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百歲老兵魏克:“革命人永遠是年輕”
2019-07-01 09:37:1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自打81歲開始練字,老兵魏克常以書法抒發感情,例如: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他寫了一幅“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忘記罪責意味著重犯。”十九大召開時,他寫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他寫的是“聽黨指揮跟黨走,理想信念永不改。”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他走進書房拿出一幅“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高高舉起,展示給我們看。

  他真不像99歲的人,精神矍鑠、思維清晰、笑聲爽朗,見到他的人,很容易想起一首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他好比大松樹冬夏常青,他不怕風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凍,他不搖也不動,永遠挺立在山巔。”

  穿上那套精心保存的灰軍裝,魏克將雙手背到身後,挺起了胸膛——就在這一刻,隨和愛笑的老人並不高大的身姿突然生出一種氣勢,那是獨屬于老兵們的氣宇軒昂。

  2015年,95歲的魏克以八路軍老戰士的身份從成都到北京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他就是穿著這套軍裝,坐在抗戰老兵方隊第一輛車的第四排,向人們揮手、敬禮。

  “這是黨、國家和人民給予我一生的榮譽。”魏克説。他身後的墻上,挂著客廳裏最引人注目的一幅書法,那是他概括、寫下的“我的一生”:“七十風雲見高低,八十晨跑六公里,九十電腦寫文章,百歲回望換天地。”

  七十風雲見高低

  1920年11月,魏克出生于山東濟南,受地下黨員胞兄魏麟甫的影響,1938年5月,18歲的魏克參加了山東西區人民抗敵自衛團(後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六支隊),同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之後,他一直在泰西地區堅持抗戰,直到解放戰爭時期,又先後參加魯西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

  1950年,魏克所在的解放軍第18軍接到進軍西藏的任務,魏克隨軍前往西藏,在那裏一待20年,參加了昌都戰役和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並以中共達孜縣委第一書記等身份參與了甘丹寺和達孜縣的民主改革。

  從泰山、太行山到喜馬拉雅山,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到解放西藏,從炮火連天到和平歲月,從18歲到99歲……一路走來,魏克是很有資格説一句“風雲見高低”的人,而他也是少有的將幾十載風雲變幻一一記錄下來的人。

  1938年至今,魏克寫了整整81年日記,“開始是為提高文化水準,我小學都沒畢業,沒辦法嘛。”如今,這些戰時裝在炮彈箱,後來裝進鐵皮箱,現在裝在紙盒子裏的一摞摞日記本,都成了人們了解歷史、回顧黨和人民奮鬥歷程的真實物證。曾有戰友忘記自己是哪天到的西藏、哪天參加了什麼重要行動、説過什麼話,從魏克的日記裏找到了確切的時間與事項記錄。

  相較于人們可以想見的魏克跌宕起伏的戎馬生涯,他的日記寫得冷靜而自持,多是對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平鋪直敘。

  “我們在山上看到山下村莊裏,到處燃起了大火,人的嘈雜聲、牲畜的嘶叫聲、槍炮聲亂成一團,情況非常嚴重,我們經過了兩天一夜的作戰和行軍,疲憊不堪,行軍非常緩慢。”

  “我們犧牲了六位戰友,八人負傷,副指導員劉歧和青年文化幹事王委同志也獻出了他們年輕的生命,隋長文縣長手上負了傷,失散了許多同志。”

  “155團3營在生達山遭遇大風雪,全營450人,凍死1人,凍傷7人,雪盲150人,大家在雪地裏斷糧情況下跋涉了3天于20日晨趕到昌地。”

  “1955年2月18日,我去重慶西南軍區開青年部長會議時,在成都第一次見到四歲的兒子魏國,他對完全陌生的爸爸,不叫爸爸,只叫解放軍叔叔。”

  “不管我們到哪一家,房東都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我們吃,把最好的被褥給我們用,這種軍民一家魚水深情,使我們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我們靠的是軍民團結,軍政團結,艱苦奮鬥,終于戰勝了這一艱難歲月。”

  ……

  在這些簡單文字背後,人們不難感受到曾經的艱辛困苦、驚心動魄,也更能體會一位久經戰場的老戰士最真實的感觸與思考。

  魏克的日記裏沒有多少跟他本人有關的故事,但他很愛講一樁“一袋糌粑三代情”的部隊往事。

  那是1950年10月,他所在隊伍在解放昌都的行軍中吃完了所有糧食,只能靠湯水、野菜充饑,3個饑腸轆轆的戰士被派去買糧食,什麼也沒買到,卻在歸隊路上撿到一個裝著糌粑的皮口袋。

  “一個戰士説這夠我們全班吃一天的,追敵人就更有勁了,另一個説這肯定是藏族群眾丟的,應該還給失主,那個爭辯説我們吃了也是為了給老百姓消滅敵人,這個説越是艱苦越是考驗我們政策紀律觀念的時候,三個人最後達成一致,要遵守黨的政策,寧願餓斷腸,不拿群眾一粒糧,他們等到天黑等到一個騎馬回來找皮口袋的藏族老百姓。後來過了很多年,2007年,有報紙登了一篇文章,寫一個藏族商人講自己爺爺丟過一牛皮口袋糌粑被3個解放軍戰士撿到、歸還的故事,原來當時那個藏胞一直忘不了這件事,講給兒子聽,他兒子又講給孫子,祖祖輩輩都不忘這種恩情。這就像毛主席説的: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八十晨跑六公里,九十電腦寫文章

  “什麼事都是堅持下來就會有成績,不幹就不幹,幹就持之以恒。像我寫日記,行軍時,一到地方我就先寫日記再幹別的,晚上沒燈,就在月光雪光下趴在膝蓋上寫。再比如跑步,我從53歲到83歲,每天都跑6公里。”魏克説。

  1973年,魏克在醫院體檢時,檢查出了心臟病,“我不大服氣,去上海換了家醫院檢查,又説是頸椎的問題。”醫生説要注意鍛煉,魏克回家就開始每早穿著短褲背心出門跑步,一跑跑了30年。

  “夏天一身水,冬天一身汗,有年冬天在北京,零下11℃,外面下雪,我也是早上穿背心短褲上街跑步,跑完又一身汗。”後來腿腳不那麼方便了,魏克就將跑步改為下樓走步。

  他極少用年齡衡量自己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1992年,82歲的魏克決心學電腦,他想把自己的日記整理、列印出來,給國家和後人多留下點東西。他不認識英文字母也不會中文拼音,年齡又這麼大,兒媳婦勸他去外面找列印店,但他嫌列印店打文稿既慢又不方便,還是想“自力更生”,于是開始跟著孫女婷婷學打字。

  “遇到困難,要以不恥下問的態度,向人學習。我學會電腦後,感覺年輕了,頭腦也靈活了。”他為此寫了首打油詩,今天還挂在家裏客廳的墻上:“耄耋之年不言老,拜師婷孫學電腦,留下一生風雲錄,權作身後傳家寶。”

  現在,魏克在電腦上看新聞、聽歌曲、網購、投稿……他把自己數百萬字的日記輸入電腦,並在此基礎上寫作文章和書稿。到2015年,魏克已寫作500多萬字,出版了《留在雪域高原的腳印》《方寸西藏》《情凝雪域》《決戰前後》《進軍西藏日記》《民主改革日記》6部書籍。

  “多用腦、勤思考、著書看報打電腦”,魏克説,他的健康之道一半在于身體,一半在于頭腦。

  他一輩子都是個熱衷學習的人。在1952年3月的一則日記中,魏克給自己列出了這樣的學習計劃:“共産主義自修6周,共産黨的歷史自修10周,黨員修養8周,共計半年。文化學習以兩個月自學造句、修辭、標點、符號,三四個月學習寫作,五六個月學習寫新聞通訊。”“每天學習、辦公、課外活動,星期三、星期六學習文化,星期一、二、四、五理論自修……每月總結和檢討執行情況。”

  這一天,他隨軍翻越了海拔5300米的雪山,行軍120裏路。

  百歲回望換天地

  魏克給自己寫過一幅字:“戰爭歲月出生入死無怨無悔,西藏日夜艱難困苦任勞任怨,晚年生活豐富多彩宜福宜壽。”

  歲至期頤,回望百年時光,他還是會時常想起當年在戰場上的情景,想起在西藏度過的日子,然後看看今朝,用最平淡也最滿足的語氣嘆一句“現在好了。”

  “現在好了”,他曾寫下這樣的抗戰寄語:“想都不敢想的夢想成真了,我為祖國感到光榮和自豪。中國現在日新月異,突飛猛進,説明中國共産黨確實是中華民族英明的領路人,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祖國的今天,我們要永遠忠于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終生。”

  “現在好了”,他感嘆現在的年輕人都有知識有文化,不像他那個年代。“現在有本事的人很多”,對年輕人,他想提的要求只有一句:“身體好,學習好,工作好”。

  他記得這是1953年毛主席接見共青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主席團時對青年們説的話,這也是他自己這輩子頗有心得的一句話,“身體好才能學習好、工作好。老八路裏,像我這樣在這個年紀一直能寫書寫日記的也不多了。”

  魏克的最新作品是已經完稿的《百歲回望》,他打算在今年年底過99歲生日時出版這本書,隨後,將自己的所有日記捐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

  這是他計劃出版的最後一部書稿,要寫的回憶大抵都已寫完,余下的只有對未來的祝福與期盼:“我100歲的時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真正是改天換地。”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夏日荷塘美如畫
夏日荷塘美如畫
天津:防務車輛裝備展 帶你過足癮
天津:防務車輛裝備展 帶你過足癮
夏日荷韻
夏日荷韻
新疆哈密“奇石宴”引遊人
新疆哈密“奇石宴”引遊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469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