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環正日益暗淡!公立名校緣何不如民辦名校有競爭力?
2019-03-25 14:30:10 來源: 半月談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導讀

  生源資質不如、教材難度不如、教師收入不如、升學排行不如……與一些新近崛起的民辦學校比起來,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環正日益暗淡。在一些教育資源富集、競爭較為激烈的地區,義務教育階段公立名校已不如民辦名校,富娃牛娃上民辦的“新鄙視鏈”已經出現。

  選擇上公立,你被鄙視了嗎?

  江蘇南京市民李女士在孩子放寒假時與大學好友舉家出遊,交流了一番子女教育的心得。兩個孩子都是二年級,區別在于一個就讀于公立小學,一個就讀于民辦小學,兩所學校全區排名來看水準相差無幾。

  “不比較還不知道,一比較讓我有點焦慮了。”李女士告訴半月談記者,上學期期末考試,在公立學校就讀的女兒參加了全區統考,全班第一的成績讓她頗有點沾沾自喜。然而朋友的孩子期末考了兩次,一次校考一次統考,孩子説,“老師説校考才是關鍵,因為區統考太簡單了”。

  另外,李女士的女兒報名參加了一項名為希望之星的英語競賽,按照每周一次英語課的水準,初試就早早被淘汰了;而朋友的孩子除了希望之星,還參加了金書簽語文閱讀比賽、外研社杯英語閱讀大賽等三四項競賽,並且都進入了復試。同學的一句話更讓她“受傷”:“公立嘛,不就那樣。”

  在廣州,幼升小、小升初也是一場爭取進入民辦名校的大戰。有的家長看中民辦學校自編教材難度碾壓統編教材。

  家長李先生説:“與其上公立還得另外花錢學奧數,還不如努力上民辦省心省力。”

  還有的家長看中的則是民辦學校能夠不受“政策影響”。家長曹女士告訴半月談記者,在去年公立學校全面叫停中小學生各種競賽時,就讀民辦學校的女兒輕松獲得全國小學生英語競賽的一等獎。

  “辦學更靈活,參賽機會更多,還可以按排名分重點班,分層教育。公立都是各種水準的孩子混班,而且還要參加各種上面安排的、與學習無關的各種活動,太浪費時間。”

  在家長幫等網絡論壇上,關于幼升小、小升初究竟選公立還是民辦的帖子下面,觀點也常常呈現一邊倒。

  在一個《公辦還是沒有競爭力啊》的帖子下面,不少家長發表觀點:“民辦學校一般都是提前一年把新課學完,然後刷題。公立學校必須嚴格按照教學進度,一模前才結束新課,基本沒有刷題機會。我們公立肯定競爭不過私立”“小升初,非一流公立娃,即使是班級第一,選擇民辦也很難(民辦看不上)”……

  公立名校的光環去哪兒了?一位教育工作者説,一方面,為了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近年來大量公立名校通過辦分校的方式擴張,硬性推進教師流動,導致競爭優勢逐步被稀釋。

  另一方面,源于競爭不對等,尤其是與公立免試就近入學不同,民辦招生政策靈活,生源更有保障。

  “歸根結底,成績是硬道理,為什麼小學階段公立還能跟民辦抗衡,到了初中就全面垮塌?因為中考有考試啊,排名太難看了。”一位家長説。

  據了解,南京中考排行榜上,民辦初中佔絕對優勢;廣州中考狀元近年來也主要來自民辦初中,700分以上的高分段人數裏,民辦學校學生佔了相當大的比重。

  高收入群體逃離公立學校?

  近幾年,一些教育專家紛紛擔憂地提出了基礎教育階段“公退民進”的問題。今年初,北京大學學者王蓉一篇題為《高收入群體紛紛逃離公立學校,教育為什麼讓我們如此焦慮和不滿?》的文章,呈現刷屏之勢,引發輿論熱議。

  半月談記者查閱教育部官網公布的歷年教育統計數據發現,2017年全國小學招生1766.55萬人,其中公立小學在校生1628.86萬人,佔比92.21%;全國初中招生1547.22萬人,其中公立初中1338.13萬,佔比86.49%。

  從招生數量上看,公立仍然佔據絕對優勢,但縱向比較,數據明確地顯示出一條增長線:從2010年到2017年,民辦小學招生佔總招生人數的比例從5.6%增至7.8%,增幅超過39%;民辦初中招生佔比從8.9%增至13.5%,增幅超過51%。僅2017年,民辦初中招生就增加了20.36萬人,增幅達10.79%。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就義務教育階段民辦學校招生人數的變化做過調研分析。

  他説,近年來民辦中小學招生人數佔比快速上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條件好的家庭追求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將孩子送到民辦名校;二是部分外出務工人員把孩子從農村薄弱公立學校轉到縣城或打工地上民辦學校。

  相對于家長們死盯升學率、教育專家偏重大局觀,不少一線教育工作者談起公立、民辦的競爭,則顯得委屈。

  “公立學校師資好,民辦學校生源好,而師資好不如生源好。”

  廣州某公立學校一位教師認為,好學生不須揚鞭自奮蹄,不費力教就可以出成績,而差學生老師費了很大精力,經常還看不出顯著效果。

  南京一位初中數學老師也有類似抱怨,過去小升初考試能夠把不同孩子分層,到一所學校的孩子資質大體相當,統一授課、步調一致。隨著免試就近政策推行,為應付生源資質分化,公立初中採取設立實驗班、重點班、快慢班的辦法。

  再後來不讓分班,統統改成平行班或跑班。“你知道這對老師來説意味著什麼嗎?同一個課堂,有的孩子吃不飽,有的孩子吃不下。因材施教?沒有可操作性。”

  民辦學校招生政策優勢也引發廣泛爭議。公辦學校執行義務教育階段免試就近入學政策越來越嚴,而民辦學校受到的約束相對較少,這被視為不公平競爭。

  當前,不少地方叫停了民辦學校提前招生考試,改為面談,並要求公、民同招。然而,據各地披露的民辦學校面談內容來看,面談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考試,內容仍然離不開以前筆試選拔的內容。

  值得關注的是,高水準的師資也在逃離公立學校。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有公立學校名師辭職自己辦校外培訓班,收入甚至是公立在職時的數十倍;還有的公立教師辭職去校外培訓機構或民辦學校任職,收入也是大幅增加。

  辦好公立學校是責任底線

  生源資質不如、教材難度不如、教師收入不如、升學排行不如……當優質資源日益傾斜,有何隱憂?半月談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似乎人人都在談論著某種“不公平”,但仔細分析,每個人口中的“不公平”又角度不同,這也凸顯了維護教育公平的不易。

  從教育資源的分配來看,在優質教育資源稀缺、校際差距大的現狀未能徹底改變的前提下,不同收入水準的家庭在談論教育公平時的側重點完全不一樣。

  對于一些中低收入群體而言,公退民進意味著教育貴族化,民辦學校的高收費把家庭經濟條件差的孩子拒之門外,是不良信號。

  如果採取隨機分配,例如越來越常見的“搖號”方式,優秀孩子的家長又認為不公平:“孩子這麼努力這麼優秀,為何不能選擇讀一個好的學校?因為學校的差異毀了孩子的前途,這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即便是那些有錢有能力進入了高端民辦學校的家庭,也有人認為公立教育不能提供應有的優質服務,導致孩子未能享受免費義務教育,是另一種不公平。

  而從公立與民辦的競爭角度來看,公立學校認為,不能跟民辦學校一樣挑選生源,不能和民辦學校一樣自主辦學,是不公平。

  對于民辦學校而言,承擔了義務教育的社會責任並選擇非營利,政府卻沒有給予與公立學校同等的生均撥款,已經不公平。如果民辦教育促進法中,民辦學校享有的自主招生權利得不到保障,將是雪上加霜,會大大打擊民間資本進入教育的熱情。

  一般來講,教育公平是指民眾接受教育的機會平等。但是,公平不是絕對的,什麼樣的格局有助于維護最大程度上的公平,值得深思。

  多位教育界人士認為,辦好公立教育是政府的責任底線。義務教育階段如果持續地公退民進,可能影響階層流動和社會活力,危害深遠。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助理楊海燕最近發表的一篇《公辦學校可以兜底但絕不能墊底》的文章指出,在江蘇、廣東等地調研發現,公立學校辦學品質受質疑,優秀生源紛紛流向民辦學校,這樣的趨勢如不加以制止,將會喪失一塊維護教育公平的重要領域。

  中山大學中國公共管理研究中心特聘副研究員王捷認為,基礎教育很大程度決定未來的成功,公退民進往往意味著高收費,意味著教育排斥、區隔部分中低收入人群,造成不平等的代際傳遞。

  “高學費實際上已經對學生進行了篩選。從統計上看,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家庭文化資本較多,學生早期發展較好,基礎較好,自然學習成績好。”

  王捷説,這樣就會形成學校的馬太效應,好家庭、好學生、高收費、高社會聲望,自然就能吸引到好老師,甚至把公立名校的老師都吸引過來,好老師再吸引來好家庭,如此迴圈,容易造成贏者通吃。(記者:蔣芳 鄭天虹)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苗山脫貧影像志——苗鄉女的讀書夢
苗山脫貧影像志——苗鄉女的讀書夢
福鼎茶鄉迎來白茶開茶季
福鼎茶鄉迎來白茶開茶季
花開映坦途
花開映坦途
合肥:安全教育進校園
合肥:安全教育進校園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4279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