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斷面,用青春檢測——黃河頭道拐水文站見聞
2019-09-17 08:29:4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9月17日電 題:斷面,用青春檢測——黃河頭道拐水文站見聞

  新華社記者劉詩平、任會斌

  進入仲秋,黃河灘裏便開始涼了起來。7時,黃河水利委員會頭道拐水文站站長沈國庭與王少村、梁富正等監測人員,熟練地穿上橘紅色的救生衣,挂好對講機,抱起測流設備ADCP(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沿著一條約1米寬的小路向河灘深處走去。

  “這臺新的測流儀器值幾十萬元,是站裏最值錢的‘寶貝’之一。”沈國庭衝記者一笑,抬腿鑽進了一個長1.5米、寬1米的吊箱裏,王少村也緊跟著鑽了進去,吊箱頓時擁擠起來。在他們的頭頂上方,是由30多米高的鐵塔高高擎起的跨河空中纜道。

  電機啟動,在吊箱離地10多米高時,開始緩緩地滑向河道中間,一天的水文監測工作就此開始……

  九曲黃河流過全程約三分之二以後,就到了內蒙古托克托縣雙河鎮麻地壕村的頭道拐水文站。這裏是黃河上中游水沙變化的主要轉折點、淩汛的重要監測地,一支由“80後”和“90後”組成的黃河水文“偵察兵”駐守在這裏,擔負著水位、流量、輸沙量、水溫、冰淩、降水、蒸發、水環境監測等水文數據的採集任務。

  “頭道拐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黃河上游水沙變化的控制站、把口站,也是黃河淩汛監測的核心站、黃河幹流的重要報汛站,同時還是內蒙古與山西界斷面的監測站。”沈國庭説,黃河上中遊的分界點,就位于水文站下遊約10公里處的河口鎮。

  頭道拐水文站現有8名工作人員,除站長沈國庭是位38歲的“80後”和另一位快退休的“老水文”之外,其他人都是“90後”。

  來自山東泰安的林泉剛滿20歲,他從山東一所大學畢業,看到網上的招考公告後通過報考被錄取,剛參加工作兩個月。

  “剛來那會兒,對監測技術不熟悉,話也聽不懂,飯也吃不習慣,挺想家的。”林泉説,通過向其他同事學習,目前已經掌握蒸發、降水、氣溫等監測技術,已經逐漸適應工作。

  除了林泉這位水文新兵,站裏的其他人對各種監測技藝均堪稱精通。

  來自河南省鄧州市的王少村,2017年大學畢業後來到頭道拐水文站工作。“我不會游泳,結果工作的第一天就被安排去測流量,當時別説是懸在河面上空的吊箱,就是橡皮艇我也不敢上。”

  在大家的指導和鼓勵下,王少村漸漸克服了恐懼。如今,他已經成為業務能手,測流量、取沙樣等,都是一把好手。

  從夏季的主汛期到秋汛期,再到冬春兩季的淩汛期,一年四季,不管風吹雨打,每天的監測工作必須完成,流速等多項重要的監測工作需要借助約800米長的空中纜道實施,監測人員在工作時時常遇到危險。

  27歲的張猛説,春季開河時風大,站在吊箱裏作業時,吊箱左右搖晃,下面又是流淌的冰淩,“上面晃,下面動,一會兒人就暈頭轉向了”。

  去年4月的一天,鋼索上積了厚厚的一層雪,沈國庭和王少村帶著測試儀進入吊箱後,在電機的牽引下剛向河道裏行進了10多米,吊箱就上下彈跳起來,振幅有五六米,當時嚇得兩人緊抓扶手,蹲在了吊箱裏。

  “類似的險情,幾乎人人都遇到過,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梁富正淡然一笑説。

  與記者到過的多數處在荒原野灘、深山峽谷、人煙稀少之處的水文站一樣,由年輕人組成的這支水文監測隊伍,在條件艱苦和交通不便的黃河灘邊,測量著大河脈搏、守望著四季黃河。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他們不怕苦、不懼險,擔起“黃河耳目”,為研究黃河水資源變化規律,為黃河防汛防淩、水資源管理調度、生態環境建設等貢獻著科學、可靠的基礎資料。

  “能肩負這樣的一份責任,苦點累點都值得,希望母親河能夠年年安瀾、時時健康。”梁富正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仙人洞裏説豐年 海昏遺址看文化
仙人洞裏説豐年 海昏遺址看文化
四川甘孜格薩爾機場通航
四川甘孜格薩爾機場通航
秦始皇兵馬俑首次在泰國展出
秦始皇兵馬俑首次在泰國展出
袁隆平出席湖南農業大學開學典禮
袁隆平出席湖南農業大學開學典禮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5003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