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甘肅文縣:千年民俗舞“翻紅”助脫貧
2019-02-20 18:04:3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蘭州2月20日電  題:甘肅文縣:千年民俗舞“翻紅”助脫貧

  新華社記者 屠國璽、趙宇鵬

  “這幾天是我們白馬山寨最熱鬧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會唱起來、跳起來!” 農歷正月十五,剛剛跳完“池哥晝”大汗淋漓的曹寧,喝起了咂桿酒。在他看來,“池哥晝”真的為當地人帶來了“豐收和喜悅”,它是能脫貧的舞步。

  曹寧家在甘肅省隴南市文縣鐵樓鄉陽尕山村。他參加的“池哥晝”是一種面具舞,是居住在甘肅四川兩省交界地帶古老部族白馬人的祭祀舞蹈,已傳承千年,因其原始、粗獷豪放的風格聞名。2008年,“池哥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我們白馬人自小就會跳‘池哥晝’,這是祖輩代代傳下來的。” 曹寧篤定地説:“白馬人相信,跳起‘池哥晝’,新的一年就會風調雨順,就能帶來豐收。”

  他的這句話如今看來是對的。倒不是指真的就天遂人願了,而是依托著獨特的民俗文化,當地正在大力發展原生態的鄉村旅遊,白馬群眾從旅遊中獲益,加快了脫貧的步伐。

  以白馬民俗著稱的鐵樓村,有望在2019年實現全村脫貧。“2018年我們村成功脫貧18戶,現在還有5戶沒有摘帽,我們有信心今年全村全員脫貧。”鐵樓村村主任劉書賢説,是各地慕名而來感受白馬民俗風情的遊客群讓他底氣十足。

  民俗文化活動熱鬧,民宿預定火爆,政府支援改造的民俗農家樂越來越多……和今天火熱的場景不同,前些年,由于地處偏僻,白馬人的獨特民俗鮮為人知,加上大量年輕人進城打工,古老獨特的白馬文化一度面臨失傳的困境。

  2008年“池哥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後,甘肅省隴南市對白馬人民俗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近些年,當地建立了“池哥晝”傳習所,整理搜集相關史料,確定了傳承人,讓這項獨特民俗得以再現。

  今年39歲的班傑軍,是鐵樓鄉麥貢山村人。他從小深受白馬文化的熏陶,這些年他回到家鄉,親手雕刻“池哥晝”表演需要的面具。現在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他每年能得到5000元的補助,他正計劃招徒弟,把這門古老的手藝傳下去。

  在鐵樓小學,學校4名老師每周會給60名學生上兩節課,在課堂上講白馬歌曲、舞蹈、儺面具雕刻彩繪等內容,幫助當地小學生了解這種獨特的民俗。教師楊代全説,學生們對民俗課程“興趣高漲”。

  今年正月十五,文縣再次成功舉辦白馬人民俗文化旅遊節,打造出民俗文化金字招牌,讓更多人知道這座被群山環繞的縣城。震天的鑼聲、高亢的歌聲、奔放的舞蹈,為地處山脈腹地的白馬人帶來了真金白銀的“豐收”。

  依托“池哥晝”等特色民俗活動,旅遊業正在加快當地脫貧攻堅的腳步。

  白馬人的民間工藝還在通過現代文創産品呈現。過去7年時間裏,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鄧亞楠帶領文創團隊對白馬人的許多特色圖案進行整理,用現代技術手段對民俗圖案、裝飾藝術、色彩等進行立體轉化,設計出了300多件白馬人文創作品。鄧亞楠説,她們已經接到了外國展出的邀請,傳統的白馬文化正在走向世界。

  隨著知名度的提高,當地順勢發展起電子商務,把山貨特産通過網絡進行銷售。文縣景順文旅發展公司的網店工作人員李芳説:“我們原生態的農産品和白馬工藝的文創産品,都是網銷熱品。”據統計,現在文縣已有網店1620家,線上線下累計實現銷售額超10億元。

  文縣縣委書記蘇彥君説,當地實施“文旅強縣”的發展戰略,在白馬民俗風情旅遊帶動下,當地旅遊人數逐年增加。2018年當地接待遊客約142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2億元。與此同時,當地的貧困發生率也由2014年的36.58%,下降到2018年的4.38%。

  26歲的曹寧在去年當了爸爸,他説等孩子走路穩當了,就會教孩子跳“池哥晝”。“除了讓孩子感受盡情舞蹈的快樂,更要讓他知道,這是讓我們白馬山寨脫貧的舞步。”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探訪轉型期的“中國油畫第一村”
探訪轉型期的“中國油畫第一村”
工地上的元宵節
工地上的元宵節
雨水至 勞作忙
雨水至 勞作忙
火樹銀花迎元宵
火樹銀花迎元宵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414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