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這裏的農民為何越來越年輕?——吉林大荒地村發展現代農業見聞
2019-04-05 09:37: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長春4月5日電  題:這裏的農民為何越來越年輕?——吉林大荒地村發展現代農業見聞

  新華社記者褚曉亮、段續

  總去農村的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常年的風吹日曬和田間勞作可能讓農民看起來比較“顯老”。可近日記者在吉林省吉林市大荒地村採訪時,卻發現這一經驗“失靈”了,在這裏遇見的農民看上去大都比實際年齡“顯小”。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改變了傳統生産方式,也提高了農民生活品質,重塑著農民的精神面貌。

  工作環境之變:收起鐮刀進廠房,監控室裏搶農時

  “總有人問我,皮膚咋這麼好?看起來比十幾年前還年輕。”村民麻鋼英告訴記者。

  麻鋼英今年快50歲了,看著卻像40歲,從裏到外透著一股精氣神。為何變年輕?麻鋼英笑著説:“現在不用整天踩泥巴,少了風吹日曬,人自然年輕了。”

  馮巧霞住在麻鋼英家附近。雖然孩子都已上班,可她看著也就40歲左右。“這裏的村民真是越活越年輕。”記者不禁感嘆,引來不少附和。

  以種植水稻省內聞名的大荒地村,如今稻田裏卻鮮見人影,倒是鋪設了不少感測器。監控室裏動動手指,就能精確遙控田間的農業設備澆水施肥。“指標監測和智能溫室配合,可以縮短育秧時間,搶農時。”農民喬明儒説。

  大荒地村與村上致富帶頭人劉延東創辦的東福米業實行了村企共建,企業集中流轉土地,農民進入企業工作,既掙工資,又拿分紅。

  穿靴子、踩泥巴在田間勞作已是歷史。麻鋼英收起鐮刀,變成生産備料員,為各地塊配備化肥農藥。“種地是腦力活嘍。”她説,“我們現在是不穿靴子的種稻人。”

  生活環境之變:園區物業樣樣齊,村裏享受城市生活

  走進大荒地村的農民新居,小樓鱗次櫛比,馬路幹凈整潔,空氣清新,白天老人們在廣場上聊家常、曬太陽,小朋友們嬉笑打鬧,夜晚靜謐祥和。

  房間裏整潔光亮,上下水通暢,天然氣入戶,統一供暖。在馮巧霞家,地磚上一塵不染,衛生間裏也很敞亮,溫暖舒適。向窗外望去,田間阡陌縱橫,小區物業管理井井有條。馮巧霞丈夫王海生在物業公司上班,三名保安24小時輪崗巡邏。

  大荒地村所在的孤店子鎮黨委書記米棟軍説,農民在這裏享受著很多曾經是城裏“專有”的福利,都由村集體來承擔。村集體參與東福米業分紅,每年能收入300多萬元。

  王海生每月2000元的工資,來自村集體支付的物業費。村集體還能為村民們墊付50%的新農合保險,支付養老院費用。村裏有考上大學、添人進口……也能拿補貼。

  向城市看齊,村裏基礎設施嚴格按規劃布局。如村裏一個電源改造項目,就是與吉林市城郊供電分公司一起規劃,電纜入地,線徑加大,完全符合城市配電網標準,為遠期發展打下基礎。

  生活品質之變:智能電器成新寵,告別炊煙更愛美

  “村裏80%的勞動力都在東福米業上班,每戶年均收入十萬元。”大荒地村委會組織委員汪晶説。

  麻鋼英現在已學會用電腦做採購表格、做計劃,每月工資三千多元。自己種地時,一天下來累的腰都直不起來。現在呢?節假日休息,加班有補助。

  馮巧霞如今是東福米業的後勤主管,初中沒畢業的她如今能熟練操作會計軟件,像城市白領一樣身著工裝上下班。

  灰頭土臉的生火做飯、燒炕取暖,面朝稻田背朝天、早出晚歸辛苦勞作,這些都一去不返。沒那麼多苦活累活幹,村民們氣色越來越好。

  許多人家洗手間鏡前擺著護膚品,有的還是知名品牌,大家都喜歡打扮漂漂亮亮地出門。有的村民用上掃地機器人,有的買了智能電視,智能手機人手一部。傍晚時分,馮巧霞在微信群裏喊一聲,樓下的秧歌隊、舞蹈隊漸次集合,熱鬧起來。

  “生活好了,心也寬了,人也愛美了。”麻鋼英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國鐵路迎來返程客流高峰
全國鐵路迎來返程客流高峰
人在花中遊
人在花中遊
梨花溢香滿園春
梨花溢香滿園春
安徽黃山:徽州民間鬥茶香
安徽黃山:徽州民間鬥茶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33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