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2019-05-21 11:04:3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長沙5月21日電 題: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新華社記者段羨菊、劉良恒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2)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一輛無人駕駛公交車在國家智能網聯汽車(長沙)測試區內行駛,駕駛座位的測試員關注路況和駕駛數據(4月28日攝)。 新華社發(陳思汗攝)

  橘子洲,無人駕駛的智能環衛車在清掃;湘江新區的國家智能網聯汽車檢測區內,從公交車到越野車,多種無人駕駛汽車正在試運作;三一重工、中聯環境、博世汽車等企業廠房、車間裏,智能機器人在生産線上大顯身手……這是記者最近在長沙採訪時看到的一幕幕新鮮景象。

  2019年5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在2018年度“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實施技術改造成效明顯的地方”類別中,長沙上榜並獲得激勵支援。上一年,長沙獲得同樣的殊榮。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1)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湖南長沙橘子洲的焰火與長沙城區的杜甫江閣交相輝映(5月1日攝)。 新華社發(陳澤國攝)

  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和專項項目數量達到27個,總數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一;全市規模以上企業2919家,其中市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達464家……一係列數據,蘊含著長沙推進高品質發展的“辯證法”,折射出這座城市正朝向“智造之城”大步邁進。

  在“新”和“老”之間,把握智能化發展大勢

  長沙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改革開放以來,長沙從一個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國家大項目布局、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的城市,逐步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形成了工程機械、新材料、電子資訊、食品、汽車等“千億級”産業集群。

  以“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為城市精神的長沙,對智能制造嗅覺快、動手早。2015年,長沙發布《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隨後又提出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的構想,出臺《關于支援工業企業智能化技術改造若幹政策》等措施,為企業智能化提升改造提供全方位支援保障。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3)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4月29日拍攝的博世汽車部件(長沙)有限公司智能化改造車間。 新華社發(陳思汗攝)

  長沙還成立智能制造工作推進小組,邀請17位專家學者組建智能制造專家顧問委員會,為智能制造提供決策服務。

  走進長沙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的三一重工“18號廠房”,如同走進花園。這裏是工信部的智能制造示范車間,也是亞洲知名的智能化制造車間。傳統模式一條生産線一般僅産一項産品,而在這個車間,得益于智能生産,可裝配出30多種工程機械設備。

  在始創于1956年、如今成為全國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的夢潔家紡,機器人不斷抓握、滑送、投遞,輔之以極少量人工協助,一床床雪白的被芯依次下線。自動化生産線投入使用以後,生産效率提升了3倍,成本降低了20%。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5)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4月28日在湖南長沙拍攝的夢潔家紡智能生産線。 新華社發(陳思汗攝)

  長沙著力推動傳統制造企業智能化改造。市工信局局長康小平介紹,通過智能化改造,倒逼技術創新和流程再造,長沙大批傳統制造企業近年來“老樹發新芽”,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搶佔産業鏈、價值鏈最高點。

  5月中旬,以“智能化新一代工程機械”為主題的中國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在長沙拉開帷幕。工程機械産業是長沙制造業的“明珠”,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集群成長、集聚于此,使得長沙成為享譽國內外的“工程機械之都”,挖掘機、混凝土工程機械等産品市場佔有率居世界前列。借助智能制造推動,不斷提升産品品質,長沙的工程機械煥發出旺盛的活力。

  在大刀闊斧引導傳統産業智能化改造的同時,長沙近年來還瞄準智能制造的新興領域,培養了從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裝備、智能終端,到自主可控及信息安全,即“三智一自”的新興特色産業。移動互聯網産業也高速增長,全市互聯網企業達2.6萬家。

  “對長沙來講,智能制造仍然在路上。每推進一步,都會遇到新情況新問題。”長沙市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下一步,要下大力氣解決一些領域缺核心技術、缺高端人才、缺高端裝備的問題。”

  在“快”和“慢”之間,找準創新發展節奏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4)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4月29日在湖南長沙拍攝的在馬欄山視頻文化園。新華社發(陳思汗攝)

  2018年5月,當記者來到剛剛挂牌的馬欄山視頻文化園時,實際入園企業寥寥無幾。一年後,當記者重訪時,這裏已獲批首家國家級廣播電視産業園,馬欄山眾創園吸引40余家企業落戶辦公,馬欄山創智園則薈萃了33公家公司入駐,人氣興旺,産業蓬勃。

  一年前,記者在中南大學西門採訪時看到,作為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的核心項目,“中南大學科技園總部”主體建築還在建設。一年後,這裏已經引進科技型企業102家。

  為投資興業提供高效率政務服務,有力助推了長沙在高品質發展路上的奔跑。經過多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長沙市本級“最多跑一次”事項、“一次也不跑”事項分別達1401項、208項,企業開辦時間縮短到4個工作日。

  作為國內首批民營商業航太公司的長沙天儀研究院,成立不到三年,已合作成功發射12顆衛星,服務50多家商業用戶,衛星業務收入增長迅速。衛星的研制周期、發射數量、任務類型,均處于國內商業衛星領域領先位置。

  項目主管吳興貴記得,當年落戶選址時,不少城市因其“體量小”都“不感冒”,唯有長沙慧眼識珠、迅速幫助辦理引進手續。當商業衛星發射許可證辦理遇到困難時,湖南省、長沙市兩級鼎力相助。

  在讓企業家、創業者領略政務服務的“快”節奏時,長沙對看準了的産業,並不急于求成,而是放眼長遠,保持戰略定力,舍得下“慢”功夫。聚焦實體經濟,長沙並不滿足于某一個企業的成功,而是著眼于整個産業培育,以增強産業競爭力。長沙市明確20名市級負責人兼任22條産業鏈的“鏈長”,在每個産業鏈最集中的園區設立産業鏈辦公室,構建起扶持産業鏈建設的責任鏈、工作鏈。

  為了給企業智能化改造提供平臺支撐,長沙引導整合資源,支援建立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長沙機器人研究院、長沙新材料研究院、長沙工業雲平臺、中電工業互聯網等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打造以中國(長沙)智能制造峰會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技術合作交流平臺,有效整合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湖南大學以及科研院所等科教資源,實現重點領域前沿技術與關鍵共性技術整合供給。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6)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這是5月15日無人機拍攝的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現場。新華社發(陳澤國攝)

  2018年,長沙獲批創建國家智慧財産權強市,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9.6件,居中部省會城市之首,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到地區生産總值的2.6%。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為長沙高品質發展增強了“內功”。

  岳麓山下,擁有中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南師范大學等大中專院校20余所,32位“兩院”院士,57個國家和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在校師生近30萬人。長沙市依托豐富的科教資源優勢,建設岳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打造長沙創新發展的動力引擎。

  “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湖南獲獎27項,絕大部分誕生在長沙,這在全國城市中是領先的。但一些誕生在長沙的科技資源、科技成果,有的‘養在深閨人未識’,有的‘墻內開花墻外香’,還沒有實現就地轉化、産業化。這説明長沙的創新生態完善仍然任重道遠。”長沙市負責人坦言,只有形成良好生態、邁過創新這個“坎”,長沙的發展才更可持續。

  在“高”和“低”之間,營造更好發展環境

  岳麓山下的樹木之中,掩映著一座歷史悠久,白墻、飛檐的自卑亭。亭名源于登高山、須自低處的典故。

  制度高地、創新高地、開放高地、人才高地……這是長沙市提出的營商環境構想。只有構築營商環境的“高地”,才能成為降低營商成本的“洼地”。正是秉承這樣的理念,近年來長沙制定實施了“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相繼出臺“工業30條”、科技創新“1+4”等係列政策。

  2017年下半年以來,長沙推出吸引人才“22條”獎補政策,形成了“1+5+N”的人才政策體係,包括實施高精尖人才領跑工程、緊缺急需人才集聚工程、青年人才築夢工程、“長沙工匠”鑄造工程、國際化人才匯智工程等五大人才工程。

(新華全媒頭條·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圖文互動)(7)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

  長沙中聯重科環境産業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展示一款智能清撿保潔機器人(4月28日攝)。新華社發(陳思汗攝)

  在長沙市2018年認定的首批高層次人才中,國內醫藥裝備行業的領軍企業楚天科技公司有6人入選,他們所在崗位分別是董事長、技術總監、焊接師、技工、焊工、技工培訓師。楚天科技負責人説,這相當于在薪酬待遇之外,又為企業留住人才添加了一道“保險”。

  為優化營商環境,2018年長沙還推出“千人幫千企百日大行動”,解決企業各類問題3580個,向上爭取和兌現惠企政策資金32.5億元,促成銀企意向融資118億元。在馬欄山文創園,落戶的企業對園區優惠政策耳熟能詳。接受記者採訪的很多企業人士認為,長沙的營商環境降低了企業、員工的投資、居住成本,對項目、人才“有很大的吸引力”。

  降低營商成本的“洼地”效應,幫助長沙抓住機遇對接沿海産業轉移趨勢,形成了引資、引智、引才的熱潮。2018年年底,一家民辦研究院發布了《2018年中國城市營商環境評價報告》,長沙由上年的第20位上升到第9位,其中軟環境指標排名第二。

    新華時評:讀懂“智造之城”的“笨”功夫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追求高品質發展的長沙“辯證法”-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4522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