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美麗之洲閃耀五千年文明之光——寫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際
2019-07-06 17:23:2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杭州7月6日電 題:美麗之洲閃耀五千年文明之光——寫在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之際

  新華社記者

(社會)(1)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這是6月23日無人機拍攝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宮殿區。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3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6日經過審議決定,將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産提名項目“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在世界遺産大會上代表中國政府發言時表示:良渚古城遺址是中國20世紀的重大考古發現,是見證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遺址。

  與廣為人知的殷墟、三星堆等遺址相比,良渚古城遺址所處年代更為久遠,其價值多年來一直居于中國考古界的最高層面。

  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

(社會)(2)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6月23日無人機拍攝的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宮殿區。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區的一個地名,地處天目山東麓河網縱橫的平原地帶。良渚,意即美麗的水中之洲。

  而在這片美麗之洲上,在距今4300-5300年前,曾經有一座三重城:宮殿區(39萬平方米)、包括前者在內的內城(280萬平方米)以及外城(351萬平方米)。古城內外有宮殿、祭壇、貴族墓地、手工作坊……良渚先民創造出了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鉞在內的玉禮器係統。

  而在古城的西北方向,還有一整套中國最為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利用原有山體、孤丘,又興建了11座堤壩攔蓄出13平方公里的水面,總庫容量約4600萬立方米,分別是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運輸等多種功能。

  據測算,良渚先民興建城市和水利係統的土石方用量達到了1005萬立方米,這體現了高度的規劃能力和社會動員能力。諸多考古實證顯示,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長江下遊環太湖流域曾經存在過一個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的,出現明顯社會分化和具有統一信仰的區域性早期國家。在1000年間,良渚古城是這個國家的權力與信仰中心。

  “精神融入大華夏,世胄延綿萬年長!”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寫過長詩《良渚頌》。他曾評價説,良渚遺址的文化發展水準在全國同時期的考古學文化中最高,對于探索中華文明起源,最有希望。

  著名考古學家、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張忠培在20世紀90年代就論證了良渚文化所屬的社會發展程度已經進入文明階段,良渚文明應該是神權軍權並重的神王之國的國家形態。對于良渚古城,他曾評價説,它在國內獨一無二,其意義與價值可與殷墟媲美,更是中國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可稱為“中華第一城”。

  讓世界重新認識中華文明

(社會)(4)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這是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門口的石碑(2018年10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 攝

  學術界曾經有過一個“文明四要素”的標準,文明需要有城市、大型建築、青銅器和文字。目前,由于只有在殷墟才發現大量青銅器以及銘記有文字的甲骨等遺物,據此,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僅始于殷商時期。

  近年來,眾多國際專家學者面對面地了解了良渚遺址的考古情況。“良渚遺址作為5000多年前中國最早的區域性國家”逐步成為他們的共識。

(社會)(11)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拼版照片:這是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黑陶器、玉琮、木屐、漆器、陶片和玉璧(左上起,順時針方向)。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國際考古學權威、英國康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就表示,中國新石器時代是被遠遠低估的時代。良渚遺址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這就是中國文明的起源。

  2017年,在上海舉行的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倫福儒再次表示,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上來看,良渚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四者幾乎同時。

  同年年底,《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正式刊發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倫敦大學等機構的學者共同寫作的論文《5100年前中國最早的水利係統》。良渚考古成果登上了國際一流權威學術期刊。

  “現在國際學界判斷文明的標準,更會從人類學角度考慮,看它的社會結構是否復雜。”中國建築設計規劃研究院總規劃師、良渚申遺顧問陳同濱説,良渚所處的時代,是人類早期文明紛紛出現的時代。當時在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現了古埃及文明、蘇美爾文明和哈拉帕文明。而它是早期文明裏,唯一以稻作農業和玉器為代表的。

  在本屆世界遺産大會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同樣認為,良渚古城遺址為中國以及該地區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時代早期的文化認同、社會政治組織以及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無可替代的證據,同時揭示了從小規模新石器時代社會向具有等級制度、禮儀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藝的大型綜合政治單元的過渡,代表了中國在5000多年前偉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傑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考古“申遺”,走向世界

  “良渚遺址的考古與保護,凝結了幾代考古人和文保人的汗水和心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當年的良渚古城考古發掘領隊劉斌研究員如是説。

  1936年,考古學家施昕更在家鄉良渚發現了多處史前遺址。1959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的夏鼐,首次公開命名“良渚文化”。

  1979年成立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將良渚考古作為一個重點,至今,已經在當地100平方公里內發現各類遺址270余處,7次獲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發現于21世紀初的良渚古城和良渚古城週邊水利係統雙雙榮獲中國考古學會全國田野考古一等獎。這是中國考古界的最高獎項,至今只評過13個。

  2018年1月,良渚古城遺址被確定為我國2019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項目。國家文物局代表締約國政府簽署申報文本,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中心,標誌著良渚申遺正式啟動。

  良渚古城遺址的世界遺産申報范圍包括14.3平方公里的遺産區和99.8平方公里的緩衝區。其中,遺産區由瑤山片區、城址片區、谷口高壩片區和平原低壩—山前長堤片區四部分組成。

  在本屆世界遺産大會上,世界遺産委員會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現了一個存在于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以稻作農業為經濟支撐、並存在社會分化和統一信仰體係的早期區域性國家形態,印證了長江流域對中國文明起源的傑出貢獻。城址的格局與功能性分區,以及良渚文化和外城臺地上的居住遺址分布特徵,都高度體現了該遺産的突出普遍價值。它還真實地展現了新石器時代長江下遊稻作文明的發展程度,揭示了作為新石器時期早期區域城市文明的全景,符合世界遺産的真實性和完整性要求。

  從最初發現到成功申遺,83年間,良渚遺址成功走向世界。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表明瞭良渚古城遺址的突出普遍價值、真實性和完整性在國際上得到了高度肯定和充分認可,意味著它所代表的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認可,意義重大。”劉玉珠表示。(記者 裘立華 施雨岑 馮源 廖冰清 段菁菁)

  新聞連結:

  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 中國世界遺産數量世界第一

  新華時評:五千年文明之光,照我前行

  專訪:良渚古城遺址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史前文化遺址之一——訪英國知名考古學家倫福儒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申遺成功意味著更大的責任——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談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新聞背景:解密良渚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夏日納木錯美如畫
夏日納木錯美如畫
夢幻冰洞
夢幻冰洞
多彩暑期 快樂夏天
多彩暑期 快樂夏天
俯瞰“天河”落太行
俯瞰“天河”落太行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718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