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造林成活率達99%
2019-02-12 16:02:02 來源: 河北新聞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石質陽坡植新綠 生態建設再出發

  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造林成活率達99%

  日前,在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陰河林場三道溝東坡,陰河林場副場長彭志傑(右一)和同事們對樟子松樹苗進行鼠害調查 記者史晟全攝

  塞罕壩三道溝東坡,是一道坡度接近30°的石質山陽坡,曾被專家斷定種樹難活。如今,盡管時值寒冬,坡上數萬株樟子松樹苗依然迎風舒展,生機盎然,見證著塞罕壩的又一個綠色奇跡。

  這些樟子松是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陰河林場副場長彭志傑的命根子。他隔三差五就要爬上山坡,實地查看樹苗生長狀況。

  “這些土叫‘頭皮土’。”彭志傑隨意撥開幾釐米厚的一層薄土,下面拳頭大小的石礫一個擠一個。“這些樹就是在石頭縫兒裏種活的!”

  塞罕壩人倍受鼓舞、備感振奮,也開啟了生態建設再出發的征程。2018年5月,面對石質陽坡造林的世界級難題,盡管再造一畝林要倒貼500元,塞罕壩人向最後的1萬多畝石質荒山發起了總攻。

  石質荒山種樹,難度有多大?彭志傑伸出布滿老繭的手比劃説,山上挖樹坑其實就是鑿石頭,震得手疼。最難的是搬運樹苗,山上無法澆水,上山前容器苗要澆透,一棵苗能達七八斤重。坡陡山高,機械上不去,全靠人扛騾子馱,就連騾子都經常累得撂挑子。

  沒有可借鑒經驗,塞罕壩人不斷摸索,總結出了大穴、客土、壯苗、覆膜、覆土等一係列嚴格的技術規范,實現了“一次造林、一次成活、一次成林”。

  截至去年年底,塞罕壩林場石質荒山攻堅造林任務基本完成,造林成活率達到99%。幼樹成林後,這片世界最大人工林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86%的飽和值。也就是説,除了道路、河流、濕地和防火隔離帶,塞罕壩已無林可造。

  但是,塞罕壩人又怎會停下追求綠色的腳步?

  由于人工純林抗災能力差,塞罕壩林場早在2013年便啟動了“雙萬工程”,即在1萬畝天然次生林內補種樟子松、油松等,形成針闊混交林;在1萬畝人工純林間補種雲杉等樹種,逐漸形成上有高層樹,下有灌木、草、花的復層異齡混交林。目前,“雙萬工程”試驗基本成功,梳理總結的技術規范將在全場推廣應用。

  “維持森林復雜性、整體性和健康狀態,是現代林業思想的核心,也是塞罕壩人在新時代接續進行生態建設的一次再出發!”塞罕壩機械林場總場黨委書記、場長劉海瑩説。

  如今,塞罕壩的森林品質和生態價值仍在持續提升。統計顯示,塞罕壩目前每年涵養水源、凈化水質2.38億立方米,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81.4萬噸。(記者 李建成 陳寶雲)

+1
【糾錯】 責任編輯: 郭香玉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雪落合肥景色美
雪落合肥景色美
“兒童村”裏最美的光
“兒童村”裏最美的光
山西太原:科技館裏樂享假期
山西太原:科技館裏樂享假期
江山如畫,想把春的故事講給你聽
江山如畫,想把春的故事講給你聽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4105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