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鋪就14億人健康之路
2019-09-29 08:51:18 來源: 經濟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從1949年到2019年,我國人口從5.4億增長到近14億,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77歲,孕産婦死亡率從1500/10萬下降到18.3/10萬,嬰兒死亡率從200‰下降到6.1‰,主要健康指標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

  回首70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大決策部署,陸續出臺一係列新政策新舉措,越來越多的百姓因此受益。

  建立就醫基本保障:

  從“生病靠拖”到“全民醫保”

  在河南省人民醫院,貧困戶韓貴枝正在辦理出院手續,結算清單拿到手中,他一直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因心臟病突發在醫院做了心臟支架手術,醫藥費共花了近4萬元,經過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報銷之後,個人自付8316元。因為是貧困人口,他還可以申請一部分救助金。

  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提出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8年6月底,新農合覆蓋全國8億農村居民。上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醫保制度。2007年,我國建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後來,新農合與城鎮居民醫保合並為城鄉居民醫保。

  實現應保盡保,是中國政府對全體人民做出的承諾。2011年年底,相關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基本醫保制度已經覆蓋13億多人口,成為全世界覆蓋人群最多、規模龐大的全民醫保體係。從那時至今,基本醫保參保率一直穩定在95%以上。為了保證城鄉居民都被納入醫療保障網中,各級政府積極行動起來。從2009年起,中央財政連續多年增加每人平均財政補助經費,用于補助城鄉居民醫保籌資。目前,基本醫保平均報銷比例達到60%,個人自付費用佔28.7%。基本醫保銜接各類人群的特殊保險,大病人群有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貧困人口、低保戶等困難人群有醫療救助制度等。

  全民醫保網逐步建立和完善,讓老百姓能看得起病,看病時更有安全感。用藥越來越便宜是大家最直觀的感受。2018年,17種抗癌藥通過談判降價後納入醫保;2019年8月,新版醫保藥品目錄公布,絕大部分基本藥物、癌症及罕見病等重大疾病治療用藥、慢性病用藥、兒童用藥等進入目錄;2018年12月,國家在11個城市試點藥品集中採購,通過一致性評價的好藥才有資格競標,中標藥品價格平均降幅達52%。與此同時,異地報銷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自2017年1月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平臺啟動以來,直接結算的定點醫療機構越來越多,受益人數不斷增加。截至2019年7月底,跨省異地就醫定點醫療機構數量超過2萬家,達到21598家,國家平臺備案人數450萬人,200多萬人次從中受益。

  增加醫療服務供給:

  從“缺醫少藥”到“健康管理”

  早上7點,72歲的陳銳老人起床後先來到自己居住的碧桂園九華國際養生公館的小廣場晨練,鍛煉完和老伴一起吃過早飯,他們又來到公館內自家租用的小農場拾掇青菜。下午是社團活動時間,陳銳和老伴在護士站測量血壓讓醫生簡單檢查一下後,就到文化中心和鄰居們一起參加乒乓球和舞蹈等活動,日子過得愉快又充實。

  碧桂園九華山莊品牌總監謝育宏告訴記者,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加劇,能提供醫療服務的養老機構受到歡迎。近年來,國家採取積極措施推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在準入、土地、編制等方面為社會資本提供便利,近日又出臺《關于深入推進醫養結合發展的若幹意見》,為相關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70年來,我國努力構建多元化、社會化的醫療衛生服務供給體係,通過提升醫療資源總量來保障人民健康。“隨著我國醫療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醫療服務需求不斷釋放,醫療衛生資源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持續存在。據了解,我國年均總診療人次多年居全球首位,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老年康復、老年護理等薄弱環節愈發凸顯,公共服務面臨挑戰。”專家指出,為此,化解公立醫療機構供需矛盾、提升醫療服務供給能力成為深化醫改的重要一環。

  國家要求對社會辦醫實行“非禁即入”,審批“應簡盡簡”,有效增加群眾需要的醫療服務供給,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差異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社會辦醫療機構數量達到45.9萬家,佔比46%,社會辦醫院數量達到2.1萬家,佔比達到63.5%。同時,國家對民營醫療機構納入醫保定點工作高度關注。到2018年底,全國共有醫保定點醫療機構19.35萬家,其中非公立定點醫療機構6.2萬家,佔比32.1%,定點零售藥店34.1萬家,基本滿足了廣大參保人員的就醫購藥需求。

  國家鼓勵藥品和醫療器械研發,徹底改變了我國缺醫少藥的歷史,夯實了“病有所醫”的物質技術基礎,讓群眾享受到了越來越高品質的醫療服務。現在,中國新藥研發已經逐漸走在亞洲國家前列,國內有147家藥企涉足原研藥,百億藥企數量達到17家。一批自主研制的新藥走向國際。截至2018年年底,超過280個通用名藥物通過歐美注冊,29個專項支援品種在歐美髮達國家獲批上市。與此同時,國産醫療設備發展成熟,打破了進口産品的壟斷。我國生産的部分醫療設備,性能和品質已與進口産品沒有差別,甚至某些方面的表現優于進口産品。

  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

  從“排隊挂號”到“一鍵問診”

  因病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就診的張女士享受到了便捷化的用藥服務。在首次面診後,醫師給張女士開具了一張“外延處方”。根據手機上收到的取藥密碼,張女士在短信連結上就近選擇了醫院對面的藥房取藥。“與在醫院藥房取藥相比,節省了排隊時間。更為重要的是,這些藥物使用完,還可以通過APP或者小程式和醫生聯繫,進行線上復診、續方。”張女士説。

  70年來,我國醫療服務模式不斷創新,醫療服務手段更為豐富,包括“互聯網+醫療健康”在內的多元就診模式,使患者的就醫體驗得到明顯改善。隨著互聯網技術和醫療服務的結合,患者就醫理念和就醫模式都發生了變化。統計顯示,不僅全國一半以上的三級醫院預約就診時間可以精確到1小時以內,一半以上的三級醫院還開展了檢查檢驗的集中預約和住院床位的預約。方便的服務真正幫助患者實現了就醫往返次數減少、院內重復排隊次數減少、門診候診時間減少、平均住院日減少。

  提高醫療服務可及性,最大限度惠民便民始終是醫改的導向。統計顯示,我國城鄉居民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政府補助標準達到每人每年69元,項目類別基本覆蓋了居民生命全過程。隨著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的進一步完善,城鄉基層群眾不出鄉鎮、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方便、有效、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超過84%的城鄉居民15分鐘內可到達距離最近的醫院或衛生室。同時,公立醫院改革通過試點大力推廣預約門診、錯峰就診、無假日門診和臨床路徑管理等措施,讓人民群眾得實惠得方便。2017年國際權威期刊《柳葉刀》顯示,自1990年到2015年的25年間,在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我國是醫療品質服務和可及性排名進步幅度最大的3個國家之一,2016年這一排名從2015年的第60位進一步提高到第48位。

  下一步,國家還會將改革向縱深推進,織密13億多人的健康保障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到2030年,我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將進一步提高到79歲,接近高收入國家水準。在健康中國戰略的指引下,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必將不斷增強,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健康中國”必將穩步前行。(記者 吳佳佳)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所羅門群島風光
所羅門群島風光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505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