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有人點讚、有人説“假”,“誇誇群”緣何流行?
2019-03-26 13:52:58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導讀 :

  “睡眠時間永遠不夠用,求誇。”——“你兢兢業業,克制自己原始的睡眠需求,投入大量精力在學習生活上,實在是楷模,誇!”

  “今天單車丟了,找了很久都沒找到,求誇。”——“丟了仍不暴躁,説明人極為優雅,下一輛單車更美,誇”……

  最近,一種無論你説什麼都會被人圍起來誇獎一番的“誇誇群”在國內高校流行開來,進而成為社交網絡上的熱門話題,並持續吸引更多年輕人尋找“誇誇群”入口。

  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盡管看似無厘頭,但很多求誇和回誇腦洞大開,讓人在釋放精神壓力的同時,感到“溫暖而治愈”。專家表示,作為當下年輕人自創的一種心理互助模式,在鼓勵誇誇群“多飛一會兒”的同時,也要鼓勵他們在淺社交之外,建立更多現實的聯結和支援,讓誇讚更真實、更有力。

  角度刁鑽、認真走心,“誇誇”也是技術活兒

  打開“誇誇群”,似乎沒有不能誇的問題,只有想不到的角度——有人説“學習了一下午,求誇”;群友誇讚“我想你在平時生活中一定是別人家的孩子,誇”。有人説“論文查重0.1%,有點慌,求誇”;群友誇讚“0.1%還慌,説明對自己要求極其嚴格,杜絕學術不端行為,誇”。有人説“周五沒學習,求誇”;群友誇讚“勞逸結合,掌握了學習秘訣,誇”……

  “群裏幾乎都是陌生人,反而讓自己敢于説出現實中不大會隨口而出的負面情緒。盡管很多是抖機靈式的誇讚,但煩悶情緒卻在戲謔中得到化解。”濟南大學正在準備考研的小李説。

  因為交流方式獨特,符合當下大學生口味,“誇誇群”在短時間內風靡天南地北的高校。首批“誇誇群”群主、浙江大學大三學生小應説,自己在3月2日建了復旦、南大的“誇誇群”後,這些群立刻活躍起來,“繁衍”速度之快更是出人意料。

  復旦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者郝西哲也是誇誇群“資深人士”。他和小應都認為,“誇誇群”是一種非常友善的社區形態,大家共同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

  復旦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專職心理咨詢師周子涵認為,“誇誇群”通常要求誇人者“雞蛋裏面挑骨頭”,硬要從“壞的一面”挖出點好的東西去誇讚人。

  “同樣的事件,不同角度看會有不同的解釋,誇讚別人的過程,也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

  為避免“誇誇群”偏離初衷,郝西哲所在的群有嚴格的群規:禁止刷屏,禁止發色情和廣告內容、遊戲連結,禁止語音聊天等。

  半月談記者看到,一些“三觀不正”內容也會被群友抵制。例如,有人在群裏説“前女友家境不好甩掉了她,找了有錢新女友,把新女友買的手表在前女友面前炫耀氣得她哭”,引來了一片指責。 “誇人並非沒有底線,大家都有基本的道德評價標準,大家要弘揚正能量,趕走負能量。”有群友留言説。

  有人點讚、有人説“假”,“誇誇群”緣何流行?

  説起建群的初衷,西安交通大學大三學生小楊表示:“很簡單,就是傳播快樂、撫慰人心。”基于這份“使命感”,有人誇得認真而走心,郝西哲就是其中之一。

  “我會想對方有沒有從自己的誇讚中得到想要的開心,如果覺得沒有,我還會連著誇好幾大段。”他説。

  “誇誇群”受到追捧的同時,也有人覺得“假”。在白領徐先生看來,群裏很多誇獎一點原則沒有,顯得比較虛偽。“很多都不是出自真心,有些是復制粘貼來的,而且也不是所有行為都適合誇獎”。

  然而,“誇誇群”畢竟火了。華東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馬川認為,“誇誇群”的流行一方面與學生群體交往需求相關,一部分人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做到面對面地直白誇獎,相關需求就在網絡上尋求表達、放大、滿足。

  另一方面,年輕人面臨的升學、競爭、就業壓力非常普遍,負面情緒需要出口,即便被陌生人牽強地誇讚,也會感受到好意,可以起到舒緩壓力的效果。

  周子涵注意到,很多年輕人都是拿自己的糗事或壓力等“壞的一面”來求誇,這樣的“偽裝”使自己成為一個求助者,姿態更低,不容易被貼上“張揚”“高調”“嘚瑟”的標簽。

  “壞的一面”也會令誇人者覺得自己是在安慰他人,而不是奉承或拍馬屁,也就不吝誇獎。如此一來,人們渴望被關注、被肯定的需求,與通過幫助他人實現自身價值的需求,在“誇誇群”裏都能得到快速滿足,其流行也就不足為奇。

  據了解,“誇誇群”並非新鮮事物,豆瓣網早在2013年就出現了“相互表揚小組”。周子涵認為,“誇誇群”之所以流行,還與互聯網發展密不可分,“它依托社交網絡匿名性、范圍廣的特點,在一個陌生和弱聯繫的空間裏,每個人都可以卸下‘人設’和防備,徹底地釋放情緒”。

  面對誇讚“剛需”,現實中的溫情不可少

  目前,“誇誇群”已走出校園,有人甚至趁熱打鐵將其做成了一門生意,明碼標價在網絡上售賣“誇人服務”。然而,跟風購買這項服務的人發現,買來的誇獎都像是復制粘貼的,沒有互動、不走心,3分鐘的“誇讚時間”一到,群自行解散,十足的一個快消品。

  這種風氣是郝西哲們不想看到的,他們希望“誇誇群”可以一直誇下去,成為年輕人獲得鼓勵和信心的地方,如果有人需要安慰,就到群裏來,讓這種心理互助模式能一直走下去。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咨詢師金友蘭認為,年輕人都有追新心理,“誇誇群”的持續熱度仍有待觀察,但“誇誇群”現象折射出的年輕人情感交流、壓力疏解的需求卻值得高度關注。

  比如,學校要對長期處在負面情緒下的學生給予及時關注和指導,多鼓勵學生參加社團活動,增加歸屬感,使之能獲得來自現實的誇獎和心理成長的體驗;用人單位和企業也要關注青年職工心理狀態,建立必要的疏解機制。

  “太容易的滿足只是一些淺層的刺激而已,時間長了就會變得乏味。”周子涵表示,花時間和精力去建立一段現實的、線下的穩定關係,正面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從中獲得的肯定和接納才是真正能深入人心而經久不衰的。

  “我還是鼓勵年輕人去建立更多現實的聯結,畢竟一個真實的擁抱,一個支援的眼神,會比幾句‘誇誇’來得更有溫度。”(記者:吳振東 蘭天鳴 郭敬丹 仇逸)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苗山脫貧影像志——苗鄉女的讀書夢
苗山脫貧影像志——苗鄉女的讀書夢
福鼎茶鄉迎來白茶開茶季
福鼎茶鄉迎來白茶開茶季
花開映坦途
花開映坦途
合肥:安全教育進校園
合肥:安全教育進校園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2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