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2019-10-17 07:51:13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國際科技界三個會議10月中旬同時在京召開,與會嘉賓交流成果,共話合作——

  讓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時值十月,秋高氣爽。10月16日,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2019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會議中心開幕。同期,國際科學理事會執委會會議也首次在中國召開,三會同期、一體舉辦,成為當前國際科技人文交流的盛事。一係列活動,匯聚了全球科技領軍人物的智慧,凝聚開放包容、合作交流的共識,助力科技更好造福人類。

  分享最新科研成果 共商全球科技治理

  “如何預防並阻斷新發傳染病的大規模流行?”“如何有效解決跨界空氣、水和土壤的污染?”……在首屆世界科技與發展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蔡榮根與荷蘭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高級副總裁安妮·基特森一道,向全球發布了2019年度人類社會發展十大科學問題。這些全球性的嚴峻挑戰,讓與會專家感到了攜手合作的緊迫。

  聚焦人類社會關切,是本屆論壇的顯著特點。論壇以“科學·技術·發展”為主題,來自18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名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代表,共聚一堂,融通智慧,分享最新科研成果,共商共議全球科技治理經驗。

  信息技術深刻改變了人類生活,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代表,如何推進人工智慧産業發展成為論壇的一個焦點。與會專家表示,人工智慧正在將人類社會帶入智能時代,但要讓人工智慧應用落地,需要聯合全球的智慧和力量。

  論壇發布了飛槳産業級深度學習開源開放平臺。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介紹,該平臺提供了完備的框架、工具和服務,有助于廣大開發者和企業利用工具化、平臺化的方式降低深度學習應用門檻,百度期待與全球廣大開發者攜手,為推動産業智能化做貢獻。

  “科技應該是共用的,最新科技應用得越多、越廣,就能造福更多的人,就越有價值。”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國際合作委員會主席黃津輝説,中國研發了埃博拉疫苗,借助疫苗生産平臺,加拿大生産了這種疫苗,許多非洲人民因這種合作而受益,這是國際科技合作的一個典范。

  這是一個多元開放的對話平臺,不僅有專業的科學討論,“科技革命與産業變革”“科學技術與教育文化”“青年科學家與中小企業成長”等多項議題同樣精彩紛呈。科學與技術、科技與工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融合共生、協同發展的理念深入到與會者心中。

  中國科協相關負責人介紹,本屆論壇旨在促進各國科學家、教育家和企業家攜手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挑戰,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和人類文明福祉貢獻智慧力量。為此,我們還將建立國際科學問題庫和國際合作交流人才庫,完善與世界著名科學院、重要科技組織的長期合作機制。

  提升公眾科學素質 促進科學成果共用

  厚植沃土,才能百花齊放。科學普及是孕育科技創新的社會根基。

  2019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以“科學素質促進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共有來自5個國際組織,28個國家、35個國別科技組織的600多位中外嘉賓,圍繞提升公民科學素質、加強科學素質合作、科學教育與可持續發展等話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會上,國際科學理事會主席達亞·瑞迪的報告《科學素質與科學的公共價值》引起了專家的強烈共鳴。英國皇家學會會士科林·布萊克莫爾表示,現在科學家越來越意識到有責任,也有必要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通過向公眾普及研究成果,提升人們的科學素養,從而實現與科學研究的良性互動。

  會場外,“希望之光——中國西部和貧困地區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展覽引來與會中外專家駐足參觀。西藏建成了世界海拔最高的天文科普教育基地——“阿裏天文臺科普站”;流動科技館走進中國漠河市;科普大篷車駛上新疆雪域高原……

  圖文並茂的展板、形象生動的視頻,展示了我國在西部及貧困地區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工作。

  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介紹,受限于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情況、公民文化水準等諸多因素,我國西部及貧困地區公民科學素質水準相對較低。為解決科學素質不平衡現象,近年來,我國堅持科技為民服務,逐漸摸索出一套“以人民為中心、政府推動、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特別關注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重點人群的科學素質提升,建立了一套服務各地區、各類人群的公眾科學素質的長效機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國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工作依然任重道遠。”該負責人呼吁,應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人類面臨的全球性挑戰,消弭科學素質鴻溝,實現世界共同繁榮,需要各國攜手合作,提升公眾科學素質,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打造開放合作平臺 融入世界創新網絡

  科技因交流而多彩,科技因互動而活躍。

  10月14日至16日,涵蓋121個國家和地區的142個組織會員的國際科學理事會,首次在中國召開執委會會議。近年來,中國科協圍繞環境、生態、資源、人類福祉等領域,深度參與了國際科學理事會發起的三大國際科學計劃——“災害風險綜合研究計劃”“未來地球計劃”“城市健康與福祉計劃”,有力推動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

  盛會不斷,10月至11月舉辦的係列國際會議和活動,構成了中國科協的國際月。國際月突出科技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著力打造中國主場開放合作平臺,總計23場活動,預計將有超過2萬人次參與。

  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優勢,中國科協一直注重主動搭建國際科技人文交流渠道,開辟平臺與對話空間。截至目前,擁有210個橋接各類國際國內科技組織的全國學會,成為國際民間科技人文交流的重要力量。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科學家在國際舞臺日益活躍。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協係統在國際組織擔任執委以上人數達到348人次,其中主席、副主席、前主席及候任主席等任職155人,執委或相當決策職能職務的193人。中國科協加入的六大國際科技組織,均有副主席以上的任職。

  中國科協還積極促進“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科技人文交流。2016年,正式啟動“一帶一路”國際科技組織合作平臺建設項目,培訓“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科技人才2715人次,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家和地區合作培訓我國科技人才23600人次。

  青少年是國家間開展合作的基石和橋梁,也是促進各國民心相通的基礎。2018年底以來,中國科協舉辦了“一帶一路”青少年創客營與教師研討活動、“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夏令營等係列“一帶一路”青少年科技人文交流活動,共吸引了近40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近1000人次參加。

  “以國際月係列活動為契機,中國科協將以更開放的姿態,充分發揮開放性、樞紐型、平臺型組織特點,主動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形成全面開放融合的新格局,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中國科協有關負責人説。

  (鐘柯文  制圖 沈亦伶)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佳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大漠金秋胡楊林
大漠金秋胡楊林
雲霧龐泉溝
雲霧龐泉溝
金秋遊花海
金秋遊花海
湖南長沙:華燈上 夜未央
湖南長沙:華燈上 夜未央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21112511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