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滿一年 新增觀測站360個
2019-05-13 07:22:59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一年了,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幹了這些大事

  新增觀測站360個 在研項目近60個

點擊進入下一頁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沙盤模型。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5月10日,中國地震局公布了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的最新進展引發外界廣泛關注。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國際研討會上,我國宣布建設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迄今已有一年的時間。“一年來,我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設進展順利,已在實驗場新增觀測站360個,並積累了一批觀測數據。”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説。

  實驗場位置獨特

  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覆蓋川甘交界到雲南南部區域。鄭國光表示,這是科學家們多方研究的結果——這個區域位于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互相碰撞擠壓強烈變形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多樣,地震活動頻繁、地震類型豐富,有長期積累的觀測資料,是開展地震科學實驗的理想場所。

  鄭國光介紹,這是世界首個研究“從地震破裂過程到工程結構響應”全鏈條的地震科學實驗場,也是國際上迄今唯一針對大陸型強震進行係統研究的地震科學實驗場。

  鄭國光認為,“這個實驗場屬于基礎研究,兼顧應用,將為地震業務體係提供基于科學研究的新業務能力。例如,在監測預報方面,通過數值地震預測模型,推進從經驗預測到理論預測的轉變等。”

  將重點開展千米深井觀測

  地震科學實驗場是地震科技的野外實驗室,其任務是針對地震孕育、發生和致災各環節的科學問題,特別是那些需要通過野外實驗進行驗證的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

  從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宣布建設開始,科學家們便對它寄予厚望。業內人士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這個實驗場的建設讓科學家們可以利用現代化的立體觀測臺網,實現多學科的高精度、高密度觀測;通過開展野外觀測和實驗,或許可以破解從地震孕育、發生到地面振動以及建築物破壞的全鏈條防震減災科技問題,將大大推進地震科技進步和地震災害的防治。

  鄭國光表示,未來將加快實驗場建設,爭取在3年內建成多口數百米至1000米地震井下觀測臺陣,獲取更豐富的地下結構和介質觀測數據。

  17個團隊已開始工作

  法國科學院院士Paul Tapponnier是參與實驗場設計、建設、研究的眾多國際科學家之一。他表示中國的地震機理有自己的獨特性,實驗場的建設讓科學家們對地震預報有了新的希望。目前,美國、俄羅斯等13個國家參加地震科學實驗場相關工作,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的17個專家團隊已開始科研工作,在研項目近60個。

  鄭國光表示,下一步,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還將提高共建共用水準,建立數據共用合作機制,為科研團隊提供觀測儀器、野外觀測服務和數據資訊共用,努力把中國地震科學實驗場建成新思想的孵化器、新技術的加速器、新成果的助推器。(李 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郝多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鄉村花海引遊人
鄉村花海引遊人
以色列慶祝獨立日
以色列慶祝獨立日
【圖片故事】一師一校的堅守
【圖片故事】一師一校的堅守
西藏:納木錯開湖
西藏:納木錯開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1112448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