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2019-07-19 15:26:2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1)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大門(7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新華社重慶7月19日電  題: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新華社記者周聞韜、伍鯤鵬

  幾床發黃的棉被、一頂破洞的帽子,成為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百姓共同的珍藏和記憶。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2)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7月1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位于渝黔交界的蜿蜒群山中。1934年6月4日,賀龍率領紅三軍縮編後的紅七師、紅九師入駐這裏,當時的紅三軍司令部就設在鎮上的一座大院內。

  “紅軍的到來,讓星星之火在這片群山深處點燃。他們組織廣大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組織遊擊隊自衛隊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在以南腰界為中心的周邊地區,陸續建立了17個區蘇維埃、100多個鄉蘇維埃政權。”酉陽縣文旅委駐南腰界革命根據地文化工作人員何立雙説。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3)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紅軍街(7月17日無人機拍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南腰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勝利實現了紅三軍的戰略轉移,為紅二、六軍團會師創造了條件,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勝利長徵,確保了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會師前的紅三軍司令部後來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裏最珍貴的館藏文物是什麼?”記者問。

  何立雙轉身上樓,拿出一個竹簍,指著裏面幾床貼有文物標簽且有些霉斑的棉被和一頂已經破洞的帽子説:“就是它們了。”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4)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陳列室一角(7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從1934年6月開始駐扎,至10月底離開,紅軍在南腰界駐扎的4個多月裏,與當地老百姓融為了一家。這些物品都是紅軍戰士離開南腰界前,贈送給當地老百姓的禮物。

  “其實當時這些物品對于紅軍特別重要,但看到老百姓生活太苦,他們執意留給大家。”今年80歲的紅軍後代孫相儒説,“村裏的老百姓一直把紅軍贈送的這些禮物當成寶貝珍藏著,新中國成立後南腰界成立紀念館,在民間徵集文物期間,村民才把它們全都拿了出來。”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5)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在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司令部舊址內拍攝的賀龍居住過的房間(7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在南腰界,記者看到,從紅三軍辦公的司令部,到司令部旁的紅軍街,紅軍戰鬥、生活過的遺跡,都被百姓妥善保存了下來。

  紅三軍司令部舊址所在的大院始建于清朝鹹豐年間,是由當地鄉民贈送給紅軍辦公使用的。“這個賀龍元帥曾經辦公過的小院,就連旁邊的紅軍宣傳標語都在。”何立雙介紹説,當年紅軍撤離後,南腰界人民用加鹽巴的石灰水填寫標語,再用黃泥、草木灰和鍋煙灰涂抹,使標語“隱藏”起來並保存完整。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當地老人的回憶下,文物部門才發現了這處遺跡,並將其妥善保護。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圖文互動)(6)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

在重慶酉陽縣南腰界鎮拍攝的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會師紀念塔(7月17日攝)。 新華社記者 吳壯 攝

  在司令部後左側圍墻內的林中,有一座紅軍烈士墓。這是當地老百姓在20世紀60年代為紀念紅軍戰士,籌款共建的,埋葬著數百名犧牲的紅軍戰士骸骨。

  烈士墓碑呈正方形塔式,正面刻有“紅軍烈士墓”幾個大字。碑文寫到:在長徵途上節節勝利的紅軍來到南腰界,推開了南腰界人民頭上籠罩的千年烏雲……

  “紅軍軍紀嚴明,他們到南腰界沒有拉過夫,也沒有徵過餉,到鄉裏打倒了土豪,讓窮困老百姓有飯吃有地種,所以哪怕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的先輩都念著他們的好,這就是軍民魚水情,這也就是紅軍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鬥的長徵精神。”孫相儒説。

點擊查看專題
點擊查看專題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手捧棉被憶紅軍:走了那麼多年,我們都念他們的好-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4774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