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無聲騎士
2019-05-06 08:11:03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楊凱在送餐途中等紅燈。本報記者王京雪攝

  在聽不到聲音的世界裏送外賣到底是什麼體驗?

  山東省煙臺市,晚上6點,天色暗了下來,大街小巷的車子行人多了起來。楊凱的踏板摩托在一車來寬的市場裏穿梭,駛往下一個送餐點。他聽不見街道上嘈雜的人聲,聽不見轉彎處汽車示警的鳴笛,也聽不見耳邊呼呼的風聲。跟在他身後,騎摩托載著我的張麗麗同樣如此,他們是聾人送餐員,是在這座城市裏不知不覺出現、自然而然結成的一支互助小隊“煙臺無聲蜂鳥騎手團隊”的成員,有人叫他們“無聲騎士團”。

  喧囂城市,無聲騎手

  我們送的第一單外賣,目的地在一座公寓樓上。門口的按鍵門禁出了毛病,輸入門牌號無法呼叫住戶,楊凱拍著防盜門向一門之隔正等電梯的人們示意,有人轉頭看了我們一眼,“叮——”,電梯來了,他們一個接一個走了上去。低頭看了看手機時間,楊凱在門口來回走了兩圈,看上去在想辦法,“叮——”,有要外出的住戶走下電梯,拉開了防盜門,我們趕緊鑽進去,擠進電梯。

  上了電梯,楊凱在手機上迅速打字編輯短信,他把一些詞語句子提前存了下來,可以一鍵粘貼,快速發送,突然,他抬頭露出一個笑容,遞過手機,向我展示剛和顧客之間的留言:“顧客您好,我是聾啞人,外賣,請稍等,我馬上過去,謝謝!”“不著急,慢慢來。”

  到達送餐點,開門的是個圓臉男青年,楊凱鞠了一躬,雙手遞上外賣,青年連聲説:“謝謝,謝謝,辛苦了啊。”——可惜楊凱聽不到。

  我們送的第二單,在一片老舊小區內。送餐點是16號樓,楊凱騎摩托在小區裏繞了兩圈,中間四五次停下車去看樓號,但每次都不對。他跑進小賣部,在手機上打字向店主問路,女店主很熱心,馬上從店裏走出來指了個方向:“你從前面白色車子右手邊的坡上去,看看是不是16號。”她大聲重復了兩遍,還放慢了語速,希望這樣能讓楊凱明白。我連忙向她説的地方跑,看了看,對跟過來的楊凱和張麗麗擺擺手,不是這兒。

  最後還是楊凱自己找到了16號樓,他跑過太多小區,積累了不少經驗和直覺。時間有些趕,我們沒等電梯,一口氣衝上3樓,訂單上只寫了樓層沒寫門號,他快速編發短信,在4扇門前左右轉頭,看哪一扇門會開,如果聽得到聲音,他會知道點餐的是右手邊傳來越來越近腳步聲的那家。

  “時間急的時候經常要爬樓”,送完餐,他邊跑樓梯邊在手機上打字給我看。

  這天我只跟著楊凱跑了三五單,每單都有預想之外的問題,每個問題都被他熟練地化解,奉還一個露著白牙瞇著眼的笑臉。有時去取餐,店家正忙,他自己從打包好的餐品中找出要取的,提著就走,我猜人們根本不會發現他跟別的送餐員有什麼不同,他們或許會覺得這個騎手身手利索,不愛講話,有點酷。

  他們的確有點酷。每一天,與全國數百萬送餐員大軍一道,無聲騎士們沉默地駕著摩托和電動車,快速又不失謹慎地向一個個目的地賓士,他們跑過大大小小許多難言的誤解、排斥與挫折,也跑過整座城市的溫暖與柔軟。“他們真的很厲害,不消沉不放棄,靠自己養活自己,不給家裏社會添負擔,這樣的人我們大部分人都願支援。”一個市民説。

  他們的投訴率比普通騎手更低

  煙臺這支“無聲騎士團”成立于2018年9月,經過半年發展,目前常駐騎手穩定在10人左右,且還在不斷擴張。“這個特殊團隊完全是自發成長起來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在全國都數得上數。”餓了麼蜂鳥眾包煙臺地區的負責人侯學通説。

  他還記得第一個“無聲騎士”、團隊隊長楊凱來公司面試的情景。“我們平臺不歧視聾啞人,只要能提供身份證、健康證等證件,通過審核和培訓就可以做騎手,但他們的配送難度確實很大,當時主要擔心這些騎手能不能被顧客和店家接受,能不能克服溝通困難完成配送,現在看,他們都做得很好,甚至投訴率普遍比普通騎手更低。”

  楊凱今年35歲,3歲時發燒打針讓他失去了聽力,漸漸地,也忘了怎麼説話。他在遼寧錦州的特殊教育學校讀了兩年小學,因為父親生意失敗,一家人回到山東老家,定居威海。

  隨著年齡增長,楊凱找過工作,但聾人找工作很難,崗位少,工資低,有時候,幹一樣的活,他們拿到的報酬也要比普通人少。直到結婚生子,楊凱一家還要靠日漸年邁的父母接濟。

  楊凱妻子也是聾啞人,為了多賺點錢,2018年,她去南京打工,接觸到送外賣這份時間自由、收入不錯的工作,楊凱去南京跟著妻子試跑了半個來月,回到山東,就主動聯繫外賣平臺,申請做送餐員,“煙臺離威海近,能照顧家,單子又比威海多,所以我來煙臺,妻子在南京,那邊每單比煙臺的收入高一點。”

  最開始,因為對平臺和路都不熟,楊凱一天只能跑十來單,還因為送餐超時受了不少罰,不能接打電話讓他和顧客溝通不暢,差評和投訴隨之而來。為送好外賣,楊凱用空閒時間騎車到處逛,背下每條路的位置,他也學會了在送餐前用短信和顧客溝通,如果短信沒回復,就撥幾聲電話再挂斷用鈴聲提醒對方看手機,或者請周圍人幫忙打電話聯繫。

  上午9點半開工,幹到下午2點;下午4點半開工,幹到晚上8點;夜裏10點開工,幹到淩晨2點。楊凱喜歡雨天和深夜,因為這時候很多騎手不出門,單子好搶還有補貼。不過長時間騎摩托導致的腰疼,讓他最近縮減了加班的時間。

  現在,楊凱平均每天能送50單外賣,即使和普通騎手相比,也能爭爭“單王”的寶座,前兩天,他一天跑了76單,在煙臺地區的騎手排行榜上位居第三。

  他的騎手點評頁上幾乎沒了差評,“服務態度非常好,很準時。”“兄弟辛苦了。”“掙錢不容易,是一個不能説話的人,希望他能過得好一點。”“人特別好,特別有責任感。”“一點不介意騎手是聾啞人,感謝社會感謝組織給聾啞人一份工作”……

  楊凱喜歡送餐這份工作,受過指責,有過失敗,在雨雪天氣數次摔倒,也曾因過度疲勞摔傷過自己,但憑借腳踏實地的努力,他每月可以掙到上萬元工資,他成了家中的經濟支柱,同時,還收獲了一份份平等的認可與尊重。

  從1到10,互助的“騎士團”

  “聾人找工作困難,不穩定,可憐。”楊凱打字説,“我做騎手後就想幫助我的朋友們也嘗試這份工作。”

  從一個人的無聲騎手,到10個人的“無聲騎士團”,煙臺這支無聲團隊裏的不少人都是楊凱介紹進來,又手把手教出來的。比如張麗麗,“我以前在北京的味千拉麵工作,後來空氣不好,我身體弱愛生病回了煙臺,回家後一直沒找到合適工作,他就叫我來做騎手,教了我兩三天。”

  每次介紹新人加入,楊凱就帶著他們送餐,教他們怎麼操作送餐軟件,怎麼跟顧客溝通,怎麼應對一些常見情況。

  42歲的邢鋒雷和妻子戰少東也是楊凱介紹來的。邢鋒雷腰椎受過傷,一些重體力活幹不了,他做過不少工作但都收入不高,也幹不長久。楊凱找他送餐時,邢鋒雷很猶豫,覺得自己不認路又不能溝通,怕幹不了這行,他觀察楊凱怎麼送餐觀察了半個月,終于鼓起勇氣加入團隊。

  現在,邢鋒雷已是能獨當一面的騎手,他幹得很拼,經常送餐到淩晨,戰少東心疼丈夫,除了工作日上班外,也開始在周末跟著邢鋒雷送餐。他們有個十分懂事的13歲女兒,還養著四大兩小6只貓,夫妻倆希望靠自己的努力買套更大的房子,讓女兒過上更好的生活。

  除了楊凱,其他無聲騎手也常介紹新人入群,生活不易,有好的工作機會,他們都會在圈子裏互相推薦。

  蜂鳥眾包煙臺地區負責人侯學通説,平時在團隊的微信群裏,常看見他們互幫互助,“無聲騎士團”的老騎手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和技巧,每次有新人在群裏提問,都有很多人解答。“他們特別積極向上、特別努力,很多人學歷不高,正規聾啞學校都沒怎麼讀過,手語也打不標準,但在群裏他們一起討論這個怎麼表達、那個怎麼表達,他們身上那股勁,比我這樣能説會道的人正能量多了。”

  侯學通常被自己負責的這些特殊騎手感動,他看著他們每天的遭遇和努力,一會兒感到心酸一會兒覺得充滿希望,“能被顧客理解和認可不容易,但只要有機會,他們絕對可以像普通人一樣做好工作。”他介紹説,平臺正在開發一些為無聲騎手們設計的新功能,比如自動語音功能,未來可為無聲騎手取餐送餐提供更大便利。

  讓殘疾人生活更加殷實,更有尊嚴,一直是社會各界共同致力的目標,互聯網時代拓寬了殘疾人就業的渠道,在外賣騎手的崗位上,人們可以摸到科技的溫度,企業的溫度,城市的溫度和無聲騎手們之間的溫度。

  “我會好好做這份工作,謝謝送餐中大家的耐心。”採訪最後,楊凱和張麗麗練習了好幾次,一起錄了段手語,感謝他們送餐路上遇到的溫暖的人們。(王京雪)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多彩民俗迎立夏
多彩民俗迎立夏
澳“伊拉瓦拉之翼”航展落幕
澳“伊拉瓦拉之翼”航展落幕
北大博士:我在雄安當村官
北大博士:我在雄安當村官
樂享“五一”假期
樂享“五一”假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45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