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村支書余海兵“奮鬥”記
2019-06-02 10:15:17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6月2日電 題:村支書余海兵“奮鬥”記

  新華社記者劉書雲、張斌

  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小山村,余海兵用30多年為自己積攢了好名聲。

  在這個只有145戶人家的“熟人社會”裏,他的日子過得比別人好。説起余海兵,遠近鄉鄰都豎大拇指,讚他“勤快、肯幹”“腦子活、本事大”。

  可自從當上村支書,一心想幹事的余海兵卻連走“麥城”,村民的稱讚變成了質疑,甚至“聲討”,他自己一度也開始懷疑“人生”。

  小農戶對接不了大市場

  今年56歲的余海兵是陜西省留壩縣馬道鎮沙壩村人。在這個位于秦嶺腹地的小村莊,多數農戶都是貧困戶,他一直是村民眼裏的能人:最早把農産品賣到山外,在村裏最早買了摩托車;當全村人還住土坯房時,他第一個蓋起了磚房。

  2012年,余海兵被村民推選為村主任,不長時間,又當上村支書。“就想著當上村幹部後,帶動貧困戶脫貧,帶領一般戶致富。”

  “最開始聽人説養竹鼠掙錢,我就帶著村民代表和村幹部到四川學習,回來後號召村裏人集體養殖。”一聽村裏要發展産業,還能入股分紅,村民們紛紛拿著錢找余海兵。

  “有的人話都不説,放下錢就走,群眾信任咱。”很快,村裏有37戶出資籌集了36萬元,不少貧困戶也東挪西借出了資,入了股。

  養殖場辦起來,問題跟著來了。因為技術不過關,竹鼠拉肚子成批成批死掉。36萬元不到一年就虧了20多萬元。

  余海兵情急之下又改養俗稱“娃娃魚”的大鯢。當時大鯢行情正好,一尾大鯢可以賣到成百上千元。余海兵又心急火燎地徵得大夥同意後,拿著剩下的10萬元,又開始辦起大鯢養殖場。然而大鯢上市時,行情變了,幾十元一尾,還沒人要。

  眼看大鯢養殖也要賠錢,入股的村民尤其是貧困戶都急眼了:有的委婉地要他算算總賬,把剩下的錢趕緊分了,有的幹脆直接堵在他家門口要求退錢。

  總結兩次搞養殖的教訓,余海兵説,沒有政府引導,小農戶根本對接不了大市場。

  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當選村幹部時拍著胸脯給群眾承諾的事兒一件都沒辦到,還讓大傢夥兒賠了錢;多年積攢的好名聲也快要“敗光”,余海兵心有不甘。這個不服輸的山裏漢子準備東山再起。

  這一次,他選擇了香菇。這是村裏的傳統種植項目,家家都會;經年累月下來,他發現香菇市場總體比較平穩,“最起碼有八成把握”。

  2014年初,余海兵又把村民召集到一起,興許是被老余的真誠感動了,有46戶村民願意跟著老余幹,他們每戶出資2000元,在包扶部門的支援下,籌建了沙壩村食用菌産業園。

  余海兵設想得非常好:村民既可在園區務工賺錢,又可依照股金分紅,用不了幾年,貧困戶可脫貧,一般戶能致富。

  然而,這種“大鍋飯”式的組織方式很快暴露出弊端。大傢夥在大棚裏一待一整天,可出人不出工,出工不出力,工資還得照發,男工一天60元,女工一天50元。

  大集體式生産運作兩年後,一算賬,又賠了20多萬元。

  這一次,他輸在了管理上:“穿新鞋不能走老路。”

  鄉鄰不滿意,親朋不理解,家人常抱怨,老余幾乎崩潰。

  “扶貧社”助力“創業夢”

  2016年8月,留壩縣探索依托村支部組建集生産經營、公益服務于一體的村級扶貧互助合作社,扶貧社理事長由村支書擔任,目的在于解決農村基層治理和産業發展難題。

  “縣委書記多次來跟我談,想把我們村作為第一批試點村,我感覺機會來了。”蔫兒了好一陣的余海兵看到了轉機,盡管過去屢戰屢敗,好在他積累了不少創業經驗。

  按照扶貧社的模式,縣裏出臺了項目代建制,將總投資30萬元以下、工程技術簡單、能夠吸收當地村民投工投勞的項目,交給扶貧社組織實施,並明確規定貧困戶參與的比例。

  余海兵把村裏懂技術的人召集起來,動員貧困戶加入其中,修河堤、建村道。2017年底一算賬,村裏承接的兩個項目,除給村民發了6萬元工錢,村集體還留成2萬元。

  這一年幾乎可以寫進沙壩村的“村大事記”裏。很多貧困戶第一次在家門口掙到高工資,村集體第一次從“空殼”變得“有錢”。

  幾經權衡,余海兵又盯上了袋料香菇。這一次,他總結了教訓,開始按照“三統一分”的模式組織生産:技術標準要求高的菌筒裝袋、養菌環節由扶貧社下屬的生産服務隊統一生産,期間由技術員統一負責技術指導,生産出來的香菇由生産服務隊統一銷售,用工量大、管理成本高的注水、採菇等環節實行分散經營。

  “有了扶貧社後,情況大不一樣,拿種香菇來説,扶貧社內有專業人員負責生産菌筒,解決了香菇種植中最核心的技術問題,然後向下托管給群眾,香菇生産出來後由扶貧社統一收購,再向上和龍頭企業對接,解決了市場銷路。”余海兵説,“有專人負責做擅長的事,用流水線生産,保證了效率,也避免了再次‘吃大鍋飯’的現象。”

  新的組織方式很快見效。2018年,沙壩村集體生産菌筒9萬筒,全部被村民認購,全村村民的每人平均收入也達到9770元。村民賈俊明曾經因為孩子上學、妻子有病,被識別為村裏的貧困戶,2017年,他靠著在扶貧社參與項目建設,種植香菇,退出了貧困戶。2018年他通過種香菇、在園區打工,加上收廢品,收入超過了10萬元。

  得益于扶貧社的創新模式,得益于像余海兵這樣一批基層幹部的不懈奮鬥,留壩縣村村有産業,戶戶能參與。依靠發展種植和養殖産業,以及旅遊帶動,截至2018年底,全縣73個扶貧社帶動貧困戶每人平均增收3900余元,4000余戶群眾分紅530余萬元,農村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9832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
北京首條自行車專用路開通
三峽水庫防汛騰庫進入最後階段
三峽水庫防汛騰庫進入最後階段
呼和浩特:校園炫彩花棍舞
呼和浩特:校園炫彩花棍舞
戲曲迎“六一”
戲曲迎“六一”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573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