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相親平臺層層設“陷”是對婚姻焦慮的精準收割
2019-08-08 07:05:16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短信電話狂轟濫炸”“不簽協議想走難,上廁所都有人跟著”“推薦時説學歷是本科,見面變專科了”……近來,不少相親者向“新華視點”記者投訴,部分開通了線上平臺的相親機構線上下大搞“轟炸式”推銷、“綁架式”簽約、“湊數式”服務,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

  曾有媒體報道,中國目前兩億單身人群的需要,讓線上相親已然成了“婚姻焦慮”新出口。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各類相親平臺的確大有市場。可“轟炸式推銷、綁架式簽約、湊數式服務”大行其道的行業生態下,單身者線上上相親平臺的脫單率到底有多高呢?更何況,他們還可能面臨權益上的侵犯。

  隨手在平臺注冊一個賬號,就可能招致“轟炸式”的電話騷擾和到店不買服務想走難的噩夢,這説明一些相親平臺表面上打的是互聯網、大數據相親的旗號,但實質上依然是線下“賣服務”的老套路。更重要的是,這種套路中還夾雜著“強買強賣”的嫌疑,可謂層層設“陷”。諸如先交錢簽字才能看合同,口頭承諾與合同條款不符,合同條款與後續服務不匹配等操作手法,明顯與誠信經營和相關法律的規定不符。誠如法律人士指出的,相親機構在當事人沒有看到合同具體條款、未被告知服務具體內容和價格的情況下就要求在iPad上簽名,已涉嫌違法。

  這類操作之所以在相親平臺成了一種普遍情形,有兩大主要原因。首先從利益動機來説,這反映出一些平臺還是無法克制“賺快錢”的衝動,急于把用戶規模“變現”——哪怕是用違法的方式。那些潛在的用戶不過是被當作“待宰的羔羊”,而不是平臺標榜的服務對象。一定程度上説,這不啻為相親機構對單身人士的一種利益圍獵和對婚姻焦慮的精準收割。

  其次,從客觀環境來看,一些相親機構也精準利用了部分單身人士的心理弱點。單身人士往往遭遇催婚的壓力,而在相親平臺上尋找對象,也始終帶有某種“隱私”意味,這讓部分人即便是明知道上當受騙,也往往“忍氣吞聲”,而很難用行動去維護自己的權益。由此,部分相親機構也就變得有恃無恐。

  但是,從監管角度,這個行業的問題並不是沒法治。比如,用戶遭遇電話“轟炸”的問題。此前媒體報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于2019年4月1日至9月30日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守護消費”暨打擊侵害消費者個人資訊違法行為專項執法行動,重點打擊侵害消費者個人資訊違法行為,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其中,個人資訊違法行為多發高發的重點行業和領域就包括電話行銷、網站或App運營。要重點查處的內容包括,未經同意發送商業性資訊等違法行為。在此背景下,既然媒體公開曝光了相親行業的“轟炸式”推銷,相關部門不妨順藤摸瓜,予以重點排查。

  另外,鑒于相親行業的壯大和特殊性,相關管理機制也需要進一步捋順。如媒體調查反映,相親中介機構作為經營實體,由市場監管部門登記注冊,開展相親婚介服務則需經民政部門審批。這種割裂的監管狀態,無疑給部分相親平臺鑽了空子。最近就有媒體報道,某相親平臺被曝涉嫌欺詐,用戶反映3個月,問題都沒解決。所以,如專家建議的由民政部門會同公安、市場監管部門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形成監管合力,殊為必要。

  互聯網相親沒有原罪,但平臺的操作規范和經營邊界必不可少。不能在單身人士的脫單焦慮上“撒鹽”,更不能利用人性弱點“趁火打劫”。一個規范、透明、無消費陷阱的婚戀行業,才能真正讓用戶和平臺“好事成雙”。(朱昌俊)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古堡前的愛丁堡國際軍樂節
百年“老江橋”成哈爾濱旅遊“新名片”
百年“老江橋”成哈爾濱旅遊“新名片”
河北靈壽:暑期快樂學舞蹈
河北靈壽:暑期快樂學舞蹈
湖南炎陵:摘黃桃 促增收
湖南炎陵:摘黃桃 促增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849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