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義務教育“城鎮擠、農村弱”問題破解在即
2019-04-04 07:22:32 來源: 中國青年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吁淩雲再也不用面對一個班80多個學生,喊著上課了。

  這位來自南昌市新建區競暉學校的語文老師説:“前幾年,班上的學生特別多,坐在教室裏很多學生開小差,老師都顧不過來。一天的課程下來,嗓子都喊啞了,課後的批改作業更是個‘重擔’。”但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檢”的到來,吁淩雲如今的工作節奏正常了許多。

  3月26日,教育部教育督導局局長田祖蔭表示,截至目前,全國有2717個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佔全國總縣數的92.7%。然而,田祖蔭説:“不少地方學校布局不合理,大規模學校和大班額問題依然存在,‘城鎮擠’現象仍然突出。中西部地區學校標準化建設普遍存在短板,‘農村弱’問題仍然存在。”

  “城鎮擠”不只要增加學位

  “一個班有八九十名甚至上百名學生,最後一排學生緊挨著教室後面的墻坐,看黑板上的字總要伸長脖子;老師講課‘吼’是基本功,小喇叭是必備工具,不然後面的學生聽不見……”作為一個新區,南昌市新建區于2015年完成“撤縣並區”,大量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涌入學校,使得“大班額”成為典型問題。

  2018年以來,新建區加大資金投入,通過建新校、擴大樓、購學校、設網點,最終新增了1.6萬個學位。據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教體局局長劉建新介紹,目前該區投入3.2億余元建了5所學校,還斥資1.1億元對新建一中進行全面提升改造,進一步擴大了該片區的招生容量。除了“建”和“擴”,新建區還積極收購學校,充盈學位。

  擴充學位可以解決“大班額”的燃眉之急,但家長們渴望優質教育資源造成的“名校擠”需要進一步破解。

  南昌市松柏學校教育集團校長范仁紅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幾年,隨著老城區棚戶區改造和新城開發建設,老城區人口大量流向新城區,這一方面造成學區內生源減少,不少優質學校辦校規模逐漸縮小,另一方面造成新城人口激增,學位壓力日漸增加,老百姓對于優質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

  為破解這樣的難題,作為一個老牌名校,范仁紅所在的松柏小學幾年前和相鄰的幹家巷小學進行了全面整合。范仁紅説:“我們形成了一套班子兩個校區的格局,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了優質教育。既緩解了以前學校學位緊張的情況,也拉動了新整合學校的發展。幾年下來,家長、學生和教師對于我們這兩個校區的教學品質十分認可。”

  “我們在2018年成立了教育集團,把新城區的一所學校納入集團管理,通過集團化辦學讓更多的民眾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范仁紅説。

  “農村弱”更需“軟件升級”

  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源南學校的音樂教師肖婷婷發現,這幾年有一些孩子會從城裏的學校轉回自己所在的這所鄉村學校上學。

  “我們蘆溪縣有句話叫‘小縣辦大教育’,在別的縣區,鄉村教師爭著往縣城調,而在我們這裏卻恰恰相反。我在這裏工作幾年,有時和在別的地方工作的大學同學聊起來,他們都特別羨慕我,覺得我們學校待遇好。”肖婷婷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線上記者。

  鄉村學校如何補上“農村弱”的短板?這不僅需要硬體設施的支撐,還需要學校在“軟件”上升級。

  在蘆溪縣,教育支出連續3年佔縣公共財政支出的20%以上,教育投入年均增長16.6%,僅2018年教育投入就達12.8億元。在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該縣由縣財政統籌並足額預算農村教師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2018年教師績效工資每人平均25320元,比2011年提高了16120元。

  良好的教學環境,認真的辦學態度,不輸于城鎮學校的教學品質,讓源南學校吸引了不少教師和學生“回流”。如今,源南學校有學生1066人,共27個教學班;小學師生比為13.6:1,初中師生比為12.1:1;下轄兩所村小和5個教學點,共有學生363人,教師30人。

  蘆溪縣南坑鎮妙泉學校有個不一樣的辦學主題,那就是“勞動教育”。該校副校長曹小淋表示:“我們通過組織師生開荒、整地,在教學樓後開辟了約1100平方米的蔬菜種植基地。一開始家長們都不理解,認為這個和學習無關,後來很多孩子都發生了變化,他們提高了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想像力,越來越多的家長就讓孩子繼續留在我們這所鄉村學校上學。”

  然而,放眼全國,鄉村學校“軟件升級”的道路仍然嚴峻。田祖蔭説,在2018年申報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的344個縣中,“有162個縣不同程度上存在教師‘有編未補’問題”。

  田祖蔭表示,有128個縣聘任了4.6萬名合同制教師和代課教師,未做到編外教師與在編教師同工同酬。有257個縣缺少音樂、體育、美術、科學、外語、信息技術教師2.8萬名。少數學校女教師比例達到70%,而有的城鎮小學女教師佔比達到90%。有的地方教師培訓力度不大,針對性不強,沒有足夠的培訓經費。

  此外,一些地方存在管理水準相對滯後的現象。田祖蔭説:“部分地方農村學校教師素質不高,對功能教室和儀器設備使用意願不強、使用能力不夠、使用率較低。少數學校常規管理不規范,安全管理意識不強,人防、物防、技防等存在漏洞。部分學校沒有形成鮮明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課程改革能力不足,素質教育落實不到位,部分學校學生學業負擔重、肥胖、近視、睡眠不足等問題不同程度存在。”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後一公里”怎麼跑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發展更加公平更有品質的教育。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加快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抓緊解決城鎮學校‘大班額’問題,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發展‘互聯網+教育’,促進優質資源共用。”

  《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也提出,到2020年全國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對此,田祖蔭表示:“單從數量上看,現在的佔比已過九成,距離國家規劃目標已經不遠。但從工作任務上看,未通過認定縣自然條件、經濟水準、教育基礎十分薄弱,面臨更多困難;近期通過認定縣仍有薄弱環節,鞏固提高任務較重。”

  “教育部嚴格監測復查已認定縣。對2018年以前通過認定的2379個縣進行監測復查,約談水準滑坡較大的10個省份的23個縣和所在市兩級政府分管負責人、教育局長,以及所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分管負責人、督導室主任,向省政府辦公廳印發整改通知,督促全面整改。”田祖蔭説。

  除了部分省份發生了水準滑坡,田祖蔭發現,部分地方沒有合理布局中小學校建設。在城鄉建設中,沒有為學校預留足夠用地,城市(縣城)學位不足問題愈發突出,“大校額”“大班額”問題嚴重。“部分地方對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認識不清,沒有重點改造薄弱學校,而是建設少數城鎮學校,甚至變相辦重點,擇校熱、負擔重等問題沒有真正解決。”

  田祖蔭表示:“下一步,一是加強督政。持續推動地方政府切實落實主體責任,在發展規劃、財政投入、資源配置上優先保障義務教育,加強控輟保學力度,充分發揮義務教育基本均衡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二是精準扶持。持續推動各地向貧困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建立監測長效機制,補齊短板,抬高底部,確保所有義務教育學校(含教學點)基本辦學條件都達到‘20條底線’要求。三是加強師資。推動各地優化師資合理配置,創新編制管理,大力提升鄉村教師待遇,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四是注重育人。推動各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育人體係。”(記者 葉雨婷)

+1
【糾錯】 責任編輯: 黃浩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一橋飛架珠江口 南沙大橋通車
一橋飛架珠江口 南沙大橋通車
江蘇泰州:千垛菜花引客來
江蘇泰州:千垛菜花引客來
外國友人“穿漢服 賞春色”
外國友人“穿漢服 賞春色”
貴州余慶:搶採“明前茶”
貴州余慶:搶採“明前茶”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21151124324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