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三亞5月10日電(記者劉鄧)歷時14天、總航程約2500公里,“2019年中國科學院南海深潛鯨類科考”航次10日順利返回三亞,這是我國也是全世界第一次在南海相應海域開展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科學考察。
科考人員在該海域發現和記錄了抹香鯨、條紋海豚等多種稀有鯨豚種群,其中抹香鯨和喙鯨群體都觀察到母子對,表明極有可能存在抹香鯨和喙鯨的定居群體。這些發現填補了南海鯨類尤其是南海深潛鯨類研究的空白。
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松海介紹,本次海上考察區域為海南島東南海域陸坡區域,長度約400公里、寬度約200公里。目的是了解該區域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組成、空間分布和行為特徵。科考隊員一共目擊到深潛和遠海性鯨類動物27群次,其中可確定的深潛鯨類物種4種,分別為抹香鯨、柯氏喙鯨、短肢領航鯨、花紋鯨(瑞氏海豚);遠海性海豚物種3種,分別為熱帶斑海豚、條紋海豚、弗氏海豚。另有2個物種還有待進一步確定。
考察結果揭示南海海域目前擁有較高的深潛和遠海性鯨類物種多樣性,對今後進一步深入開展南海深潛鯨類研究、制定相應的生態保育措施以及發展鯨類保護性開發産業(如賞鯨業)等具有重要意義。
據了解,南海是我國鯨類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海區。然而,迄今為止,除歷史上的捕鯨記錄、部分擱淺鯨類資訊收集以及個別近岸物種(如中華白海豚)的生態學調查外,科學界和公眾對南海海域鯨類資源的了解還很缺乏,特別是對潛水深度深、時間長的深潛鯨類幾乎一無所知。在南海海域目前是否存在定居的抹香鯨、喙鯨等動物群體,在什麼海域等,仍然是世界性的科學問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