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匿名捐款近40年 神秘人物“李記”這次真的走了
2019-04-10 08:49:25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老人走了,原來他就是“李記”

  《李記同志,你在哪裏》,1991年8月2日,《安慶石化報》在一版發出這樣的呼喚。新聞援引安徽省潁上縣政府寄給報社的信函,“最近,我們又陸續收到貴廠一些個人自己寄來的捐贈……安慶石化報李記匯來捐款300元……”。新聞最後發出尋人啟事,“大家深為那經查並非本報人員的‘李記’同志所感動。本報編輯部懇請全廠職工幫助搜尋:李記同志,你在哪裏?”

  20多年過去,“李記”依然沒有出現。

  直到2016年,署名“李記”的捐款頻頻出現在中國紅十字會,出現在青海玉樹地震災區,出現在甘肅舟曲災區……

  “李記”成了眾人牽挂的神秘人物。

  “李記”是誰?

  今年3月20日,“李記”終于找到了!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李記”許惠春生前照片(70多歲時)

  這天下午,88歲的原安慶石化建安公司退休職工許惠春在醫院去世。家人整理老人遺物時,在一只小木箱裏發現一個泛黃的紙包,裏面有幾沓厚厚的匯款單。令家人震驚的是,這些匯款單全部署名“李記”。

  20元、300元、3000元、5000元、10000元……30多年,28張匯款單,近6萬元捐款,講述著一個退休工人感人的故事。

  “李記”,你在哪裏

  在安徽省安慶石化公司宣傳中心,記者翻閱著一份份發黃的報紙。

  除了1991年那篇尋找“李記”的新聞,記者還看到,在當年的“第二屆講奉獻10件好事評選”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李記捐款隱真名”,圖片是潁上縣轉來的“李記”匯款單的復印件。

  安慶石化公司新聞中心江先覺告訴記者:“‘李記’落款單位是安慶石化報,我們以為是報社姓李的退休編輯,但他矢口否認。而且匯款地是安慶,李編輯退休後定居在上海,對不上。”江先覺説,報社先後去郵政局、石化公司附近的儲蓄所去調查,最終無果,“李記”是唯一一個票數第一卻從來沒有領獎的人。

  1991年11月29日,《安慶石化報》刊登了江先覺撰寫的文章《在“李記”和奉獻之間》,文章説,“‘不要聲張’,這是‘李記’的希望。但我們能壓抑住自己的感動和被他點燃的激情,能強迫自己不去聯想不去思考嗎?”“有沒有必要去猜測‘李記’是誰?我們既需要也不需要再去尋找,因為太陽每天照常升起,因為‘李記’之前‘李記’之後,都有無數個‘李記’與我們同行……”

  1998年,在該公司第九屆“講奉獻10件好事”評比中,“李記”再度上榜。那年9月2日,廠工會主席倪壽松收到一封來信,信中只有一張3000元的定活兩便儲蓄存單。存單背後附言:“主席您好,請(將)此錢匯總救災會。”落款為“石化報李記”。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李記”捐款的匯款收據

  “這種存單取款時必須用身份證,所以一直存放在工會的保險櫃裏。”江先覺説。

  3月20日,當“李記”被找到後,這張存單被送到了“李記”真人許惠春的家中,老人的兒子當即表示:“如果能取出來,我們就把這筆錢捐了,算是完成父親的遺願。”

  一只木箱子藏著的秘密

  許海鑫是許惠春的大兒子,一年前剛剛退休。他告訴記者,3月18日,父親許惠春因病重住院,3月20日下午在醫院病逝。老人患有腦梗,説話有些不便,住院時他已經不能説話。“在此之前,父親也沒有任何特意的囑托。”

  “父親生前很少照相,在找遺照時,我們打開了父親生前最珍重的小木箱,在箱子裏發現了那些東西。”許海鑫説,他二弟許海東打開箱子後,看到裏面有父親年輕時獲得的三等功獎章,還有一些信件和筆電,筆電裏面用紙包著一張張匯款單。

  許海東趕緊喊來大哥許海鑫和三弟許海石。許海鑫回憶到,包裹的紙已經泛黃,看到這些匯款單時,他們才恍然大悟,知道父親許惠春就是那個匿名捐款的“李記”。

  之後,他們又在其他幾只箱子中找到了散落的匯款單。三人一遍遍翻看這些匯款單。“我們兄弟三個都哭了,真不敢相信,父親就是‘李記’,他從來沒有提過此事。”許海鑫説。

點擊進入下一頁

  “李記”1998年捐給救災會的定活兩便儲蓄存單

  “我們家訂過報紙,我們還在一起探討過誰是‘李記’,父親掩飾得真好,根本沒有任何異常。”許海鑫他們當時推測,“李記”應該是收入高、家庭條件好的那一類人,他怎麼也想不到父親許惠春就是“李記”。

  “在已經找到的28張匯款單中,最早的是1981年的一張匯款單,匯款單已經發黃,金額為20元。”許海鑫對記者説,他和家人整理這些匯款單,發現在過去30多年裏,父親許惠春幾乎年年捐款,青海玉樹地震捐款3000元,甘肅舟曲縣中國紅十字會捐款3000元,中國紅十字總會捐款5000元……能找到的匯款單數額加起來,總額近6萬元。這些捐款有一個共同點:每次都用虛擬地址,署名全是“李記”。

  “父親還有一只箱子,壓在遺像下面當供桌,現在不能動。等49天後再打開,不知道裏面可還有匯款單。”許海石哽咽著説。

  最後一次捐款

  2016年7月18日,許惠春向安慶市民政局捐款5000元,當時他已80多歲。這是老人最後一次捐款,也是讓許海鑫最難過的一次。

  “當時父親腦梗出院不久。我去探望父親,發現他沒有在家休息。”許海鑫説,他四處尋找,小區保安告訴他:“你父親一點一點挪著向銀行那邊去了。”許海鑫在離父親居住地不遠的一家銀行外找到了他。

  “正常人走這段距離只需要10分鐘。那會兒父親年齡大了,加上剛出院,走路只能是挪步。我當時以為父親走丟了……”説到這裏,許海鑫又一次哽咽。

  即便這樣,老人從銀行出來仍舊沒有提及匯款的事情。許海鑫把父親攙回家,發現老人心情不錯。

  “現在想起來,父親應該是寄出了最後一筆捐款。那以後,他就幾乎不能下樓了。”許海鑫捶著自己的腦袋。

  “怪不得那段時間,父親老是念叨‘我要是能下樓就好了’,我還以為他是待在樓上發悶呢。”許海石眼圈又一次紅了。

  一生勤儉的“李記”

  安慶石化大湖生活區,一棟建于20世紀80年代的老樓,許惠春老兩口就生活在一套只有60平方米的房子裏。水泥地坪,光禿禿地放著幾件油漆斑駁的家具。“這些家具都是1973年父親在湖北當工程兵時,自己打的。”許海鑫告訴記者,老人退休前,是安慶石化公司建安公司的8級木匠,多次榮獲先進工作者稱號。

  許惠春的老伴章美芳呆呆地坐在小房間裏,10年前,因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章美芳一直這樣呆坐著,什麼都不記得了。

  “就是從那個時候,我們給父母請了保姆。前面請了6個,人家一看家徒四壁,幹了一天就走了,人家説沒見過這麼窮的,還不如郊區的農民家。”許海石説,保姆來了之後,他們家才添置了三件家電:洗衣機、電視機和微波爐。

  在三個兒子的記憶中,父親許惠春一輩子省吃儉用。“人家都是去買露水菜,新鮮,父親總是買別人不要的‘落腳菜’,就圖個便宜”,有時連吃剩下的菜湯都不舍得倒掉,還留著泡米飯吃。穿的衣服一年到頭都是工廠發的工裝,“房子拿到手是什麼樣,現在還是什麼樣”。許海鑫説,他們幾次要給父親裝修一下房子,老人都不同意。

  許海鑫説,老爺子不舍得買肉,經常去菜市場買豬皮回來煨黃豆吃。偶爾買一回豬蹄,吃剩下的骨頭舍不得扔,又放到鍋裏煨湯。“每年體檢,都是營養不良加貧血。”後來,三個兒子輪流買來雞蛋和牛奶,強迫老人吃。

  許惠春的祖籍是上海,14歲時只身一人出門做學徒,1953年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到蘭州玉門油礦工作,後轉戰安徽化三建。1973年參軍在湖北當工程兵並立了三等功,1976年,許惠春來到安慶石化扎下了根,直到1992年退休。

  在兒子們心中,父親對自己“摳門”,對別人卻大方得很,遇到需要幫助的人總是伸手去幫。有一次,許惠春見小區裏一名流浪漢可憐,就把自己的新棉襖送給人家穿。2017年,許惠春因腰椎手術住院。隔壁床一個病友腿腳不好,他看著心疼,讓小兒子許海石給病友買副拐杖。“人家不是買不起,只不過是不想買,父親非逼著我去買,不買就生氣。”許海石告訴記者。

  “父親是個威嚴的人,固執,話不多。”許海石回憶説,父親多次教育他們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要懂得感恩,要多做對社會有益的事情。“我們以前誤解了父親,也抱怨過他,現在知道了,我們錯怪了父親。”

  許惠春走了,“李記”找到了。

  “李記”留下了無法估價的善款,許惠春卻只留給兒子們一窮二白,甚至他的安葬費,都是三個兒子湊起來的。“父親這麼做,肯定有他的道理。”兒子們説,他們要把每一張匯款單珍藏好,“這是父親唯一留下的遺物,也是最寶貴的財富。我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傳承父親的品質”。(本文配圖均為資料圖片)(記者 常河)

+1
【糾錯】 責任編輯: 薛濤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廣西柳州:繁花綠葉春正濃
廣西柳州:繁花綠葉春正濃
長城春雪美如畫
長城春雪美如畫
氣溫“跳水” 風雨來襲
氣溫“跳水” 風雨來襲
貴陽:“天空之鏡”引客來
貴陽:“天空之鏡”引客來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301124346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