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張汨汨:選擇
2019-11-06 06:23:0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2008年5月28日,張汨汨在都江堰玉堂鎮鐵軍帳篷小學採訪

  【演講稿】選擇

  我今天要講的,是關于“選擇”的故事。

  選擇往往是困難的,因為選擇,也意味著放棄。我想要與大家分享的是,在我採訪中遇到的三位軍人,以及他們各自的選擇。

  第一個選擇,關于“青春”。

  在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有一條地圖上找不到的鐵路線,鐵路的終點,就是著名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中心所需的裝備、建材、補給等,幾乎都要靠這條300多公里的鐵路運進來。

  在鐵路沿錢,每隔10公里就有一所小小的營房,營房四周都是漫漫黃沙。每個營房裏駐著幾名巡道兵,負責這條鐵路的維修與養護。

  我來到這裏,跟著一位名叫韓昭的巡道兵,走了一次他的巡邏路。那是個沒有風沙的艷陽天,陽光直直地打在沙石上。放眼天地,除了偶爾可見的一簇簇駱駝刺,沒有任何生命的跡象。光禿禿兩道鐵軌,從遠處來,往遠處去。巡查路線就是沿著其中一根鐵軌走5公里,再掉頭,沿著另一根鐵軌走回來。

  韓昭那天話很多,他説除了第一次巡道是跟著班長,這是他第二次在巡道的時候有夥伴。第一次巡道的情景他現在還記得:出發沒多久,突然刮起了大風,瞬間天昏地暗,班長讓他先回去,可回去的路已經看不見了,他死死抓住班長的胳膊,一步也不敢動。

  後來,再大的風沙韓昭也習慣了,天色一變,他就趕緊抱住電線桿,沒有電線桿,就找一處高一點的路基,蹲下、抱住頭。

  談了一路,最後我才知道,這個皮膚黝黑粗糙的青年家境殷實,父親在沿海城市做生意,聽説兒子在這裏吃苦,心疼地打電話想讓他調個崗位。可韓昭思來想去,最後決定不走,説一定要在這裏幹到光榮退役,捧著獎狀回家。他説:“爸爸,你見過最大的禮花,也沒我見過的大。”什麼意思呢?因為在巡道班,表現出色的,會被獎勵去看衛星發射。韓昭説,看到巨龍噴著烈焰騰空而起的一刻,他覺得一切付出都值了,自己的青春特別有意義。

  這就是韓昭,一個普普通通的戰士對自己青春的選擇。

  第二個選擇,關于“生活”。

  他叫邱成龍,在火箭軍官兵心目中,是一個鄧稼先式的人物。他所從事的導彈作戰運用研究,被稱為戰略導彈部隊的核心命脈。由于工作的高度機密,他的絕大多數研究成果都無法申報獎項,他自己也是兩次與院士資格擦肩而過。直到去世後,他的名字才為世人所知。

  採訪邱成龍事跡時,我們感嘆他工作成績的極致豐碩,也感嘆他個人生活的極致簡單。他不吸煙、不喝酒、不打牌,終年穿一身舊軍裝,吃飯只求充饑,相處十幾年的助手,還不知道他愛吃什麼。根據後人的回憶,我們整理出一張他的作息時間表。

  這張時間表,邱成龍堅持了30多年。他簡直像一只上緊了發條的鐘表,又像一個設定好程式的機器人。同事們説,邱老除了工作,簡直沒有欲望,沒有情趣,沒有生活。

  然而,當人們整理邱成龍遺物的時候,發現了用棉紙包裹得整整齊齊的各種刻刀,大大小小的毛筆,一本本的集郵冊,各種自制的木雕、石雕等手工藝品……老伴説,邱成龍橋牌打得特別好,年輕時和同學戰友打牌,所向無敵。

  只是後來,在夜以繼日的工作裏,這些愛好都被邱成龍漸漸舍棄了。五光十色的生活被他篩選剩下一種顏色,就是用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為萬裏天疆繪就中國彈道,承擔起一個國家“站起來”“強起來”的夢想。

  第三個選擇,關于“生命”。

  他叫馮思廣,是一名空軍飛行員。一個夏天的夜晚,他與他的教員駕駛一架殲擊機進行夜間飛行訓練。第一個起落非常完美,第二個起落如果成功,明天他就能放單飛了。飛機剛要躍起,發動機突然故障,飛機失去了動力。這時離地高度只有30多米,前下方就是大片民宅和繁華的夜市。兩名飛行員沒有立即跳傘求生,而是不約而同地向前推駕駛桿,使飛行軌跡避開居民區才實施跳傘。由于錯過了跳傘最佳時機,馮思廣傘花未及張開就墜地,壯烈犧牲。

  在醫院裏,我見到了在跳傘中骨折的後艙飛行員、也是馮思廣的飛行教官張德山。他説:“前後艙的駕駛桿是連動的,我推桿的同時,感到前艙也在推桿。”

  前艙的馮思廣只有兩年飛行經驗,總飛行時間還不到500小時。從故障到彈射只有短短5秒,在這5秒間,三級飛行員馮思廣與有著20年“駕齡”的一級飛行員張德山一起,做出了最沉著、也是最英勇的選擇。

  飛行手冊規定:低高度空中停車,必須立即跳傘。

  飛行手冊還規定:飛行員在跳傘時,應注意避讓居民區。

  兩條矛盾,如何選擇?教員在飛行課堂上提出了問題,卻沒有索要答案。

  馮思廣用生命做出了回答。

  這是發生在幾年前的事了,但我每次提起他,仍會十分激動。不僅因為戰友的英勇與壯烈,還有一個原因——馮思廣所保護的那座城市,就是我的家鄉;而馮思廣烈士與我,是同一年出生的。光陰冉冉,我的年紀在一歲歲地增加,而他,始終停留在28歲。他28歲的人生高度,我這一輩子也無法企及。

  這是我與大家分享的三位軍人的故事。他們是我的採訪對象,也是我的戰友。我是他們故事的記錄者,也應是他們精神的傳承者。能夠同時扛起新華社記者與革命軍人雙重身份,是無上的榮耀,更是沉甸甸的責任。今天的選擇決定著未來,而昨天的經歷塑造著今天的選擇。我所聆聽過、目睹過、書寫過的眾多選擇的故事,也必將會促使我在以後的人生道路上做出無愧于崗位、無愧于戰友的選擇。

  (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機動採訪室記者。曾參加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蘆山地震等抗震救災報道;參與馬航搜救、利比亞撤僑等非戰爭軍事行動報道,多次參與閱兵報道;參與採寫的《“三西”扶貧記》《中國脊梁》《英魂祭》《火,未盡的歌》等獲得中國新聞獎、解放軍新聞獎、新華社社級好稿等。)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慶水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秋色“繪”泉城
多彩秋色“繪”泉城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北京豐臺:金秋賞菊正當時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1121033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