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三個裁縫“穿”越百年——江西于都“老行當”實現新智造
2019-08-02 16:20:5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南昌8月2日電 題:三個裁縫“穿”越百年——江西于都“老行當”實現新智造

  新華社記者劉菁 高皓亮

  “大夥都説我‘繼承’了爺爺的好手藝。”43歲的葛九長是江西于都縣一家服裝廠的生産組長,管理著15個縫紉工人。

  于都歷史上就有彈棉花、做縫紉的傳統。葛九長的祖輩葛接調本是個裁縫,1928年放下剪刀、扛起梭鏢鬧革命,第二年參加紅軍。

  這位會做衣服的戰士參與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套灰布軍裝的縫制。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在于都集結出發,開始長徵。葛接調挑著一臺手搖縫紉機跟隨大部隊出發,途中休整時,一有機會就轉動縫紉機給戰士們縫補衣服。

  新中國成立後,在東北地區工作的葛接調常和家人提起:“真想回老家開裁縫鋪去,老鄉們現在穿得還暖和不?”讓老鄉穿暖和,是葛接調當年走上革命道路的初心。

  老人惦念的事,葛家的孫輩葛九長接著幹。

  上世紀90年代初,時代變化催生30萬“于都裁縫”涌入沿海服裝業。1993年,初中畢業的葛九長到廣東一家服裝企業務工,用上了電動的裁剪縫紉平車,“效率比手搖腳踩的老機器高了不知多少倍!”葛九長當上“裁縫”時,“暖和”已不再是“穿”的最重要內涵。第二年春節,葛九長穿著自己生産的牛仔褲回到老家于都縣葛坳鄉塘泥村,在村裏引起好一陣圍觀。一條牛仔褲引領了村裏一整個春節的潮流。

  20多年前還不在乎的“撞衫”,在“80後”于都裁縫羅麗華眼裏,卻是穿衣“大忌”。

  “以往生怕和別人穿得不一樣,現在生怕和別人穿得一樣。”來自于都縣小溪鄉長源村的羅麗華説。她所在的贏家時裝(贛州)有限公司于都生産基地,用6年時間收集消費者穿衣數據,投入2億元進行生産線智能改造,去年推出高端女裝智能制造生産線。

  智能化改造連接著消費端和生産端。圍繞一款服裝的基礎設計,贏家的客戶現在可以線上自行選擇搭配不同的布料、顏色或衣領、口袋樣式,下單後數據直接傳輸到生産線。一塊塊布料按客戶個性化數據自動裁剪,再通過智能排産係統傳輸給合適工位。羅麗華只要抬手刷卡,眼前的電子屏就會提醒,傳來的這件半成品需要配紅色口袋,下一件則不用加裝口袋。

  離這家企業不遠,是一個服裝智能制造産業園。過去只做電商的廣州匯美時尚集團,2017年來到于都建立了這個實體産業園,以銷售大數據指揮線下生産。走進産業園辦公大廳,巨大的電子屏上實時更新著企業每款衣服在不同地區、不同時段的銷售數據,生産計劃據此及時增減,市場投放也因此精準布局。去年“雙11”當天,這家企業的服裝線上銷售超過2億元。

  全縣四分之一的人口從事服裝行業,坐擁“裁縫”優勢的于都縣近年來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以智能制造為核心創新業態,下決心把低附加值的服裝産業升級為縣域經濟重要引擎。

  企業購買智能制造設備,市、縣財政分別補貼20%;縣財政3年投入近30億元規劃建設服裝學校、人才公寓、服裝檢測檢驗中心、水洗産業園等十大公共平臺……政策紅利和技能型服裝産業工人的雙重優勢,吸引全國一大批服裝企業向于都集聚。在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已有各類紡織服裝企業2200余家,其中規上企業65家,上市企業5家,縣內從業人員8萬余人,全行業産值突破400億元。

  老行當、新智造,于都河畔煥發活力的傳統産業,激發大批“于都裁縫”返鄉就業創業,近5年來每年有上萬名外出務工農民返鄉就業。今年春節一過,又有1萬多農民工不再外出,其中七成選擇留在家鄉當“新裁縫”。

  “都是做衣服,葛爺爺那時叫裁縫,我們現在自稱‘服裝人’。”羅麗華説,她的爺爺輩有4位參加了紅軍,也許都穿過葛爺爺縫的軍裝。今天讓她感到自豪的是,她縫制的一件件個性化時裝,每天跨越“長徵第一渡”于都河,沿著爺爺們當年出發的路,運往全國、全世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俄羅斯姑娘列娜的中國生活
俄羅斯姑娘列娜的中國生活
古格夕照
古格夕照
晨曦中的“帳篷城”
晨曦中的“帳篷城”
建國家濕地公園 保一湖清水進京
建國家濕地公園 保一湖清水進京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83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