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把體育榮耀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回望新中國體育70年
2019-09-20 22:10:51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北京9月20日電 把體育榮耀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回望新中國體育70年

  新華社記者丁文嫻、李麗、姬燁

  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部署推進體育強國建設。“東亞病夫”的標簽早已被埋在故紙堆中。

  七十年風雨兼程,七十載砥礪前行。中國體育人把榮耀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

  從容國團拿下首個世界冠軍到許海峰射落第一枚奧運金牌,從“乒乓外交”到“女排精神”,從“無與倫比”的北京到“雙奧之城”北京,從廣播體操揚起的臂膊到叩響大江南北的“跑馬”足音——新中國七十年體育史,與國家社會發展軌跡高度吻合,經歷了從遭遇困境到衝破封鎖,從篳路藍縷到勇立潮頭的一路奮進。

   在艱難中跋涉

  “原來對體育一點不了解。”15歲之前,前女籃國家隊隊長方鳳娣的生活跟籃球沒有太多交集。

  那是在1964年,整個國家剛剛走出三年困難時期的饑荒之苦,而身材修長的方鳳娣被上海市靜安區少體校籃球教練相中,同樣開始了生命中的重要轉折。

  1970年國家隊恢復,方鳳娣懷揣一紙調令前往北京,兩年後由國青隊進入國家隊。除了個子高,她覺得自己並無天賦,練球6年便進國家隊得益于特殊的時代背景,“十年動亂,人才青黃不接,趕上了這樣的當口”。

  她的丈夫姚志源也是如此。姚志源曾在區體校待過一年,那段籃球時光因“文革”而匆匆終止。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工廠,誰知兩年後體工隊恢復招人,拿著同樣36塊錢的工資,快滿20歲的他倏忽成了上海男籃的一員。

  時代的印記深刻地烙在每個人身上。比方鳳娣、姚志源更早的那些運動員,所處的環境又有不同。新中國百廢待興,體育事業這棵幼苗將根莖扎進土壤,慢慢抽出嫩綠的芽兒。

  1951年,足籃排舉行比賽大會選拔出全國選手;1959年,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同年,容國團世乒賽男單奪魁,拿下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一年後,王富洲等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1963年,羅致煥為中國奪得第一個冰雪項目世界冠軍;泳池中,吳傳玉劈波斬浪;舉重場上,陳鏡開力拔山兮……五星紅旗開始在世界賽場飄揚,勇攀高峰的體育精神鼓舞著億萬中華兒女砥礪前行。

  不過,壁壘依然森嚴,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對體育多有影響。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反對“兩個中國”,維護國家統一和尊嚴,中國斷絕了與國際奧會的關係,也不是亞洲運動會聯合會(亞奧理事會前身)成員。中國體育界不甘沉寂,在打破封鎖、拓寬國際交流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中國組團參加了雅加達新興力量運動會和金邊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與羅馬尼亞、蘇聯、波蘭、匈牙利等國開展體育交流。而1971年世乒賽期間,由于一名美國選手“搭錯車”的插曲,引發了一段歷史上“乒乓外交”的佳話。

  相比于前輩,方鳳娣趕上了好時候。“小球推動大球”為中美兩國交往打開了關閉已久的大門。那一年的10月,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1973年又恢復了在亞洲運動會聯合會的席位,1974年首次參加亞運會。方鳳娣出國比賽的機會越來越多。當然彼時她還萬萬想不到,30年後,自己的兒子姚明會成為美國NBA最受歡迎的球星之一。

  方鳳娣印象最深的一次比賽在1976年,與世錦賽亞軍的東道主日本隊六場交手“慘不忍睹”——六場大敗,場均輸27分。

  回到北京,方鳳娣連國家體委食堂都不好意思進,“抬不起頭來”。大家憋著股勁,開始“死命練”。4個月後在香港,中國女籃如願拿下亞錦賽冠軍。此時,中國女排剛剛重組,日後的功勳教練袁偉民風華正茂,在漳州基地調兵遣將,而16歲的郎平作為北京女排一員首次到漳州集訓,成就了這對黃金師徒的第一次相遇。

  “死命練”是當時各個運動隊的寫照。

  原漳州女排訓練基地主任鐘家琪回憶説,在周恩來總理“要把體育運動搞上去”的指示下,1972年基地建成,當時只是5個竹棚館加上5片露天場地,場地是三合土的,摔下去皮開肉綻,沙礫夾在肉裏,“練完後隊員們都要到醫務室洗一洗,把血洗幹凈,把沙子夾出來”。如此到1975年才建了一個木地板場館。激勵了中國各行各業的“女排精神”,就是這樣在竹棚裏摸爬滾打出來的。

  那時,全國各地的體育基礎設施都還比較簡陋,但一切在向好發展。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廣州越秀山體育場投入使用,不久後上海虹口體育場落成,北京工人體育場在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前竣工……一座座場館拔地而起,一批體育學校應運而生,廣播體操的旋律處處回響,“準備勞動與衛國體育制度”(簡稱“勞衛制”)及隨後國家體育鍛煉標準的實施,掀起了新中國第一個群眾體育熱潮。“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毛主席的題詞為新中國體育事業奠定方向。

  1979年,方鳳娣實在打不動了。堅持到30歲多,在那個治療多靠膏藥針灸和推拿的年代,已是少有的老隊員了。飽受膝傷困擾的姚志源也離開了賽場。

  他們退役的那一年,國際奧會在日本名古屋開了場對中國至關重要的會議。中國奧委會前副主席屠銘德是四名中國與會代表之一,執委在屋裏開會,他們守在外邊。這些年中國為恢復國際奧會合法席位所做的鬥爭終于要有結果了。

  名古屋會議通過決議,承認中國奧委會代表全中國奧林匹克運動,臺灣地區以中國臺北奧委會的名稱留在國際奧會內。

  彼時,改革開放的偉大征程已拉開帷幕。

  在奮進中突破

  1979年,體育界率先喊出了“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改革開放之初的各行各業引起巨大反響。

  1981年3月20日,中國男排在世界杯預選賽上絕地反擊戰勝韓國隊,拿到世界杯參賽權。“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作為青年學子立志報國的宣言,從燕園響徹神州大地,奏響了時代最強音。

  喜訊不斷傳來。同年11月,五年磨一劍的袁偉民和張蓉芳、郎平等女排姑娘以全勝戰績奪得世界杯冠軍,實現集體項目零的突破。

  “我看到中國女排拿下五連冠,看到李寧奪六金,看到許海峰的第一槍。我那時很小,但是我説長大以後要像他們一樣走向世界。雖然那時候不知道這世界有多大,路有多長。”我國冬奧首金獲得者楊揚説。

  1984年7月29日,美國洛杉磯,許海峰子彈出膛,為中國隊射落奧運第一金。

  “其實我也不知道是第一塊金牌。”許海峰回憶,直到第二天他才開始“有點感覺”。

  那時,給許海峰頒獎的是時任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這位見證了新中國體育很多重要時刻的西班牙老人説:“今天是中國體育史上偉大的一天。”

  而9天後又迎來偉大的一天。“鐵榔頭”郎平率領中國女排擊敗東道主美國隊,為中國拿到集體項目奧運首冠。這樣,加上1982年的世錦賽冠軍,中國女排四年實現“三連冠”。到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錦賽連續奪魁,女排前無古人的“五連冠”激發了一代中國人投身改革大潮的豪情壯志。“女排精神”也作為奮勇拼搏的代名詞,成為民族的精神財富和國民的集體記憶。

  後來榮譽滿身的郎平回憶説,感覺最特別的當然是1984年的洛杉磯,那是“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

  洛杉磯定格的歷史瞬間,讓電視機前的方鳳娣也很激動。那時,她的兒子姚明快4歲了。

  深知運動員個中辛苦,姚志源夫婦其實不太願意讓姚明重走這條路。然而與籃球的緣分牽牽繞繞,姚明9歲進入徐匯區少體校,14歲進入上海青年隊,18歲入選國家隊,22歲以“狀元秀”身份登陸NBA。27歲那年,他還把女籃姑娘葉莉領進了家門。

  在中國“移動長城”成長的過程中,改革的春風加快了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步伐。女足拿下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和1999年美國世界杯亞軍,男足衝入2002年韓日世界杯決賽圈;乒乓球、羽毛球、體操、跳水、舉重等項目高歌奏凱,非傳統優勢項目也屢見突破——劉翔在110米欄賽道上不斷刷新紀錄,丁俊暉拿下2010年斯諾克單賽季積分世界第一,李娜登頂法網、澳網,成為亞洲首位大滿貫女單冠軍。

  以李娜為代表的網球金花屢創佳績,與網球管理中心的“單飛”政策密不可分。運動員可以脫離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自主規劃個人網球生涯。“摸著石頭過河”,中國體育也吹響了改革的號角。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實體化改革試點,到1994年國家體委開始成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再到北京奧運會後新一輪改革提上日程,一切都在探索中行進。

  在起步較晚的冬季項目上,中國體育人也有了歷史性突破。

  1992年阿爾貝維爾冬奧會,葉喬波帶傷拼下兩塊速度滑冰銀牌。1998年的長野,中國隊奪得6銀,離金牌就差一層窗戶紙。

  2002年,美國鹽湖城,楊揚肩上扛著千斤重擔。

  第一役,在自己最擅長的短道速滑1500米上,五屆世錦賽全能冠軍得主、狀態正佳的楊揚突然“啞火”,整個代表團都很煎熬。

  回去之後,她把所有認為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的事情都往反了做,“頭髮也剪了,幸運背心也換了,就是告誡自己現在沒有任何運氣可言,只有往前拼”。

  第二天站上500米賽道,楊揚與隊友王春露默契配合,第一個衝過終點!實現中國冬奧會金牌零的突破!

  就在楊揚奪冠的一年前,北京獲得了2008年奧運會舉辦權。

  宣布結果那晚,楊揚正在夏訓,隨隊從威海回北京,“整個火車都沸騰了”。

  整個中國都沸騰了。那是在華夏兒女心中涌動百年的夢想,遠可追溯至1908年的“奧運三問”,近則是1990年7月北京亞運會前夕,年過八旬的鄧小平在考察國家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和亞運村時説:“中國辦奧運會的決心下了沒有?為什麼不敢幹這件事呢?”

  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作為北京申奧代表團最後一位陳述人,時任國際奧會委員何振梁的發言感人肺腑:“不論你們今天做出什麼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只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歷史。”

  國際奧會選擇了創造歷史,讓奧運聖火燃燒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7年後,當29個焰火組成的“大腳印”沿北京城中軸線一路綻放,當李寧高擎火炬繞場一周點亮空中卷軸,當姚明揮舞著國旗與地震小英雄林浩一起步入會場,神州大地一片歡騰,中華兒女激情澎湃,看臺上的姚志源夫婦“很自豪,很驕傲”。

  “這是一屆真正的無與倫比的奧運會。”時任國際奧會主席羅格這樣評價北京2008。

  競技場外,中國體育方方面面都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1994年,國務院批準發行體育彩票,體彩公益金中的60%被用于發展群眾體育事業; 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發布實施;自2009年起,每年8月8日被確立為“全民健身日”,我國第一部以全民健身為宗旨的行政法規《全民健身條例》同年10月問世。

  此外,民族體育項目得到挖掘和保護,殘疾人體育事業持續推進,體育科技、體育教育不斷發展,反興奮劑工作卓有成效。大批援外體育教練走出國門,體育對外交流不斷擴大,繼何振梁之後,又有呂聖榮、于再清、李玲蔚、楊揚、張虹等當選國際奧會委員,榮高棠等數十人被授予奧林匹克勳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2011年7月20日,姚明在退役儀式上説:“感謝這個偉大、進步的時代,使我有機會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和夢想。”

  2012年底,黨的十八大召開,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等被寫入大會報告。

  在輝煌中前行

  “陳述那天,我找到了那種再一次在比賽場上為國徵戰的感覺。”脫下了冰刀,但退役後的楊揚一點沒閒著。

  2013年11月3日,北京正式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任國際奧會委員的楊揚開始參與申辦工作。

  2015年7月,出現在吉隆坡申辦陳述現場的楊揚已有身孕。一襲藍色套裙出場的她,心中再度升騰起為國披挂上陣的榮譽感。和當年在賽場上一樣冷靜,直到國際奧會主席巴赫宣布北京勝出,淚水才不受控制地涌出。

  “以運動員為中心、可持續發展、節儉辦賽”是北京申辦時提出的三大理念,從2008到2022,北京從奧林匹克的追隨者蛻變為引領者。冬奧會的所有場館,在建設改造之初就明確地規劃了2022年後的用途。綠色、共用、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體現在每一處細節,“北京標準”多次得到國際奧會主席巴赫稱讚。他毫不吝惜讚美之詞:“北京將為《奧林匹克2020議程》樹立新標桿。”

  我國冬季項目基礎薄弱,辦賽經驗欠缺,但冰雪人迎難而上。目前冬奧會109個項目的隊伍已全部建立起來,正向著“全項目參賽”的目標奮進。各項籌辦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明年2月,位于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就要迎來第一個冬奧會測試賽。

  姚明也是申冬奧團隊的一員,是北京2022冬奧會形象大使。“小巨人”告別了賽場,但從未遠離籃球。2009年,他收購了上海大鯊魚籃球俱樂部,成為“姚老板”。2013年,首次當選政協委員的他,第一份提案就與中國籃球改革有關。

  2017年先後擔任中國籃協主席、CBA公司董事長後,姚明終于找到機會將設想變成現實:大力推行籃協實體化改革,推動CBA職業化,小籃球聯賽如火如荼,三人籃球國家隊面向草根球員選材,推動校園籃球開展……成果尚待檢驗,但改變正在發生。

  從姚志源夫婦到姚明夫婦,一家兩代籃球人,籃球理念、訓練條件、成長方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不變的是中國體育人對國家的忠誠,對籃球的熱愛,對夢想的執著。一個籃球家庭的傳承,也是新中國體育發展進步的縮影。

  曾經叱吒賽場的那些人也都有了新角色。郎平由場上一錘定音的“鐵榔頭”變身功勳教頭,多年海外執教後,她在2013年重新入主中國女排,率隊接連問鼎2015年世界杯和2016年裏約奧運會。在她眼裏,一以貫之的女排精神就是團隊精神,“哪怕我輸給你,也要把我的水準打出來,永遠不放棄”。

  競技場依舊讓人血脈僨張:跑道上刮起中國旋風,蘇炳添成為第一位突破10秒大關的亞洲本土選手;泳池裏碧波翻涌,孫楊成就亞運會、世錦賽和奧運會男子200、400、1500米自由泳項目“金滿貫”;廣州恒大足球隊在2013年和2015年兩奪亞冠聯賽冠軍;輪椅冰壺隊平昌奪金,拿下中國代表團在冬殘奧會歷史上的首枚獎牌。

  但新時代的體育有了更廣闊的內涵和更浪漫的底色。郭川,多項航海世界紀錄創造者,他在海上徵途中的失聯牽動全社會的心,也帶給後來者繼續揚帆逐夢的勇氣。陳盆濱,由一個普通漁民到徵服七大洲極限馬拉松的“草根英雄”,體育改變人生的力量在他身上得到完美體現。

  一面為英雄鼓與呼,另一方面,中國體育正迎來百花齊放的春天。

  比籃球更早,2015年3月,《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發布,引領體育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項目協會實體化改革由點到面,逐步鋪開。

  全民健身的火熱激情席卷大江南北。1981年,中國首個城市馬拉松在北京誕生時只有86人參賽。而今北京馬拉松3萬個名額,2013年半天搶光,2014年後只能“搖號”,去年報名人數突破11萬。健身成為生活風尚,廣場舞愈發風靡;體育課外班成為奧數鋼琴之外家長和孩子們的新選擇;冰雪“下江南”,“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曙光初現。

  十年前,楊揚站在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戶外滑冰場邊,望著人頭攢動的冰面心生感慨。2013年,她在上海創辦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呼吁“讓體育回歸教育”。今年初,她的“星空冰場”終于在東方明珠腳下建起來,上海的冬天同樣“生動而溫暖”。

  與全民健身一起蓬勃發展的還有體育産業。2014-2018年,體育産業總規模從1.35萬億增長到2.2萬億,年均增長速度18%,遠遠跑贏GDP增速。2017年體育産業增加值在GDP佔比首次突破1%,已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安踏市值躍居全球行業第三位,“中國李寧”在巴黎和紐約時裝周上大放異彩……以福建晉江運動鞋服企業為代表的中國自主體育品牌,在走過上個世紀90年代創業初期的野蠻生長後,正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不斷搶佔價值鏈高端,推動行業轉型升級。2004年,聯想是首個成為國際奧會全球合作夥伴的中國企業,中國品牌當時更多需要借助國際體育舞臺登高望遠,如今則已成為世界體育行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僅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官方讚助商就有7家來自中國。

  過去五年,《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幹意見》《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等文件相繼出臺,“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寫進十九大報告,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産業將在2035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社會主義現代化體育強國將于2050年全面建成。

  習近平總書記説:“體育是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誌,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

  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

  回望七十年新中國體育沐雨櫛風發展之路——那是傳承之路,是姚志源、方鳳娣、姚明、葉莉一家人千回百轉的籃球情緣,是女排屹立不倒的精神旗幟;是改革創新之路,是遠期目標“男足打進世界杯、進入奧運會”的豪言志氣,是楊揚口中的“2022,北京給世界‘打個樣’!”更是人民體育之路,是年度馬拉松賽事數量從0到1581的巨大飛躍,是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35歲到77歲的歷史攀升。

  七十年,中國體育人披荊斬棘;七十年,中國體育界翻天覆地。此刻,出發的號角再度吹響,深藏起過往的榮光,激發出壯麗的夢想,中華兒女將繼續秉承拼搏奮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在建設體育強國的徵途上永遠向前!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朝華
把體育榮耀寫在共和國的旗幟上——回望新中國體育70年-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330112502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