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道豐收的算“薯”題——雲南陸良馬鈴薯種薯測産記
2018-12-28 09:55:4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昆明12月28日電 題:一道豐收的算“薯”題——雲南陸良馬鈴薯種薯測産記

  新華社記者 嚴勇

  冬至已過,素有“滇東糧倉”之稱的雲南省陸良壩子依然一片蒼翠。而李昱霖杵在田邊,望著一群人在馬鈴薯基地裏採挖種薯,顯得頗為緊張。

  作為陸良縣一家薯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李昱霖在陸良有200畝的種薯種植基地。從2009年種植種薯以來,他經歷過起起伏伏,有絕産和賠本的失落,也有收獲的喜悅。今年,他承擔了馬鈴薯精簡化繁種技術示范項目。

  地裏採挖種薯的這群人,是由農業技術專家和附近農戶組成的測産隊。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站長道金榮帶著9人的專家組驅車100多公里專程趕來這裏。他們拿出卷尺,分別在露天和大棚基地隨機劃定7個樣點區域,對“合作88”和“麗薯6號”進行種薯測産。

  看到挖出來的馬鈴薯不僅薯型好看,而且單株粒數多,測産隊員一個個勁頭十足。不到1個小時工夫,馬鈴薯就裝滿了大大小小的十幾筐。

  隨後,由工作人員統計每個樣點的株數,並按照分級標準分為五級,用網袋裝起來,每袋100粒。最後,由現場工作人員統計總粒數和重量。

  在測産間隙,道金榮介紹:“傳統的馬鈴薯繁種模式下,原原種(微型薯)是在溫網室中擴繁,從試管苗到商品種薯有5個環節,投資大,難操作。而精簡化繁種技術只有3個環節,少掉了原原種和一級種。流程少了,成本也就降低了。”

  陸良的“組培苗+規格化定植大田+遮陽網+噴(滴)灌水肥一體化”馬鈴薯精簡化繁種技術示范,關鍵是減少繁種成本和時間成本,雲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馬鈴薯中心副主任平秀敏説,精簡化繁種將生産周期從兩年半壓縮到一年。“傳統模式生産馬鈴薯原原種成本約為2角錢一粒。除去溫網室搭建和基質更換消毒的成本後,精簡化繁種一粒成本僅需5分錢左右。”

  一天後,測産結果終于出爐:“合作88”組培苗直接定植大田擴繁原原種(精簡化繁種模式)實測面積28.8平方米,折合每畝2384.27千克,單株産量100克,單株結薯數16.9粒,比常規溫網室繁種5-6粒/株左右增産明顯。

  至此,李昱霖擔心了半年多的算“薯”題終于有了答案。

  他説,解這道題的關鍵是用了減法,下一步還要用一個加法:計劃5年內將種薯種植面積增加到3000至5000畝。

  “保證産量的前提下,種薯生産成本壓縮了很多,公司有了利潤,而更關鍵的是,種植戶就能有更多收入,讓洋芋真正成為埋在地裏的金蛋蛋。”李昱霖説。

  雲南一年四季均種植馬鈴薯(俗稱洋芋),一度被認為是雲南人餐桌上的“一哥”。會澤有小烏洋芋、劍川有紅洋芋、東川有紫洋芋……在雲南,馬鈴薯還因個頭和顏色不同而被劃分成不同“門派”。

  作為全國冬作馬鈴薯最大産區,實際上,雲南馬鈴薯産區多與貧困山區重疊。多年來,科學技術創新提升了馬鈴薯的種植價值,許多貧困群眾就是靠種植馬鈴薯脫了貧。

  來自陸良縣馬街鎮黃官營村的侍家春也攤出了自家的賬本:“這個‘合作88’種得不錯!我今年種了10多畝地,有6萬多的收入。”

  據不完全統計,雲南省已選育和審定了80多個馬鈴薯品種(包括鮮食、淀粉,薯條、炸片等特色專用品種),約佔全國改革開放以來審定品種的1/6。其中,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品種如“合作88”“麗薯6號”等全國知名。一些優質馬鈴薯還出口至泰國、越南、緬甸、寮國等國和中東地區。

  種薯品質決定馬鈴薯的産量和品質。雲南師范大學馬鈴薯科學研究院執行副院長李燦輝説:“只有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才能讓老百姓實現低投入高産出。這是一道簡單的豐收算術題。”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瑞雪迎新年
瑞雪迎新年
古堰長堤層林盡染
古堰長堤層林盡染
香溪長江大橋主橋合龍
香溪長江大橋主橋合龍
福建霞浦:漁民海上忙冬播
福建霞浦:漁民海上忙冬播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21002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