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健康中國在行動:讓“心病”不再“潛伏”
2019-08-13 07:13:32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以抑鬱障礙為主的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患病率呈上升趨勢,抑鬱症患病率為2.1%,焦慮障礙患病率達4.98%。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提出開展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養水準提升到20%和30%;失眠現患率、焦慮障礙患病率、抑鬱症患病率上升趨勢減緩。

  心理健康問題呈增長趨勢

  ●國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

  連續失眠了1個月,在北京從事公關工作的代俊(化名)走進了心理診所的大門。

  “加班多、壓力大,一到晚上就十分焦慮,睡不著覺。”代俊説,原本以為只是暫時的失眠,直到睡不著帶來的焦慮嚴重影響了工作和生活,自己才發覺“心理可能病了”。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所長傅小蘭表示,我國已進入信息化、網絡化時代,生活和工作的節奏加快,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大大增加,國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已呈現出比單純的軀體健康問題更突出的態勢。

  近年來的心理健康研究也發現,我國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問題均呈增長趨勢。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發布的我國第一部心理健康藍皮書《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顯示,有11%—15%的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可能具有輕到中度心理問題;2%—3%的人心理健康狀況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的心理問題。

  對個人而言,心理健康事關生活幸福。專家表示,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的人,其社會功能受損不明顯,能進行正常的生活。因此,輕度的心理問題往往容易被忽視,如果不能及時進行心理輔導,有可能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而對社會來説,逐漸增長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會引發更嚴重的問題。2011年,《自然》雜志發布的心理疾患負擔統計數據顯示,心理疾患已經給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低收入國家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傅小蘭認為,國民的心理健康越來越成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例如科技工作者、公務員、兒童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與流動兒童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

  “只有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係建設,充分預測、引導和改善個體、群體、社會的情感和行為,才能提高國民心理素質,促進國民心理健康,提升國家凝聚力。”傅小蘭説。

  心理健康認知率偏低

  ●缺乏對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性、有效性的認識,制約了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和利用。

  害怕跟別人溝通、害怕接電話和參加聚會……被很多網友當做玩笑和“段子”討論的“社交恐懼症”其實也可能是一種心理病症——較為嚴重的“社恐”,其實已經屬于焦慮症的一種。

  盡管公眾對于心理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但很多人對于心理情緒問題仍缺少“自知之明”。《健康中國行動》中指出,我國公眾對常見精神障礙和心理行為問題的認知率仍比較低,更缺乏防治知識和主動就醫意識,部分患者及家屬仍然有病恥感。

  “缺乏對心理健康服務專業性、有效性的認識,制約了人們對心理健康服務的需要和利用,亟須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提升公眾心理健康素養水準。”國家衛健委疾控局副局長雷正龍指出,應當創造條件,讓公眾了解心理健康知識和求助資訊,正確認識心理問題,出現問題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了解知識很重要,但掌握技能更重要。有調查發現,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水準沒有顯著相關,公眾掌握很多心理健康知識,並不代表著心理健康水準就好,反倒是心理健康的技能和心理健康的水準密切相關。專家表示,在進行心理學的科學知識普及過程中,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心理健康技能的傳播。

  與此同時,作為全社會關注的民生熱點,“一老一小”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正日益受到重視。

  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專家指出,我國老齡化進程與城鎮化、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老年人面對生活、身體狀況和社會關係的變化,如患上慢病、伴侶或老友去世等,很容易滋生心理問題,卻往往不知道或不願意尋求幫助。

  對此,《健康中國行動》提出,實施老年人心理健康預防和幹預計劃,為貧困、空巢、失能、失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和高齡獨居老年人提供日常關懷和心理支援服務。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應當如何發現和解決?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長陳雪峰指出,教育係統就青少年心理健康出臺了一係列政策,但在家庭層面要做的工作還很多,例如可以嘗試通過家長學校或者家校一體化平臺的搭建,幫助學校和家長共同關愛孩子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服務供給不足

  ●我國的社會化心理健康服務體係尚未建立,大部分領域尚未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雖然民眾對心理健康咨詢及治療的需求很大,但我國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務還遠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服務仍不便利。

  人才的缺乏,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有學者指出,我國心理咨詢行業起步晚,但發展速度快,從業人員所受訓練不夠,缺乏臨床經驗,公眾對其信任度較低。同時,心理健康服務體係還不完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社會化心理健康服務體係尚未建立,大部分領域尚未開展心理健康服務。

  根據《健康中國行動》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和2030年,我國每10萬人口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要達到3.3名和4.5名。即便如此,這距離每10萬人5—10名醫師的國際標準仍有一定差距。

  據了解,目前我國心理治療師的準入門檻比較高。一是至少是精神或心理學本科畢業;二是需要有3年以上的工作經驗,對精神科各類疾病特點有所把握;三是需要100個學時以上的連續培訓,完成至少3個心理治療案例分析;四是需要具備中級以上專業職稱。

  對此,《健康中國行動》明確,要加大專業人員培養,設立工作崗位,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等;針對目前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心理健康服務能力普遍不足的狀況,要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對具有心理行為問題人員提供規范的診療服務。

  除了專業人才不足外,由于目前心理治療收費價格過低,醫院普遍不願意開展心理治療服務。

  北京回龍觀醫院院長楊甫德此前曾在採訪中表示,在一些心理咨詢機構,心理治療師每小時收費可達300元至2000元,但在醫院,醫師的收費每次不到100元,很多心理治療師因地位低、不掙錢、上升空間受限等而離開醫院。

  不過,隨著一係列政策的推出和實施,心理治療醫師有望得到更多“施展拳腳”的機會。今年,我國在北京等10個城市開展促進診所發展試點,鼓勵在醫療機構執業滿5年、取得中級及以上職稱資格的醫師,全職或兼職開辦專科診所。《健康中國行動》也提出,培育社會化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心理咨詢專業人員創辦社會心理服務機構。通過向社會心理服務機構購買服務等方式,逐步擴大服務覆蓋面。(劉 峣)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生態中國·七彩雲南四時春
生態中國·七彩雲南四時春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百年“老江橋”成哈爾濱旅遊“新名片”
百年“老江橋”成哈爾濱旅遊“新名片”
河北靈壽:暑期快樂學舞蹈
河北靈壽:暑期快樂學舞蹈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867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