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漁陽裏再出發——百年後新青年這樣傳承“紅色基因”
2019-05-04 17:18:2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上海5月4日電 題:從漁陽裏再出發——百年後新青年這樣傳承“紅色基因”

  新華社記者郭敬丹、吳振東、許曉青

  上海繁華鬧市區的淮海中路上,曾經的霞飛路新漁陽裏6號坐落于此。石庫門建築群裏,大約百年前的紅色歷史重新翻開篇章,始終散發出青春朝氣。

  這裏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所在地,它與毗鄰的南昌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原環龍路老漁陽裏2號)相呼應,共同傳承了百年五四精神的火種。而今,信仰的接力棒已傳到新一代中國青年手中。

  “90後”施穎傑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五四運動百年之際,是他在這裏工作的第4年。

  走進裏弄深處,施穎傑手指向一個小房間,墻壁上挂著的木牌寫著“外國語學社”。“1920年秋天,一批進步青年看到報紙上招募學生的廣告後來到這裏。其實,學外語是掩護,這裏是為培養人才、輸送進步青年赴海外留學而創辦的學校。”

  講起這些歷史,施穎傑不覺得遙遠。在他心中,百年前的陳望道等亦是和自己一樣的年輕人。“這些青年在風華正茂的年紀,思考著國家前途命運,用自己的行動推動舊世界向新天地改變。”

  “革命先輩是靠自己的雙手和青春熱血來創造今天的美好,我們唯有堅守信念,將精神火種接續傳遞下去。”施穎傑説。

  城市的幢幢樓宇間,紅色能量也在年輕人的奮鬥中得到彰顯。作為上海靜安區白領驛家兩新組織促進中心黨總支書記、理事長,共青團上海市委兼職副書記,史逸嬋奮鬥在高樓大廈裏,以黨建引領下的社會組織,力求凝聚樓宇間穿梭忙碌的年輕白領,為他們提供精神引領和生活上的“歸屬感”。

  2012年底留學回國後,史逸嬋走了一條不太“典型”的路——成為靜安區一名黨群工作者。史逸嬋説:“19歲時,我寫下入黨申請書,把那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現在更需要我去基層服務,盡我所能去做一個‘開路’的人。”

  2009年12月成立的白領驛家兩新組織促進中心,史逸嬋一路相伴。成立以來,“白領驛家”共舉辦各類活動2500多場,服務人次50萬,累計發展會員8萬名,培育白領自治社團25個,成立社團活動型黨支部9個。

  百年前,愛國青年振臂高呼,登上歷史舞臺。今天,更多青年走出書齋,深入基層,在實踐中認識國家、錘鍊本領、傳承信念。

  2017年,趙蝶從當時還是國家級貧困縣的雲南省尋甸縣考進華東理工大學。今年寒假,她回鄉深入鄉鎮社區、産業園區和工廠企業開展社會實踐。“畢業後我要用所學知識建設家鄉、改變家鄉,親身參與到祖國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她説。

  “廣大青年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真正厚植愛國情懷,培養奮鬥精神,增長知識見識。”全國青聯委員、華東理工大學團委書記侯宇説,僅在今年寒假,學校就組織起1600余支團隊、4700余名學生,前往全國各地開展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今後,實踐活動還將繼續擴大覆蓋面,助力更多大學生擔新時代青年使命,立新征程報國之志。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樂享“五一”假期
樂享“五一”假期
春風綠草暖洋洋 小長假裏樂融融
春風綠草暖洋洋 小長假裏樂融融
海南陵水:浪漫海島見證美麗愛情
海南陵水:浪漫海島見證美麗愛情
書香伴假期
書香伴假期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448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