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南泥灣:從荒無人煙的“爛泥灣”到陜北“好江南”
2019-01-04 10:37:2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西安1月4日電(記者郭強)“花籃的花兒香,聽我來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南泥灣,這個響亮的名字,承載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于長期戰爭的消耗,日軍的大規模“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連年的自然災害和非生産人員的大量增加,陜甘寧邊區出現了空前嚴重的物質困難。

  在這種形勢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産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尖銳地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當然,餓死是沒有一個人讚成的,解散更是沒有一個人讚成的,我們的回答是四個字—自己動手。”為此毛澤東親筆題詞:“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産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迅速開展起來。同時,為加強邊區防衛力量,中央調八路軍第一二O師第三五九旅由華北前線回防,保衛邊區、保衛黨中央。

  1940年5月,朱德從太行抗日前線回到延安,協助毛澤東組織領導邊區的經濟建設。面對邊區財政經濟的嚴重困難,朱德提出了“屯田”政策。從1940年冬到1941年春,朱德率領中共中央直屬財經處處長鄧潔、三五九旅第七一八團政委左齊以及幾名技術幹部,多次到南泥灣進行實地勘察,對南泥灣的開墾進行了極為詳盡的調查研究。他白天越山澗,爬山峁,夜晚宿破窯,吃烤山藥蛋,在火光的映照下研究部署開發南泥灣的藍圖。

  位于延安城東南方向約45公里處的南泥灣,是延安的南大門。由于連年戰亂,土匪肆虐,人們紛紛逃離,使方圓百裏的富庶之地變成了人煙稀少、樹木繁茂的荒僻之所。

  1941年春,迎著依然寒冷的北風,在“一把鋤頭一支槍,生産自給保衛黨中央”的口號聲中,王震率三五九旅戰士們肩挎鋼槍,手握镢頭,硬是在一片林海荊棘中開出了一條通向南泥灣的路,由綏德進駐南泥灣。

  一到南泥灣,三五九旅就迅速掀起開荒生産熱潮。他們制訂了邊生産邊訓練的計劃,農忙時生産,農閒時練兵。王震提出“不讓一個人站在生産戰線之外”的口號,上自旅長、下至勤務員、炊事員,一律參加生産勞動。

  三五九旅一名叫李位的模范班長,在一次開荒競賽中,創造了日開荒三畝六分七的最高紀錄。之後隨著生産工具的改良和生産技術的提高,又涌現出了一位名叫郝樹才的戰士,以一天開荒四畝二分三的成績,被毛澤東親切地稱為“氣死牛”。

  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鬥,昔日荒草叢生、沼澤遍地的“爛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糧食大豐收,瓜菜堆如山,加上一排排整齊的窯洞,南泥灣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據統計,1941年,三五九旅的戰士們開荒1.12萬畝,産糧1200石,蔬菜實現完全自給。到1943年,開荒達到10萬多畝,産糧12000石,實現了“不要政府一粒米,一寸布,一文錢”的奮鬥目標,做到了糧食和經費的全部自給。1944年底,南泥灣種植面積達26萬多畝,收獲糧食37000石,並于當年向陜甘寧邊區政府繳納公糧10000石。

  60多年後的今天,擁有1萬多人口的南泥灣鎮,種植和養殖業蓬勃發展,紅色旅遊也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南泥灣鎮正在成為歷史文化旅遊名鎮。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陽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哈爾濱:精美絕倫的冰雕藝術
哈爾濱:精美絕倫的冰雕藝術
世界冰雕好手盡展“嚴寒”之美
世界冰雕好手盡展“嚴寒”之美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著陸月球背面
山西運城鹽湖綻放美麗“硝花”
山西運城鹽湖綻放美麗“硝花”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69112394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