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去年“溫比亞” 今年“利奇馬” “中國菜都”期待“抗水淹”新大棚
2019-08-13 08:26:50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眾多大棚被浸泡在雨水中,內部被淹;低洼地帶的大棚,甚至被淹沒了棚頂。這是8月11日發生在山東省壽光市紀臺鎮的一幕。這情景似曾相識。很多人還記得,去年8月,受颱風“溫比亞”影響,山東省濰坊市普降大暴雨,其中壽光受災較為嚴重,不少蔬菜大棚被洪水淹沒、浸泡。

  從去年的“溫比亞”到今年的“利奇馬”,颱風名稱在變,降雨量在加大,不變的是壽光大部分鄉鎮蔬菜大棚遭殃的現實。很多人問,一輪輪的颱風襲擊,為啥受傷的總是大棚?“蔬菜之城”該如何扛住“洪峰之痛”?

  按照科技日報記者的觀察,很多可知與不可知因素湊到一起,檢驗著壽光的抗洪能力。壽光處于平原地帶,境內十分平坦,有多條河流自南到北流入大海,但這些河流大多曲曲折折,並不利于排洪。南高北低、平原地形決定了壽光“容易聚水”的現實。這是壽光受災的基本面問題。

  受颱風“利奇馬”的影響,8月10日9時至11日22時,壽光平均降雨287.4毫米,折合降水量6.32億立方米,根據官方説法,本次過程降水量為當地自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一次降水。在此之前,早在8月9日,壽光市防汛抗旱指揮部辦公室已發布《關于彌河、丹河上游水庫泄洪的緊急通知》,為提前防禦颱風帶來的強降雨,自8月9日15時開始執行預泄方案。

  上游開閘放水,自身遭遇60年一遇特大降雨,地勢低洼,這三重可知、不可知因素疊加直接增加了壽光遭遇水災的幾率。但這還不是全部。

  壽光大棚容易受水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其結構特殊。為減少受風面積,增加地溫,壽光的冬暖式大棚普遍採用半地下結構。但“技術是把雙刃劍”,下挖0.7米左右的結構直接導致了大棚進水、存水情況嚴重。

  據官方初步統計,“利奇馬”帶來的降雨強度超去年的“溫比亞”,導致壽光市低洼易澇區1.8萬個大棚進水,13萬畝農田受災,沿河部分村莊9.3萬群眾撤離,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10億元。

  颱風來襲,讓山東省上上下下極為警覺。早在11日上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就冒雨趕赴壽光,現場查看雨情汛情,研究指導泄洪方案。12日,壽光彌河出現三處決口,這位省委書記冒雨乘坐裝載機深入一線、現場指揮的鏡頭出現在電視畫面中,傳遞著官方急民所急、與民同在的態度。

  去年,當地侵佔河道的現象曾飽受外界詬病。據記者了解,在去年“溫比亞”颱風之後,壽光用一年時間進行了大面積的水利整修,也對當地的河流進行了綜合治理,從河床整治、壩體建設、橋梁修築到拆遷清障。而在“利奇馬”來臨前,除了進行水庫泄洪,還對所有水利設施包括水庫、河道、橋梁、泄洪道、溢洪道等開展拉網式排查,對去年受災嚴重的青州、壽光、昌樂三縣交界低洼處,配置了農田排水移動泵站和備用發電機等。這些都在今年發揮了很大作用。

  官方的重視、民間的積極、外界的關注雖然並不能拖住“利奇馬”的步伐,但卻能減輕些許痛苦,或多或少地挽回損失。

  生活還要繼續……

  建棚種菜是壽光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就了後者“中國菜都”的美名。在這裏,農耕文化深入百姓骨髓,科學技術的加持,勤勞智慧的秉性,讓壽光逐漸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蔬菜生産與批發市場。

  “溫比亞”來了,走了;“利奇馬”來了,走了。它們還會不會換一種名字再來?誰也不敢説。但我們看到的是:颱風一次次摧殘了菜都的大棚,卻沒有摧毀菜農們的信心,如同去年一樣,成千上萬的新大棚還會拔地而起。

  新技術正在研發,到時候“抗水淹”將成為壽光大棚的新名片。到那時候,菜都才會有底氣應對洪災。

  而我們,正期待著新大棚的到來。(記者 王延斌)

+1
【糾錯】 責任編輯: 黃浩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生態中國·七彩雲南四時春
生態中國·七彩雲南四時春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百年“老江橋”成哈爾濱旅遊“新名片”
百年“老江橋”成哈爾濱旅遊“新名片”
河北靈壽:暑期快樂學舞蹈
河北靈壽:暑期快樂學舞蹈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115112486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