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國航太再啟星辰大海夢
2019-05-20 07:42:58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唐朝詩人李白曾舉杯邀月,發出“嫦娥孤棲與誰鄰”的“天問”。1200多年後,中國航太人給出自己的答案。

  前不久,我國迎來第四個“中國航太日”,湖南長沙活動主場回放著屬于中國人奔向星辰大海的超燃瞬間——

  從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到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基本係統完成部署;從長徵一號火箭首飛,到長徵係列火箭實現300次發射;從第一艘神舟飛船升空,到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往返,再到6次載人飛行把11名航太員送入太空……中國航太人一次次踏入太空,正是試著回答千百年前詩人的天問,也探尋著宇宙與深空的奧秘。

  如果説嫦娥一號、二號衛星繞月飛行揭開了中國探月與深空徵途的序幕,嫦娥三號落月、“玉兔”漫步虹灣讓中國探月攀上新高度,那麼,今年年初,“玉兔二號”在月背留下的淺淺轍痕,則讓我們第一次在太空探索領域的“人類首次”榜單上,重重寫下“中國”二字。

  而這,還只是個開始。

  “問天”未可期

  “九天之際,安放安屬?”“日月安屬?列星安陳?”生于戰亂歷經曲折顛沛的詩人屈原發出《天問》時,可能想不到2000多年以後,在同樣一片土地上,他的子孫後代正在謀劃著把空間站送上太空的宏圖大計。

  在2019“中國航太日”到來之際,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對外發布中國空間站研制進展詳情,其中提到,2022年前後,命名為“天宮”的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建造,支援開展大規模多學科的空間科學研究、空間技術驗證和空間應用。

  在這個關于2022年的藍圖之中,有一個實驗艙的名字叫“問天”,和屈原發出的“天問”,僅有字序之差。藍圖之中的另外幾個名字也同樣頗具詩意:核心艙名為“天和”,另一個實驗艙則名為“夢天”。當然還有人們熟悉的載人飛船“神舟”,貨運飛船“天舟”,等等。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太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最近一次露面時提到,這些艙段或飛行器都處于已經或正在研制的過程中,未來可期。具體來看,“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已完成初樣階段綜合測試、真空熱測試等大型試驗,即將轉入正樣階段;“問天”艙和“夢天”艙則完成了初樣艙體結構生産,正在開展總裝工作。

  周建平還介紹,載人空間站艙內將配備科學實驗櫃,用于開展航太醫學、空間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流體物理與燃燒科學、空間材料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航太新技術等研究方向的科學實驗,以及獨立載荷實驗。空間站艙外,則將配備暴露實驗平臺,以及多個標準載荷介面或大型載荷挂點,用于開展天文觀測、地球觀測、空間材料科學、空間生物學等多種類型的暴露實驗或應用技術試驗。

  今年航太日期間,中國空間站正式面向國內徵集空間站實驗項目,這一舉動被一些媒體這樣解讀:想上中國人自己的空間站做實驗?機會來了!

  備受關注的航太員選拔同樣也在路上。據周建平介紹,航太員係統開展了長期載人飛行綜合模擬驗證、出艙活動水下驗證等大型地面試驗,第三批預備航太員選拔的初選工作已完成,共計選拔約17~18人,完成訓練後將參加我國空間站飛行任務。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空間站不只是歡迎傳統航太員即駕駛員,同樣對工程師和科學家敞開大門,選拔范圍方面,既從空軍現役飛行員中選拔,又從航空航太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中選拔,如相關工業部門、科研院所和大學等;當然,性別方面,既選拔男性航太員,又選拔女性航太員。

  根據飛行任務規劃,中國空間站工程分為關鍵技術驗證、建造和運營3個階段實施,這其中,關鍵技術驗證階段安排了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天和”一號試驗核心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建造階段安排了“問天”艙、“夢天”艙、神舟飛船、天舟飛船等6次飛行任務。

  至于空間站任務階段的首次飛行,周建平透露,該任務既長徵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預計于2020年上半年組織實施。

  深空“大動作”

  至于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小行星探測等深空探測方面,中國航太同樣要有“大動作”。

  在前不久舉行的2019年月球和深空探測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我國目前正在抓緊組織開展嫦娥五號、嫦娥六號和中國首個火星探測器等重大工程任務的研制。這其中,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將于2020年左右實施,目前各項研究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鄧宗全透露,針對未來火星表面的探測勘察,我國科研團隊提出“旋翼式火星飛行器”的設計構想,目前正在攻關稀薄大氣環境高效能旋翼翼型設計、姿態控制及地面低氣壓模擬試驗等關鍵技術。

  3月28日,美國國家航空航太局(NASA)宣稱其火星飛行器已完成地面測試,我國正在奮起直追。

  鄧宗全説,太陽係內探測能力的提升是當今深空探測的核心目標,宇航空間機構及智能裝備將發揮重要作用,苛刻環境適應性、輕量化和高可靠服役是技術挑戰,天地一體虛實倣真驗證是未來發展趨勢。

  前不久,中國嫦娥六號及小行星探測任務合作機遇公告對外發布。據國家航太局探月與航太工程中心有關負責人介紹,作為嫦娥五號任務的備份,嫦娥六號將根據嫦娥五號實施情況,確定任務的發射時間、著陸地點,並最終實現月球樣品自動採樣返回,開展綜合分析研究。

  該負責人透露,嫦娥六號任務探測器將由軌道器、著陸器、上升器、返回器“四器”組成,經地月轉移和環月飛行,在月面選定區域著陸、採集月球樣品後,經月面上升起飛、月球軌道交會對接、月地轉移和再入回收等過程,將月球樣品安全送至地面。

  令航太迷更加興奮的是,這次發布還透露一則重磅消息,即我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進行論證。

  具體來説,我國擬採用一次發射實現一顆近地小行星取樣返回和一顆主帶彗星繞飛探測。對近地小行星開展繞飛探測,擇機附著小行星表面、採集小行星樣品,返回地球附近釋放返回艙,將樣品送回地球;探測器再經地球、火星借力飛行到達小行星帶,對彗星開展繞飛探測。

  沒有人可以躺在功勞簿上

  在今年“中國航太日”前夕,中國“航太之父”錢學森與同時期被譽為“航太四老”的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等老一輩航太專家一起闊步向前的全身銅像雕塑群,在中國航太科工二院首次公開亮相。

  這一天,楊利偉與錢學森之子錢永剛、黃緯祿之女黃道群等來到現場共同見證雕像落成。楊利偉感慨道:錢學森、任新民、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這5位航太元老,在祖國最需要的時候貢獻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再到‘北鬥、探月’,中國航太事業不斷取得突破的秘訣便是始終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人探索宇宙奧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類的序幕。國務院2016年3月批復同意,自當年起將每年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太日”。

  國家航太局局長張克儉説,中國航太60多年的不懈探索與發展,更是孕育了精神、培養了人才、結出了碩果。

  如今已93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履謙親歷並參與了中國航太事業從無到有、由大向強的奮鬥歷程。他告訴記者:“航太事業無疑是一項高技術、高風險、高挑戰的事業。現在我們可以自信地説,我們已經邁上國際一流水準。”

  “我們的成功從不是一蹴而就、敲鑼打鼓就輕輕松松實現了的,而是在艱難困苦中,奮鬥淬煉出的‘烈火真金’。無論站得多高、飛得多遠,都不能躺在功勞簿上,越奮鬥才會越強大。”張履謙説。

  就在這次活動上,中國航太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青年代表、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林廷宇向該院青年發出“以我青春鑄劍,建設航太強國”為題的倡議書,其中提到,“要敢為人先,理性務實,積極搶佔科學技術的制高點,通過奪取自主創新的偉大勝利建功新時代。”

  林廷宇説,過去,航太老前輩們憑借堅定信心、必勝信念和不屈意志,一次次戰勝艱難險阻。現在年輕一輩要將青春熱血繼續揮灑在奮進的道路上,將寶貴的精神財富永遠傳承下去,激發我們的勇氣、智慧和毅力,做一個朝氣蓬勃的奮鬥者。

  末了,林廷宇提及中國航太科工二院一句名言:“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寶山”,他説,“這是老一代航太人的堅守與初心,也是新時代航太人的擔當與傳承。以我青春鑄劍,建設航太強國,我們一定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唐斕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拉薩啟動藏戲演出季
拉薩啟動藏戲演出季
探訪廣西民族博物館
探訪廣西民族博物館
亞洲美食節:“面團的故事”
亞洲美食節:“面團的故事”
貴州丹寨梯田美
貴州丹寨梯田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611245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