨詢學家陳志林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饑餓是由于長時間缺少食物而産生的生理上的主觀感覺,一般是不舒服甚至是痛苦,從而迫不及待地想要獲得食物;食欲是指對某類食物的偏愛或厭惡,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常與饑餓感相伴隨,或是饑餓感的前奏,卻比較平和。

  食欲有選擇性,它針對某種具體的食物,有時可以由食物的刺激特性引起,比如顏色、香味、口感等。在不想吃東西時,偶然嘗到可口的食物,也會産生食欲。

  嬰兒只有飽和餓的感覺,並不像成人那樣受到食欲的影響。食欲受感官和情緒影響很大,也與習慣或生活經驗有關。

  食欲的好壞將直接或間接影響進食量。而饑餓感是體內熱量不足的綜合信號表現。換句話説,饑餓感與生俱來,而食欲則是後天作用的結果。

  有時候想吃並不是因為餓

  那麼食欲從哪裏來呢?有關食欲的大量研究發現,産生食欲的原因有很多,有時候你想吃,並不是因為你餓了。

  20世紀初期,俄羅斯科學家伊萬·巴甫洛夫發現,想吃東西的狗會對與喂食相關的特定刺激作出反應。在一係列著名實驗中,巴甫洛夫讓狗一聽到鈴響就流口水。美國潘寧頓生物醫學研究中心臨床營養與代謝助理教授約翰·阿波爾讚曾表示,對食物的渴望,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這種條件反射來解釋:“如果你總在看電視的時候吃爆米花,那你以後看電視的時候會更想吃爆米花。”

  有研究認為,食欲很大一部分來源于遺傳,因為對高熱量食物的基本偏好跨越了世代、地域和文化。但是,對這些食欲的微調主要是在童年早期開始的,通常與童年早期享用的特定食物有關。

  墨西哥的一項針對兒童的研究發現,當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們對辛辣食物幾乎沒有興趣,直到5歲左右,他們會和身邊的人一樣,開始喜歡吃辛辣的食物。這些偏好最終演變成對辛辣、高熱量、以特定方式烹飪菜肴的終生渴望。

  還有研究顯示,對食物的渴望和節食之間的矛盾,也會讓人變得更想吃東西。越是那些通過不吃某種食物來控制體重的女性,越容易注意到食物帶來的暗示,也就越是增加了她們對這種食物的渴望。

  腸道菌也能操縱人對食物的渴望

  在人們的印象中,食欲是由大腦控制的。的確,有研究發現,下丘腦各神經區域通過接受、整合、發放食欲信號來調節食欲。在陳志林看來,除了下丘腦外,腦的其他區域在食欲形成中也起著主要作用,例如破壞大腦的杏仁核,動物就會喪失對食物的選擇能力。

  但是你可能想不到,除了大腦之外,人體腸道中數萬億的細菌也能操縱人,讓人對細菌們想要的食物産生渴望。陳志林表示,在人類的食欲調節和控制中,腸道微生物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大腦更重要。

  當我們飲食不健康或接觸其他一些可能導致腸道菌群紊亂的因素時,比如使用抗生素、接觸病原體、久坐不動、睡眠不充足等,腸道中的有害微生物就會大量增殖,它們所産生的一些有害物質可能通過腸—腦軸轉運到大腦,從而刺激大腦對高脂、高糖等不健康飲食的渴望。相反,健康的飲食以及其他有助于腸道菌群平衡的因素,比如接觸有益微生物、運動、高品質的睡眠等,可以促進腸道中友好細菌的生長繁殖,它們所産生的物質會對大腦形成一種良性刺激,讓我們對健康的食物充滿渴望。(記者 陸成寬)

+1
【糾錯】 責任編輯: 楊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70112520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