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張表格背後的紅軍成功密碼
2019-08-18 14:53:1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8月18日電 題:一張表格背後的紅軍成功密碼

  新華社記者梁軍、王作葵、王若辰

  200000斤糧食、20000斤食鹽、7000雙布鞋……這張名為《哈達鋪1935年9月支援紅一方面軍物資統計》的表格,張貼在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內。

  哈達鋪位于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西北部,自古以來就是西北入川的戰略要地和隘口。1935年至1936年間,中國工農紅軍紅一、二、四方面軍先後到達哈達鋪,得到了困頓至極後的物資兵源補充。

  “這張統計表顯示,紅軍到達哈達鋪時,不足1萬人的小鎮傾其所有支援紅軍。中央紅軍每位戰士都有了一雙鞋穿,走完自己的長徵之路。”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講解員卯曉琴對參觀者説。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1)一張表格背後的紅軍成功密碼

  在榜羅鎮會議紀念館,88歲的榜羅鎮文峰村村民李炳生為記者講述當年紅軍在自己家的故事(7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紀律好得很,再沒有比紅軍更好的隊伍了!”一提起紅軍,88歲的榜羅鎮文峰村村民李炳生讚揚説。

  他説,由于國民黨的污蔑宣傳,紅軍到來的時候很多人都躲到鄰村或者山裏去了。他的父親當時經營著一家飯鋪,店中鍋灶器皿齊全,紅軍決定在此生火做飯。

  “我當時還小,在一旁玩耍,紅軍把他們的饃饃拿給我吃。飯做好後,不僅所有東西都一樣不少地還給我們,而且每一件東西都被放回原處。”李炳生説。

  楊定華在《從甘肅到陜西》中慨嘆:紅軍這樣去注意紀律問題,由此可知老百姓同紅軍關係好的原因所在。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2)一張表格背後的紅軍成功密碼

  這是甘肅省宕昌縣哈達鋪鎮紅軍街(8月16日攝)。  新華社記者 馬寧 攝

  當年的哈達鋪是一個漢族、回族雜居的地方。為此,紅軍專門頒布了《回民地區守則》。除了“不準借用回民器皿用具”“不得擅入清真寺”等,守則還規定“徵得回民同意後,方能進入回民村莊宿營,否則應露宿”。

  “紅軍進入單家集的時候已是晚上,卻沒有打擾任何人。第二天早上,老百姓打開大門,看到戰士們在露天休息睡覺,都被感動了。”寧夏回族自治區西吉縣單家集單南村黨支部書記單雲説。

  卯曉琴説,當年居住在哈達鋪老街的人們在初見紅軍時也經歷了同樣的感動。他們看到路兩邊房檐下黑壓壓的都是人,他們個個骨瘦體弱、衣服破爛,但沒有一個人闖入老百姓家裏,更不會去搶百姓的東西。一些膽大的人把自家的水和食物拿給他們,卻被拒絕,因為紅軍有著嚴格的軍紀。

  “鋼二兩一兩鋼,紅軍來到卅裏鋪上,先給農民把糧分上”。洮岷“花兒”是流傳在現今甘肅岷縣和臨潭縣一帶的古老民間歌謠。傳唱紅軍長徵故事的“花兒”至今在當地大量留存。

  “那時候,紅軍在墻上寫了很多標語。”家住榜羅鎮廟灘村90歲的老人閆玉祥回憶,其中,“打土豪分田地!”“取消國民黨的苛捐雜稅!”等標語給他留下深刻印象。

  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認為,在共産黨的經濟改革措施中,對農民最有重要意義的顯然有這四項:重新分配土地,取消高利貸,取消苛捐雜稅,消滅特權階級。

  “因此,當紅星在西北出現時,難怪有千千萬萬的人起來歡迎它,把它當做希望和自由的象徵。”斯諾寫道。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南京:踏青郊野
南京:踏青郊野
布宮雪景
布宮雪景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廣西:春來農事忙
廣西:春來農事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591124889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