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志智雙扶”促景頗山鄉脫貧
2019-06-26 17:31: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6月26日電 題:“志智雙扶”促景頗山鄉脫貧

  新華社記者伍曉陽、楊靜、龐明廣

  雲南芒市西山鄉全鄉1.2萬余人,景頗族人口佔92.8%,每人平均有耕地5畝、林地17畝,資源稟賦可謂良好。但由于社會發育遲緩、長期偏僻閉塞,西山鄉發展滯後,2014年貧困發生率還有23%。

  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在精準扶貧中,當地黨委政府推進“志智雙扶”,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引領提升鄉風文明,精準施策解決素質型貧困問題。目前,西山鄉貧困發生率已降至5.8%。

  激發內生動力,培育特色産業

  西山鄉毛講村的景頗族老人目勒跑,曾經對生活失去了信心。他和老伴長期患病,兩個兒子也不爭氣,一家人靠種地為生,生活困窘。

  2014年,扶貧隊員來到他家,講解扶貧政策、了解發展意向。他的兩個兒子是壯勞力,但缺乏技能。扶貧隊員把他兒子帶去參加技能培訓,並對接到浙江打工。老兩口則在家搞養殖,如今養了7頭肉牛、16頭生豬。

  2017年,目勒跑一家脫了貧,生活變得越來越好。“黨的扶貧政策好,我們也要自立自強。”曾經鬱鬱寡歡的老人,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景頗族聚居的西山鄉,光熱水土條件優越,但過去社會發育遲緩,生産力水準低下。新中國成立初期,這裏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以前日子苦啊,連鹽巴都沒得吃。”88歲的景頗族老人董木三説,新中國成立後,解放軍教村民開墾水田、用牛耕田,生産生活水準漸有起色。

  脫貧攻堅戰中,當地黨委政府立足資源優勢,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産業。目前,西山鄉甘蔗種植已發展到3萬余畝,百香果、澳洲堅果等新産業快速興起。2018年,全鄉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8240元。

  營盤村芒良組的董跑臘是個“大忙人”。他在當地糖廠打工,每個月固定收入有3200多元,家裏種了12畝甘蔗,承包了一片沙灘開發鄉村旅遊,還跟人合夥養竹鼠。“白天糖廠上班,晚上去竹鼠基地幫忙,家裏的甘蔗只能雇人砍了。”他説,“思路開闊了,口袋也就鼓了起來。”

  重視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課間鈴聲響起,西山鄉營盤民族小學的300余名學生伴隨著激昂、歡快的旋律,學生在操場上跳起了景頗族舞蹈——目瑙縱歌。

  營盤民族小學有9個民族的學生,其中景頗族佔85%。為傳承景頗族傳統文化,學校採用雙語雙文教學,民族舞蹈成為學校的課間操。

  “我們這裏沒有輟學的,家長們都積極送孩子上學。”校長楊安甲説。

  “教育能讓我們的孩子走得更遠。”營盤民族小學英語老師石勒幹説。他在鄉鎮從事教育工作31年了,教過的學生超過千人。他希望學生們能走出去,從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把本民族的文化帶出去。

  近年來,芒市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加大本地培養力度的同時,還將部分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學生送到東部職校培養,實現從學校到企業的無縫對接。

  移風易俗,提升鄉風文明

  對景頗族群眾而言,紅白事、入新房都是家裏的大事。以前辦酒,8個或10個菜品,米酒、啤酒、飲料、香煙是宴席“標配”。“誰家要是少了,就會被大家看不起。”西山鄉營盤村帕軟組的小組長雷勒弄説。

  精準扶貧以來,這樣的“標配”不見了。今年5月,目畢栽的小女兒出嫁,桌上就只有6個菜,香煙、酒類都不上桌。“這次辦酒只花了1萬多塊,跟前幾年行情比,節省了至少一半。”目畢栽説。

  過去,景頗族群眾雖然貧困,但在“煮酒”“婚喪”等方面花費不少。新中國成立前,景頗族群眾每年用于“獻鬼”等支出最高超過總收入的50%。

  近年來,西山鄉景頗學會倡導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對進新房、紅白事宴請人數、菜品數量等做出詳細規定,引導群眾移風易俗。

  “移風易俗讓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芒市扶貧辦主任楊善斌説,通過提倡農村節儉辦紅白事,引導群眾改變陳規陋習,把精力和資金等用于發展生産、改善生活上,貧困群眾加快脫貧致富的願望更加強烈。

+1
【糾錯】 責任編輯: 李志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上一堂禁毒課
上一堂禁毒課
“再走長徵路”上的紅色講解員
“再走長徵路”上的紅色講解員
國際禁毒日緬甸公開銷毀毒品
國際禁毒日緬甸公開銷毀毒品
比利時迎來高溫天氣
比利時迎來高溫天氣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19112467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