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必由之路》(四)“力量之源”
2018-12-14 21:36:0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序】

  【解説詞】

  1978年至今的40年,是中國人民齊心協力鑄就發展奇跡的40年。40年間,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下,投入偉大變革,洋溢蓬勃朝氣,創造人類奇跡。

  中國共産黨將人民的願望作為自己至高無上的奮鬥目標,把人民的活力和創造力匯聚成改革開放的洪流,凝聚起改革開放的磅薄力量。

  【字幕】2017年10月25日 北京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

  【同期】習近平

  歷史是人民書寫的,一切成就歸功于人民。只要我們深深扎根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可以獲得無窮的力量,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解説詞】

  扎根人民,依靠人民,風雨無阻,奮勇向前。

  人民,當代中國傳奇的書寫者。

  人民,偉大民族復興的力量之源。

  【推出片名:第四集 力量之源】

  【同期】國家圖書館工作人員

  這就是《浙江日報》2004年1月和2月的合訂本,這就是1月5號的。

  【解説詞】

  《心無百姓莫為“官”》,一篇短文言簡意賅,關心百姓疾苦。文章署名哲欣。多年後,人們知道哲欣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在文章中,習近平同志引用了很多古人的詩句,後來他還在多個場合吟誦過。

  【字幕】2015年1月12日 北京 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

  【同期】習近平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啊。千古流傳,這樣一種心境,跟老百姓貼得多緊啊。睡臥不安啊,總是想到老百姓現在過得怎麼樣。

  【解説詞】

  和古代士大夫不同,共産黨人“一枝一葉總關情”,是因為來自人民,為人民服務,心中永遠有人民。

  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離開西柏坡之際,毛澤東説:今天是進京的日子,進京趕考去。

  69年後,習近平總書記説: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

  沒有一考定終身,考卷跟著時代變。

  1978年,時代給出的考題是怎樣讓人民過上溫飽的生活,國家跟上世界發展的步伐,中國共産黨提交的答案是:改革開放。

  順應人民的願望,引領人民的探索,依靠人民的力量,中國成功地用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翻過了物質匱乏的一頁,掀開了經濟繁榮的新篇章。

  1980年,改革開放啟動才兩年,農村已經出現萬元戶。

  而當時,大米一斤一毛四,豬肉一斤九毛五,普通工人平均月工資30多塊錢。

  這是1980年11月17日,新華社第一次刊發的“萬元戶”照片。山東省臨清縣八岔路鎮農民趙汝蘭,在包産到戶的第二年,就靠著種棉花賣棉花,成了當地第一個萬元戶。他買了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這是當時城裏人都羨慕的三大件,還準備蓋房迎娶兒媳婦。

  糧滿倉,酒滿缸,蓋新房,娶新娘。

  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34元,2000年,達到2282元;到2017年,這個數字是13432元,40年翻了100倍。

  百倍的激情,百倍的幹勁,百倍的收獲。

  【同期】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主任 黃一兵

  人民群眾為什麼那麼熱情地投入到改革開放的實踐中來,我覺得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共産黨要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挖掉窮根,擺脫貧困,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而這一點,恰恰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願望,為此人民群眾願意付出自己的智慧和辛勞,和中國共産黨一起推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

  【解説詞】

  學生、農民、工人,各階層都在期待著改變。

  時不我待,爭分奪秒,1977年,中國共産黨以強烈的緊迫感,在撥亂反正的繁重任務中,優先恢復了高考制度。

  那一年,上山下鄉整整十年的陳政清,在一家農場勞動。

  【同期】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政清

  母親就告訴我,國家要恢復高考。眼看就是山窮水盡疑無路的時候,柳暗花明又一村,到了30歲的時候,這個夢想突然又變得可以實現了,所以那個欣喜的心情就是説這個時候,就真的是想起杜甫的那句詩,真的是叫做“漫卷詩書喜欲狂”。

  【解説詞】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報》頭版頭條發布了恢復高考的消息。

  按照常規節奏,到1978年夏天才能招生,還得等八個多月。但是中央果斷決策,不讓已經蹉跎10年的青春再等待,當年12月就考!次年7月再考一次!

  歲末寒冬,暖流涌動,氣象萬千。

  570多萬考生,以老三屆為主,28歲、29歲、30歲,從田野、從工廠、從軍營、從邊疆來到考場,拍掉身上的風塵,拿起久違的鋼筆,很多人是夫妻、兄弟、叔侄、師徒一起上陣。陳政清此前在農場做中學教師,就是和他的學生一起進了考場。

  【同期】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政清

  到學校了以後那個學習知識,真的是叫做如饑似渴,像我來講就是立刻想要把時間趕上來,我比其他同齡的人等于是多浪費了10年的光陰,我要把這個10年趕上來,而那些年輕的,他們也在拼命地學習,所以整個的一個非常濃厚的一個學習氣氛,造就了這麼一代新人。

  【解説詞】

  1977年冬天的這次高考,最終有27.3萬人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他們趕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既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也成為參與改革開放、推動改革開放的中堅力量。

  直到今天,我們對知識的尊崇從未動搖,對教育的投入與日俱增,並因此積累起雄厚的國家實力。

  【解説詞】

  1978年的中國,改革開放讓人民迸發出不竭的創造能量。

  必須發揮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人民財源廣進,錢袋子鼓起來;必須放開市場,允許人民自謀職業,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必須解放思想,把過去的禁區變成熱土。

  以小崗村為代表的廣大農村,積極探索實行包産到戶,推動了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農村改革。

  而在城市,各項新生事物也撲面而來。1980年10月7日,在北京五四大街中國美術館的斜對面,翠花胡同裏,悅賓飯館開張大吉。

  【同期】北京悅賓飯館創始人 郭培基

  38塊錢的本開張,開張這一天就賣回50塊了,第二天再買的時候就不是38塊錢了,是拿50塊錢去買的,第三天就是200塊錢了。

  【解説詞】

  胡同很深,門臉不大,悅賓飯館天天門庭若市。北京市民好這一口,外地人慕名來嘗鮮,外國記者要一探究竟,外國使館要包席。郭培基一家人每天都忙到深夜,第二天四點多就起床去集市上採買米、面和肉類、禽蛋、蔬菜。

  【同期】郭培基孫女 郭華

  每天爺爺奶奶,還有家裏的我父輩們,每天累成那樣,但是還是要堅持的,咬著牙,因為心裏是暖和的,收入還是挺可觀的,在那個時候。如果要是沒有當時的改革開放,沒有當時開這個悅賓飯館,我們也不會有現在這麼好的生活環境。

  【解説詞】

  人民的參與,人民的奮鬥,積蓄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強大勢能。

  無數個悅賓飯館,無數個體戶,無數小攤小販,匯聚成商品經濟的潮流。

  1981年,可供消費的物資更加充裕。

  1981年,城鄉居民消費水準比上一年提高了7.2個百分點,新的財富被創造出來,居民的購買力在增強。

  1981,全國新增了820萬個就業崗位,隨著市場的擴大,生産服務需求也在增長。

  1981年,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歷史決議,把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

  以人民需求為尺度,來衡量經濟工作的得失,進而衡量一切工作的得失。

  【解説詞】

  1984年,在經濟改革的主戰場,企業改革春潮涌動,無數弄潮兒挺立潮頭。在這個舞臺上,誕生了中國第一批企業家。

  1984年,中央出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賦予企業自主經營和引進國外設備的權利。這一年也因此被稱為中國的公司元年。

  這一年,張瑞敏臨危受命,到瀕臨倒閉的青島電冰箱總廠當廠長。

  【同期】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 首席執行官 張瑞敏

  一下到國外去一看這個差距太大了,天壤之別,國外的先進制造設備、先進的理念,以及工人非常高的素質,給我們非常非常強的刺激。已經落伍很多年了,那麼現在你要追趕上去和他一樣的話,那你真是不是一天等于20年,説得誇張一點,真的是需要夜以繼日地工作

  【解説詞】

  企業的重生,其實是企業員工責任意識的重生。

  為了保住企業的品質口碑,張瑞敏砸掉了76臺有缺陷的冰箱,當時一臺冰箱800多元,是一名普通職工近兩年的收入。品質追求從此深入海爾員工骨髓,三年以後,海爾捧回了中國冰箱行業的第一塊國家品質金獎。

  今天,海爾自創了一個互聯網時代的管理模式。張瑞敏像當年砸冰箱一樣,砸掉了海爾的中間管理層,倡導人人做創客,人人都是CEO。新模式下的海爾衍化出上千個創業小平臺,100多個已經得到風投的青睞,有的已經成為上市公司,員工從被動的執行者變為主動的創業者。

  誕生于改革年代的海爾,將不斷改革作為企業常青的法寶。靠喚醒員工而強大的海爾,將員工參與作為企業永續的秘訣。

  這其實也是中國改革開放持續突進的深刻內因。

  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中國因此千帆競渡,人民因此龍騰虎躍。

  【解説詞】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一大批農民離開土地,走向陌生的城市,支撐起中國的制造業。很長一段時間,他們被叫做農民工。

  這是中國的春運。

  一年一度的春運,成為觀察農民工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況的一座長廊。人們由此看到這一群中國人的堅韌、樂觀、質樸和深情,也看到他們在變遷的時代裏怎樣悄然變化。他們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史詩般的敘事。

  【同期】《回家的禮物》精彩片段

  父母在家裏年紀大了,家裏燒的那種柴火不方便,我們家那邊沒有這種取暖器;

  現在在外面一年就回家一次,也挺想他們的;

  希望給他們帶來好運。

  【解説詞】

  曾經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人們,在改革開放大潮的引領下,離土,離鄉,幾乎在中國每一個建設工地上、每一個加工企業裏都有他們辛勤勞作的身影。

  農民工楊成軍用詩的語言,刻畫自己的打工生涯。

  【同期】農民工詩人 楊成軍

  知心工友三五個,燈光暗淡圍著坐,拼湊幾塊木床板,一盆散白輪著喝。哥們喝不醉,咱也不想家,咱的家裏邊,還有一枝花。

  【解説詞】

  想念妻子董海霞時,就在手機上寫詩,用短信發給她。

  【同期】農民工詩人 楊成軍

  如果有可能,我帶你去遠行,躺在德德瑪的草原,數最亮的星。你曾經説,走在愛的旅途,我們的腳步多麼輕松。

  【解説詞】

  農民工在改革開放中登場,也在改革開放中成長。這場偉大變革,把億萬農民從鄉村帶到城市,帶入現代産業和城市生活。

  後來,楊成軍登上國家電視臺的螢幕,成為農民工自強不息的代表人物。

  中國有農民工出身、一直為農民工代言的人大代表;有農民工起家,打拼出跨國集團的企業家;有農民工起步,自學考上名牌大學的傑出青年。

  這是中國改革開放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之一,它帶給中國農民的不只是物質的積累,更是精神的攀登;它為中國農村的全新藍圖,培育了新型主人翁。

  當農民工開始進入城市的時候,在城市,有一個群體離開了原來的崗位。

  在國企改革的陣痛中,1998年到2000年,下崗職工就有2100萬,他們承受了艱難的人生轉型。

  這些下崗職工很多在40歲到50歲之間,重新找工作很難,然而他們沒有向困難低頭,達觀堅韌,開始了新生活。

  【解説詞】

  改革開放40年,是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的過程,也是不斷拓展人的自由發展空間的過程。創造一個公平的社會環境,讓人人都有出彩的機會,都有建功立業的可能,都能夠實現夢想,始終是改革開放的主要目標。

  改革開放40年,也是人民不斷享受發展成果,因此不斷實現自我提升,不斷攀登事業高峰,不斷享受奮鬥帶來的幸福感的過程。

  這種時代與個體之間的良性互動,成就了無數個平凡的傳奇。大國工匠也是書寫改革傳奇的一個群體。

  氣球上面放一張白紙,張新停操控鋒利的鑽頭在白紙上鑽孔。紙上劃出一個圓孔,氣球卻完好無損。

  張新停在20歲生日那天成為一名鉗工,26年過去了,他連工位都未換過。

  【同期】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高級技師 張新停

  當時跟我進廠的一共是我們這個鉗工班的專業的44個人,現在可以説他們現在都改行的改行,跳槽的跳槽,現在就我一個人一直在我的崗位上

  【解説詞】

  2015年“九三”閱兵中,99A主戰坦克、155自行火炮威風凜凜,它們都要配備張新停所在企業生産的炮彈。

  張新停的工作就是制作一種特殊的測量工具,對炮彈進行最終檢測,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這個檢測水準的高低事關生死。這是一個不能有絲毫誤差的高難度挑戰,張新停手工研磨的精確標準是千分之一毫米。

  【同期】中國兵器西北工業集團高級技師 張新停

  我們一般幹活都是咬著牙根兒在那幹活。整個就是手和身子等于成為一體,擰成一股勁。

  【解説詞】

  十年磨一劍,霜刃天下知。

  張新停38歲獲得了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成為中國兵器工業集團的關鍵技能帶頭人。

  2015年的五一勞動節,隨著中央電視臺的報道,人們熟悉了一批業務技能精湛,在各個行業出類拔萃的技術精英,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逐漸被社會標定為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代名詞。

  【解説詞】

  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讓人們在科學的10年嚴冬之後,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

  這一年,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在英國問世。

  中國的整體科研實力和西方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的改革開放40年,因此也是中國科學家臥薪嘗膽,追趕世界科技先進潮流的40年。

  2017年10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收到了由FAST捕獲的首批脈衝星信號,信號分別來自1.6萬光年外和4100光年外的脈衝星。

  FAST,全世界最大的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英文簡稱,中國自主設計制造,被稱為中國天眼。

  【同期】FAST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南仁東

  它會給中國射電天文工作者創造一個非常好的突破機會,這是過去我們沒有的,我們FAST是沿襲了中華民族仰望上蒼,觀測鬥轉星移這樣一個文化傳統的延伸。

  【解説詞】

  南仁東説話時氣喘吁吁,聲線沙啞,是因為癌症手術影響聲帶。

  上世紀90年代,南仁東曾在日本國立天文臺擔任客座教授,待遇是國內的300倍。1994年,南仁東毅然回國,決心在祖國的土地上建一個世界最先進的天文望遠鏡,讓中國的天文學家看到更為深遠的星空。他清楚地看到,只有改革開放後國力蒸蒸日上的中國,才有能力完成這個世界頭號天文工程。

  11年間,塞北江南,南仁東幾次遇險,最終從300個選址中挑出了全球最佳地址。之後他長期往返于實驗室和建設工地,奔波于飛機和長途車上,最忙最累的時候,每天只睡四小時,終于在2016年9月25日,建成了FAST——中國天眼。

  FAST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南仁東沒能享受到這次科學探索的榮耀凱旋。又是一年銀杏金黃的時候,他走了,身後,留下一個現代技術與自然環境完美融合的工程奇跡,一個中國人破解神秘宇宙能量的先進天文裝備,以及中國科學技術在改革開放中踏石留印的勵志故事。

  【同期】FAST首席科學家兼總工程師 南仁東

  用我們的成就回饋國家,回饋人民,回饋射電天文界。感官安寧,萬籟無聲,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到無垠的廣袤。

  【解説詞】

  從1978年開啟的這場向科學的進軍,依然在路上,永遠也不會有最終目的地。

  從宣布知識分子屬于工人階級那一刻起,無數科技工作者,帶著科教興國、知識報國的熱忱,投入到壯麗的科研探索徵途上,推動中國朝著科技大國、科技強國目標奮力前進。

  中國的改革開放,為科技工作者創造了越來越寬鬆的科研環境和更合理的體制機制,越來越強大的科研裝備和設施,越來越豐厚的科研經費投入,越來越雄厚的科研後備力量。

  但更為光芒四射的吸引力,是加入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用科技的力量,把祖國推向世界舞臺的中央。

  40年來家國,人民與改革開放同甘苦、共患難、齊奮進。

  【同期】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一研究部主任 黃一兵

  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我們能夠感覺改革開放就是一部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的歷史,改革開放起源于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堅持于人民群眾的辛勤付出,成功于人民群眾的不懈奮鬥。

  【解説詞】

  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産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領域和環節經驗的創造和積累,都體現著億萬人民的智慧。

  中國人民投身改革大潮,以前所未有的熱情、積極主動的姿態,成為改革開放的弄潮兒。

  【解説詞】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作出一個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判斷主要矛盾的出發點卻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人民的需要。

  【字幕】2017年10月25日 北京 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

  【同期】習近平

  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解説詞】

  從解決溫飽,到全面建成小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改革的進程中越來越有保證,越來越豐厚。

  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提出了“小康之家”這個概念。

  2002年,黨的十六大第一次將“小康社會”寫入報告主題。

  2012年,黨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國際經驗表明,一個國家貧困人口數佔總人口的10%以下時,減貧就進入最艱難階段。2012年,中國這一比例為10.2%。

  【同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蔡昉

  很多國家到了這一步,最後一公里走不下去,那麼我們是説呢,它的走不下去的核心呢,是你有沒有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也就是説你把這部分人,不能看作説在他們身上投資已經報酬遞減了,這個投入太高,但是你要知道,你投的對象,他不是物質生産領域,他就是人,而人就是我們的發展目的。

  【解説詞】

  天下大事,從小處抓起;實幹為民,由中央垂范。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理念,為新時期中國的扶貧工作指明瞭方向。

  【字幕】2013年11月3日 湖南湘西 同湘西十八洞村村民座談

  【同期】習近平

  我們在抓扶貧的時候,切忌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把工作要做細,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

  【解説詞】

  從2013年開始,連續六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都要去中國貧困的地方考察,去最普通的人家探望。

  “苦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零下30多度的內蒙古興安盟林場;黃土高原深處的革命聖地延安;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皚皚白雪的張北草原;“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

  不要錦上添花,只需雪中送炭;習近平總書記走遍的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或地域偏遠、荒蕪不毛,或環境險惡、山大溝深。

  【同期】國務院扶貧辦副主任 夏更生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我們黨的領導發揮了這種核心和保障的作用。要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貧困群眾是扶貧的對象,更是脫貧的主體。在脫貧攻堅這個進程中,既要注重外部幫扶的力量,也要激發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形成攻堅的合力。

  【解説詞】

  小康不會從天降,幸福要靠奮鬥來。2018年,139個先進個人和先進單位獲得了全國脫貧攻堅獎,他們是扶貧領域的英雄!

  這些英雄中有奮發自強,脫貧致富的普通農民。

  王喜玲被確診為癌症,花光所有積蓄,丈夫又因車禍去世。在政府幫助下,她艱苦創業,不但自己脫貧,還成為身邊群眾的致富帶頭人。

  【同期】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獲得者 王喜玲

  我想不能老是靠國家靠政府,咱應該自己幹起來。

  【解説詞】

  這些英雄中有生活簡樸,為貧困地區捐資助學187萬多元的95歲退休教授夏森。

  【同期】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獲得者 夏森

  你捐出去供學生念書,(他們)將來給國家做很多事,對不對,我把錢留著幹什麼。

  【解説詞】

  這些英雄中有把精準扶貧方略落在實處、與困難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的扶貧幹部。

  【同期】醫生

  你看右眼0.4變成 0.2了,左眼0.06變0.04了

  【解説詞】

  一年前,四川渠縣扶貧幹部張渠偉被診斷出患有青光眼,視力下降,而他忙得沒有時間做手術,眼睛已近乎失明。

  【同期】脫貧群眾

  他真的是個好人啊,説實話。

  【解説詞】

  張渠偉每年要走遍130個貧困村,五年來,走訪了36000名貧困戶,行程60000公里。截至今年9月,渠縣已有136610人脫貧。

  2012年到2017年底,全國貧困人口減少了6800多萬,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目前全國貧困人口還有3000多萬,到2020年將全部實現脫貧。

  【同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 拉加德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減貧最有經驗的國家。在過去的40年裏,中國已經使數以億計的人口脫離了貧困。

  【解説詞】

  好山好水好地方,條條大路都寬敞,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的帶領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不畏艱難困苦,攻克了改革徵途上的一個又一個關口,闖過了改革深水區的一個又一個險灘,也贏得了改革攻堅戰的一個又一個勝利。

  40年來,中國人民風雨無阻,奮力前行,用發展進步詮釋多難興邦。

  1998年,中國人民萬眾一心、力挽狂瀾,戰勝了史上罕見的洪澇災害。

  2008年,中國人民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中國的危機應對能力、協同調度能力、規劃重建能力,不斷躍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人民的參與意識和志願者精神,不斷被激發出來,越來越鮮明。

  2018年的四川,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個個家庭重新綻放幸福。

  【解説詞】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實力在攀登,中國精神在彰顯。國家在發展中難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改革在進程中又不斷出現新的難題,但中國最大的底氣,是共産黨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由衷地擁護共産黨。

  改革開放40年,中國成功地做大了社會財富這塊蛋糕,正在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分配制度,更公平地切分蛋糕。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讓社會更公平,更和諧。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改革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

  【同期】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教授 沈傳亮

  任何一個改革,都要得到老百姓的這種支援,得到老百姓的認可,而我們的全面深化改革恰恰在做頂層設計的過程中,就順應了老百姓的這種呼聲,老百姓的這種需求,老百姓的這種向往。那麼老百姓呢,在我們的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也在不斷地發揮自己的積極性,創造性。

  【解説詞】

  40年改革開放,人民推動國家發展進步,也共用發展進步的成果。

  40年間,中國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17年達到45.7%,高出世界平均水準近10個百分點。

  40年間,中國建起世界最大社會保障網。

  40年間,全國城鎮化率從17.92%提高到58.52%,新增城鎮人口超過6.4億人,這一數據是美國人口的兩倍。

  40年來,人民譜寫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一切發展為了人民,一切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這是改革開放40年最寶貴的啟示,這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深厚的力量之源。

  《必由之路》(一)“歷史之約”

  《必由之路》(二)“關鍵抉擇”

  《必由之路》(三)“偉大跨越”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聶晨靜
《必由之路》(四)“力量之源”-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51123856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