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供水線”成了“發展線”——江蘇揚州生態立市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2019-08-21 15:19:4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京8月21日電 題:“供水線”成了“發展線”——江蘇揚州生態立市確保“一江清水向北流”

  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豚保護協會指導老師陳粲近來心情不錯,過去難得一見的江豚近來“曝光量”明顯增加。“我從事江豚保護工作有四五年了,今年驚喜不斷:先是在三江營考察中發現了母子豚,上個月還有人拍到十幾頭江豚遊弋的畫面。”

  作為長江裏的“旗艦物種”,江豚數量的多寡直接反映長江水質情況。其瀕危態勢的扭轉,與包括三江營在內的長江揚州段生態環境好轉密不可分。

  位于江蘇揚州的江都水利樞紐站,一塊刻有“源頭”字樣的石碑靜靜矗立。每年,有150億立方米左右的長江水從這裏輸出,潤蘇北、濟齊魯,最終送至千裏之外的華北地區。作為連接淮河與長江兩大生態係統的節點城市,揚州生態保護的力度影響深遠。

  2013年以來,揚州沿南水北調東線輸水廊道規劃建設了1800平方公里的生態走廊,將沿江岸線的82.4%劃為岸線保護區和控制利用區;把沿江縱深一公里范圍內3.86萬畝土地列入限制和禁止建設區;推動沿江化工産業退後一公里,關停化工企業263家;將唯一的化工園區産業規劃面積從22.6平方公里壓減至9.3平方公里……實現了水源地生態保護從“一條線”到涵養“一大片”。

  治水的辦法在“岸上”。在距離供水線尚有一段距離的高郵市,650平方公里都被納入了保護范圍,實行高標準生態涵養,涉及80%的鄉鎮(園區)。同時,該市通過“十百千萬”工程,建設10個生態中心、111個公園、整治3000多條河道溝渠等,切實維護南水北調輸水廊道生態環境。

  近期的監測結果顯示,淮河經揚州高郵湖、邵伯湖匯入長江,出湖口水質好于入湖口;長江水通過夾江、芒稻河逐級北送,下游水質比上游水質好。這標誌著揚州作為水源地的供水和凈化能力進一步增強。

  歷史悠久的邵伯船閘,至今日夜吞吐、繁忙如昔。今年上半年,已有3424個船隊,73963艘貨輪從此處通行。與此同時,邵伯船閘又與運河文化生態公園、邵伯保衛戰紀念館、大運河遺産區相連,形成了國家4A級景區邵伯古鎮景區,每年吸引數十萬遊客。

  綠水長流的景致再現,不僅讓遊客流連忘返,還讓當地不少百姓也吃上了“風景飯”。

  沿湖村的“漁三代”屠蘇過去從沒想過大學畢業了要回老家工作,村裏漁民世代以船為家,辛苦一天的收入只能勉強維持當日的生活開支。

  2007年,村裏通過填塘整地,推動漁民上岸定居,2015年進一步實施退養還湖,並在此後發展特色漁家樂、民宿客棧等。2016年,大學畢業的屠蘇回到村裏創業,和很多“漁二代”“漁三代”一起,成為“漁隱人家”民宿的管家。“目前收入還不錯,2018年全村年接待遊客23萬人,三産收入2300萬元,同比增長40%。”

  不僅是沿湖村,整個揚州都在收獲生態紅利。今年4月開園的南水北調源頭公園,成了當地人休閒健身的好去處。過去,這裏垃圾成山、臭氣熏天,被群眾稱為“城市傷疤”。經過近兩年的深度治理、綜合改造,已吸引了20多家基金機構、10多家企業總部落戶,“老傷疤”變成了“聚寶盆”。

  “投入上億元治污,拆除上億元規模的産業,短期看是‘傷元氣’,長期看是為綠色發展‘增底氣’。”江都區委書記張彤説,以生態保護的基點為高品質發展尋策問道,不斷挖掘和放大生態保護的綜合功能,綠色發展的甜頭越來越大。

  不同于過去“一火車出去求學、一汽車回來就業”,生態福利讓一座城市吸引力倍增。據統計,揚州市從2015年起每年人才凈流入1萬人以上。今年上半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1000家,高新技術産業産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産值比重達47.2%。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天空之眼瞰昆明
天空之眼瞰昆明
緊急迫降
緊急迫降
巴黎:夏夜蒙馬特
巴黎:夏夜蒙馬特
古村新韻
古村新韻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903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