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歷史與現實的生命交響和共鳴——《在影像裏重逢》感言
2019-11-01 15:57:28 來源: 央視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今天,白發蒼蒼的我在看《在影像裏重逢》,聯想起當年黑發青年的我,用鏡頭記錄、參與,目擊至親至愛的祖國七十年的滄桑巨變,倍感親切,思緒難平。

  作品的總體構思和敘事方式是有所創新,在藝術探索上值得點讚。

  片名的擬定,就充滿人情味和家國情懷。“重逢”飽含著多少我們與祖國共命運的人生經歷和心路歷程。

  重逢意味著生命與歲月的關係,題材的意義不言而喻,它是重大而耐人尋味。但是,作品的成功在于思想與藝術的擷取、與提煉,“舉重若輕”地在生活化、人性化、情感化、細節化中歸納出追夢、酬勤、拼搏、求索、造福的五集話題,娓娓道來。而這些影像都有濃鬱的歷史感、時代感和現實感。用我們經歷過的普通人的生存狀態與精神狀態,在光影中真實呈現你我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生動地溢露著那個歲月的國家表情和時代風貌。

  作品的成功,在于真實、樸實、平實的氣質與品位,跳出大事記的框框,而是從生活片斷、碎片乃至瞬間,用人和生命參與和體會,生動地敘説許多看來平凡卻是刻骨銘心的故事。

  真相、真事、真人、真話乃至真理,比故事性重要。

  用事實説話,比虛構的“編”故事,更感人和精彩。

  我體會至深,是“在影像裏重逢”的記錄意義和記錄力量。

  記錄不是簡單、表層的展現歷史影像,而應該深層次地揭示人與事件、人與時代的關係。紀錄片是記錄生命的藝術,是選擇的、發掘的、表現的藝術,我在電視片中看到年輕紀錄片人的追求和努力。

  歷史不老,活在當下,展望未來。

  作品用對比、穿越、交織的藝術方法表現主題,所以故事跌宕起伏,人物命運讓人唏噓感嘆……

  比如:新影在1956年電影銀幕上攝制的《春節大聯歡》到1983年央視進入千家萬戶在熒屏上出現的《春晚》;年已古稀的妻子對第一汽車廠的創業者老伴陳祖濤深情地説:“他一輩子愛汽車,汽車是他的生命啊”;新影女攝影師用鏡頭記錄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95歲的鄒耀坤自豪地談1949年10月1日他駕飛機接受國慶檢閱並在天空拍下第一張相片的情景;戰天鬥地的建設場面和勞動者;北京“自行車王國”的景象和今天汽車川流不息的現代化景觀對比……

  真是“舊貌換新顏”,現代中國的崛起來之不易。

  讓我感慨萬千的是在影像中看到曾經與我一起在新影風雨同行的戰友莊唯、關明國等熟悉的面孔。

  中國一代又一代紀錄片人用青春、生命和激情,把“重逢”定格在光影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作品是在時間短促,任務迫切的條件下“逼出來”的,幹出來的,特別是開篇第一集“追夢”,是要起到引人入勝的作用。許蕊及其團隊在走進歷史,走出歷史,是進入心中激活靈感和拓展創作的時空。

  《在影像裏重逢》從有著紅色基因,前身是延安電影團的新影紀錄片、紀錄片人、紀錄片精神切入,納入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紀錄頻道等多家主流機構直至近一兩年推出的優秀紀錄片,那些冰冷的鐵盒裏和硬碟中,裝著的不僅是紀錄片,而是一顆顆熾熱的記錄者的心。

  我讚賞《在影像裏重逢》的激情如火、理性如水的策劃和藝術實踐。

  我們是記錄者,也是用心去連接古往今來的思想者。

  作為一個摯愛記錄的老者,我要真誠地向《在影像裏重逢》的制作團隊致敬。這部作品不僅帶給我們對歷史的敬畏,更現實地在“重逢”中對不能忘卻的歷史的回望、回憶和回味。

  令我感動的,不僅是藝術的感染力,事實的説服力,更是觸動靈魂的叩問和思考。

  七十年將過去,我們依然要在記錄著,在艱辛地跋涉和奮鬥著……

  《在影像裏重逢》是沒有説完的故事,重逢為了再出發,重逢為了詩與遠方。希望在“重逢”的新作品中,少一點藝術遺憾,多一點創新的追尋和表現。

  我們記錄了歷史,歷史也記錄了我們。

  這是歷史與現實的對話,生命與歲月的擁抱和重逢……(陳光忠)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挪威:絢爛北極光
挪威:絢爛北極光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醉美新疆金秋胡楊
走近第二屆進博會首件進館展品
走近第二屆進博會首件進館展品
水墨南迦巴瓦峰
水墨南迦巴瓦峰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210336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