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北京兒童醫院“候診帳篷”是怎樣消失的
2019-10-14 07:41:4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北京兒童醫院“候診帳篷”是怎樣消失的

  建設醫聯體,“病人不動醫生動”,外地患兒看病不用再往北京跑

  上午9點,李海嬌帶著兒子從診療室裏出來時,情緒平復了許多。接診專家檢查認真仔細,病情分析清晰明瞭。

  “知道這個專家是誰嗎?”

  “北京兒童醫院的院長!”

  一旁候診家屬的悄悄話,讓進京尋診的李海嬌驚喜中感慨“自己的孩子太幸運了”。

  的確,這個距離北京兒童醫院40公里外,北京順義婦幼保健院的耳鼻喉專家門診,是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每周一的“規定動作”。

  早晨6:20出發,晚上七八點鐘回家,門診、手術、院長辦公會、院中層幹部會、處理事務性工作……倪鑫周一的日常,也如北京兒童醫院眾多醫護人員的日常,這些“額外”的“規定動作”,他們一做就是幾年。

  為什麼?

  地處北京西二環外的北京兒童醫院,前身為北平私立兒童醫院,是由我國現代兒科醫學奠基人諸福棠院士于1942年創辦的。它曾是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兒科醫院。

  曾經,每天這裏超過一萬人次的門診量中,70%的患兒來自全國各地,就診挂號的隊伍排上了二環主路,為求一號的家屬把臨時帳篷搭進了院東草坪,被戲稱為“火車站”的就診大廳熙熙攘攘,大包小包隨處可見。

  怎麼辦?

  在北京,從2012年開始探索性地對大興區人民醫院兒科科室托管,到聯手首都兒研所面向22家市屬三級醫院兒科設立“北京市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再到2018年,挂牌成立北京兒童醫院天壇診療中心、世紀壇診療中心等兒科緊密型醫聯體。把北京兒童醫院的品牌植入到綜合醫院的兒科,通過提升診療能力,讓周邊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同質化的兒科醫療服務。

  在全國,2013年牽頭組建跨省專科聯盟——北京兒童醫院集團,探索“患者不動、醫生動”的醫聯體服務新模式。成員單位輻射26個省、自治區及直轄市的2000多家基層醫療機構,獲益兒童達2億多,約佔全國0-14歲兒童總數的80%,在全國初步構建起“首診在基層、復雜病例遠端會診、疑難急重患者轉診無障礙”的兒科四級醫療服務體係聯動模式。

  就這樣,幾年裏,在每一個奔忙的醫護人員的身影中,從“北京兒科是一家”到“全國兒科是一家”的發展理念中,“額外”的“規定動作”如星星之火,點亮了整個中國兒科學科協同發展的新模式。

  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兒童醫院門(急)診量比2017年下降約14%,外地患兒佔比下降到50%以下,總量下降近三成。與此同時,醫聯體成員單位門診量呈現明顯增長。

  2017年4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醫聯體的四種模式由此初具模型:城市醫療集團、縣域醫共體、跨區域專科聯盟、遠端醫療協作網。

  其中,先行一步的北京兒童醫院集團跨區域專科聯盟被作為樣板模式在全國推廣。

  沉下去:專家門診開到家門口

  令倪鑫沒想到的是,所到之處反響強烈。尤其是專家、臨床、科研、教學、預防、管理等“六個共用”,讓地方醫院領導及醫護人員看到了誠意和希望

  2012年3月,作為北京市新一輪公選院長,倪鑫帶著市醫管局(現在的“醫管中心”)提出的三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出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

  “如何解決老百姓看病難?”

  “如何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

  “如何解決醫院人才外流現象?”

  每天面對著院內的雜亂擁擠、院外那一張張尋診無望的眼神,倪鑫想,這些70%來自外地的患者當中,到底有多少該來?又有多少不該來?他們為什麼要來?

  “能不能採取一個辦法,讓這些病人能夠相信當地醫療機構,相信當地的醫生,不離開當地就醫,更不用旅途勞累到外地去看病。”院長辦公會上,倪鑫首先提出自己的觀點,“我們的專家能不能下沉地方,‘病人不動,醫生動’,聯合地方醫院解決好當地百姓‘看病難’。”

  從2012年底開始,經過集體調研論證,“北京兒童醫院集團”于2013年5月正式成立。第一批全國9家醫院加入。倪鑫説,“我們在全國范圍內整合了一些實力強、有規模的省級兒童醫院及婦幼保健院,一家一家走訪,一個一個去談。”

  開始也有顧慮,地方主管部門願不願意?地方醫院主管領導願不願意?合作醫院的醫護人員願不願意?

  令倪鑫沒想到的是,所到之處反響強烈。尤其是專家、臨床、科研、教學、預防、管理等“六個共用”,讓地方醫院領導及醫護人員看到了誠意和希望。

  合作以理事會為組織形式,下設學術委員會和秘書處。各醫院安排專人兼職理事成員單位秘書,協調服務工作。學術委員會負責學術引領,並將成員單位的專業人才整合成“集團專家”。通過派駐管理團隊,完善地方醫療、質控、門診等管理制度,開展學術講座、臨床帶教、指導查房、疑難病會診等,實現了專家、管理“雙下沉”,直接造血成員醫院,填補地方兒科特色專業空白。

  目前29個成員單位中,295名以專業分組的“學術委員會專家”,由專家委員會統一協調管理。

  當北京兒童醫院的專家門診“開到了家門口”,地方及周邊患者自然匯聚過來。當那些跑到北京就診的外地患者聽專家親口説,“過幾天可以在你們省裏做手術”時,不用再往北京跑的患者“是真的激動啊。”

  倪鑫説,“對于病患來講,‘進京看病’壓力非常大。這項舉措不僅幫助患者省掉了不少就醫成本,更解決了他們的旅途勞累,非常有意義。”

  2015年,時任國家衛計委主任李斌在安徽省兒童醫院調研醫改情況,對北京兒童醫院醫聯體創新模式給予了積極充分的肯定。

  原來在前期調研中,北京兒童醫院發現在外地患者中,安徽省的血液病患兒很多,于是決定選派本院血液科主任和護士長“下沉”到安徽省兒童醫院組建並托管其血液科,經過地方宣傳,很快北京兒童醫院來自安徽省的血液病患者明顯減少。

  安徽省血液病患者在就近得到優質醫療診治的同時,部分特殊情況的患者,可以通過“綠色通道”直接轉診到北京兒童醫院,“再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為挂號、住宿等等發愁了”。

  201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農工黨中央主席陳竺到河北省考察,看到北京兒童醫院專家坐診河北省兒童醫院“特需門診”,聽取介紹後,陳竺説,“這是在醫改過程中,充分使醫聯體達到效果的好辦法,是實實在在的專家出診,不是挂紅旗。”

  倪鑫説,“我們是整個團隊形式的下沉基層醫院,帶動學科發展,滿足病人需求,推動基層醫教研防,有別于所謂的醫生走穴。”

  倪鑫説,成員單位之間是通過競爭考核機制的醫聯體模式,理事會每年會按照考核機制,制定成員醫院的發展規劃,“例如基層貧困地區醫生培訓、組建輻射本地區的醫聯體,要像毛細血管一樣,將優質醫療資源分配到基層各個角落。”

  2017年,北京兒童醫院作為國家兒童醫學中心正式獲批。倪鑫説,按照國家中心、省、地市、縣鄉,“分級診療才能得以真正實現”。

  作為專科醫聯體的試點樣板,北京兒童醫院還分別托管了河北省保定市兒童醫院和河南省兒童醫院,以分院的形式開展診療工作。

  這些年來,北京兒童醫院在沒有增加人員的情況下,全員專家“動”起來。

  “‘額外’的工作量也要有‘額外’的收獲。”倪鑫介紹,一些獲得副高職稱的年輕醫生在下沉基層的過程中,迅速成長起來,成為“知名專家”。同時,在薪金補貼方面向“動起來”的專家傾斜,給年輕專家增加比例,在合作醫院給予補貼支援。

  經過幾年的實踐,北京兒童醫院外地患者門診量逐年下降,醫聯體醫院門診量卻在明顯增加。倪鑫説,“醫學是一門實踐學,專家下去了,病人不走了,案例豐富了,當地醫療水準就上來了。”

  提上來:托管科室不再“小兒科”

  當曾經的弱勢科室因為醫護人員的作為得到各方認可時,“小兒科”的天壇中心也在天壇醫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咳嗽,殷主任剛給看了,説沒大事。”拿著處方準備去拿藥的金寶媽説道,“昨晚網上預約的號,上午不到9點來的,不到一個小時就看完了。”

  去年,天壇醫院搬遷新址,家住北京南四環的金寶媽覺得“政府給發了個大紅包”,讓她驚喜的是天壇兒科挂出了“北京兒童醫院天壇診療中心”的牌子。

  之前“金寶”有個頭疼腦熱的都會直奔北京兒童醫院,“沒辦法,兒童醫院的小藥就是管事。”但每次就診也讓她想想就頭疼,“人山人海,要排上半天隊。”

  如今家門口的“專家門診”不僅環境好,而且方便又踏實,讓她真正感受到了這個“大福利”。

  寬敞明亮的大廳,整潔有序的診室。笑稱自己“看得慢”的殷菊一個上午沒有停歇,30多個號,看完已是下午一點半。在北京兒童醫院呼吸科工作了20多年,殷菊如今被派到天壇中心已快一年。

  “忙還是那麼忙,只是工作地點變了。”每周一、四在天壇,周三在北京兒童醫院出專家門診,殷菊的任務,就是要把天壇的小兒呼吸學科帶起來,在兒童醫院的業務研究更不能丟,“呼吸科常見病多,把感冒發燒的小病留在當地治療,把疑難危重症篩查出來,通過綠色通道轉診到北京兒童醫院。所以每天除了門診、病房籌備,更多是要梳理流程,解決問題。天壇小兒藥品比較少,化驗檢查也不夠全面,需要一步步完善。”

  “天壇很強,三甲,但兒科很弱。”精明幹練的趙成松是天壇診療中心主任,“除了神經內科,一些常見病、多發病處理不了,天壇醫院希望我們能給予支援。”2018年,在北京市醫管局統一調配安排下,雙方以托管形式合作,有著豐富的兒童醫院管理經驗的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助理、門診部主任趙成松帶著兩名科室主任殷菊、齊宇潔受命前往。

  每周至少有三天在天壇醫院,除了出專家門診,操心更多的是把這個單一專長的科室如何全面提升?如何規范建設?趙成松心裏很清楚應該怎樣不走彎路,更明白如何在兩院之間建起一條綠色通道。

  一年的磨合,不斷的規范,增加門診類別、增加輸液、化驗,開設延時門診等等服務措施,天壇診療中心門診量同比增長了180%,進入天壇醫院科室排名前十位,住院人數增長67%,床位使用率增長3.3%,平均住院日降了7.3%。“治療效率高,病人周轉率高。”趙成松解釋,這些數據充分説明瞭天壇中心運作良好。

  與殷菊一起被調到天壇中心的齊宇潔是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專家,“之前在兒童醫院更多只是動動嘴,現在必須親自動手,把比較規范的設置移植到這邊是當務之急。”

  正忙著病房改造的齊宇潔快人快語。

  新生兒疾病多為突發,緊急復雜,不能怠慢,隨時待命的齊宇潔,對于科室醫護人員的規范培訓更是不能放松。她説,“雖説大家都受過兒科的相關培訓,但這邊不像兒童醫院案例多,臨床經驗豐富,一些救治流程可能很長時間沒有用到,一旦出現,我在現場就給大家‘吃了定心丸’。”

  北京天壇醫院兒科醫生、副主任醫師王桂芬説自己是緊密型兒科醫聯體新模式的受益者,“天壇名氣大,但我們科室是‘小兒科’,獎金少,人不多,整體實力比較差。自從三位主任來到中心,一年來,門診服務能力提升了,收入提高了,臨床經驗、學科水準的提升更讓自己有了成就感。”

  “之前我們以小兒神經科為主。”王桂芬説,“如今新生兒、普兒呼吸科、內分泌三科已經規范建立起來,以前要去兒童醫院排長隊的普兒患者,現在來我們這裏都可以解決,真正做到了讓病患就近醫療。”

  王桂芬覺得合作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學科研究平臺,除了臨床案例的豐富,年輕醫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到外面去學習、交流,發表論文,“這對于醫生的成長特別重要,盡管工作量增加了很多,但收獲更多。”

  當曾經的弱勢科室因為自己的作為得到各方認可時,“小兒科”的天壇中心也在天壇醫院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看著天壇中心的成績單,趙成松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合作是造血,是讓綜合醫院的兒科能迅速成長起來,再去對接輻射到社區醫院,真正實現小病留在社區,大病直通北京兒童醫院,實現了兒科初級門診篩查,避免了醫療資源重復浪費,把分級診療實實在在的做起來。”

  對于殷菊來説,這種形式除了幫扶,更是對自己能力與業務的提升,“至少在小兒神經內科方面學到很多,這是一種相互的促進與提高。”

  每天24小時待命的齊宇潔説,“忙歸忙,但成就感是會讓人上癮的。”

  引進來:完善機制才能留住人

  “從最初構思籌建,到頂著壓力不斷嘗試,我們希望未來不斷依靠技術資源去整合平臺,讓一方百姓真正受益”

  每天驅車80公里,往返于北京城與郊區順義之間,每周至少四次,這樣的生活,57歲的耿榮已經“跑”了4年。

  2015年3月,北京兒童醫院與順義婦幼保健院正式簽約,以托管形式合作發展。當時,北京兒童醫院急診科主任耿榮被委派來做兒科主任。這所區級二甲醫院給耿榮最初的印象是,“哪兒哪兒都黑乎乎的,除了省電,更多還是兒科的接診量並不多。每天到點上班,到點下班,中午還有兩個小時的午休。”耿榮直覺,“這哪兒像個醫院啊。”

  幾年來,北京兒童醫院派出240多名專家先後在順義婦幼保健院參與門診、查房示教、手術、雙向轉診等全方位幫扶,並開設了小兒心臟、腎病科、小兒外科、血液腫瘤科等24個專業門診。2016年,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幼保健院整體門急診總量和兒科門診量分別同比增長超過20%,有效緩解了市區就診壓力。

  如今,僅兒科門診量每天最高達到1800多人次。耿榮説,“工作量大了,要求也更高了,但大家的精神面貌比起以前要好很多。”

  如今,經北京市衛健委等多項綜合考評顯示,順義婦幼保健院各項績效考評均名列前茅。作為順義婦幼保健院婦産科專家,副院長米鑫見證了幾年來醫院發生的變化。“托管前,我們經常是倒數第二第三。”隨著兒科等重要科室信任度的極大提高,順義婦兒醫院在2018年成為國家級兒童早期發展示范基地。米鑫説,“發展是跨越式的。”

  最令米鑫興奮的是,研究遺傳基因的李巍院長的到來,讓順義婦兒醫院在醫學科研方面的軟實力大大增強。“遺傳與生殖實驗室的成立,不僅提升了整個醫院在遺傳科學領域的研究實力,每年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不斷完善的臨床科研體係,這些在區級醫院是難以想像的。”

  2015年,倪鑫從中科院“挖”來了李巍,“他是搞遺傳代謝疾病的,正好順義有産科,我們如何真正去體現從孕産就開始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從遺傳基因篩查到遺傳病疑難雜症的診斷,李院長的研究非常有意義。”

  作為北京市兒科研究所副所長,李巍同時擔任著北京兒童醫院順義婦兒醫院執行院長。如今,順義婦兒醫院的遺傳篩查項目,已將孕前、産前、新生兒的體係建立起來,特別是新生兒篩查,組織了目前國際領先的國內一萬多例的“多中心研究”項目。李巍説,“這樣就能夠把一些遺傳病盡早篩查,早幹預早診斷。”未來不僅滿足北京兒童醫院的診療需求,更可以輻射並惠及全國各地的孩子。

  談及下一步的發展,李巍説,如今醫院最大的困難仍然是人才問題,已經成為嚴重制約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未來發展的瓶頸。“目前,雙方的‘托管’集中在業務的‘托管’,而作為一家區級二甲醫院來説‘吸引高端人才非常困難’,而自己培養的人才又常常被其他三甲醫院的‘橄欖枝’吸引。”

  倪鑫感慨,“這些年我們真的能體會‘什麼是摸著石頭過河’,一點點的探索,一步步的推進。”

  2016年,“福棠兒童醫學發展研究中心”成立,成為全國首家從事兒童醫學發展研究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活動組織,自此,北京兒童醫院集團跨區域專科聯盟的發展有了更多的資源與服務保障。

  倪鑫説,有了福棠中心,對于一些省級貧困地區醫生的培訓,以及對外學科交流合作研究有了更有力的支援。如今除了國內的29家成員單位,福棠中心與全球多家知名兒童醫院都有合作,“真正實現了輻射國內,連接世界”。

  暢想未來,倪鑫説,這些年,堅持下來,靠的是“情懷”,“家國情懷”,“從最初構思籌建,到頂著壓力不斷嘗試,我們希望未來不斷依靠技術資源去整合平臺,讓一方百姓真正受益。”

  如今,在高峰時間段的北京兒童醫院裏,就診大廳整潔有序,院東草坪也早已不見了私搭的帳篷,曾經,就診挂號隊伍排上二環路的那一幕已然成了歷史。(記者強曉玲)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金秋遊花海
金秋遊花海
湖南長沙:華燈上 夜未央
湖南長沙:華燈上 夜未央
新疆博斯騰湖畔秋景惹人醉
新疆博斯騰湖畔秋景惹人醉
脫胎漆器 匠心獨運
脫胎漆器 匠心獨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5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