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強毅力行,先賢張謇踐行“實業救國”
2018-11-21 11:10:4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新華社南京11月21日電(記者朱旭東)張謇是我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近現代的一位卓越企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一生創辦50多家企業、40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他以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並舉,實施實業振興、實業報國,給世人留下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豐富的精神財富。

  張謇,1853年出生于江蘇海門常樂鎮。4歲起讀私塾,15歲始參加科舉考試。16歲應院試,被取中第26名,獲得了秀才稱號。1885年,張謇應順天(今北京)鄉試,中第二名舉人。1888年至1893年,張謇先後主持江蘇贛榆選青書院、太倉婁江書院、崇明瀛州書院。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慈禧太后卻挪用海軍軍費大修頤和園,籌辦萬壽慶典,清政府也因此特開“恩科會試”。張謇北上應試,高中狀元,在翰林院任修撰。

  正當張謇蟾宮折桂之際,前線傳來北洋水師迭遭敗績的噩耗。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張謇在日記中沉痛寫到:這個條約幾乎耗盡了國家的脂膏精血,中國的損失,是無法用言語來表達的。

  甲午戰爭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一大標誌,對張謇而言,也是他人生道路改弦易轍,投身“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的一大轉折。張謇決心放棄仕途,興辦實業,發展教育。他在日記中寫到:願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願居八命九命可恥之官。

  通過研究光緒、宣統兩朝各年海關貿易冊,張謇發現中國輸入的最大宗商品是棉紡織品和鋼鐵。他意識到,中國必須先行“推廣棉地、紡織廠”及開採鐵礦、建造制鐵廠,發展棉鐵兩業“可以操經濟界之全權”。

  1895年,兩江總督張之洞委任張謇總理南通上海一帶商務,授意他創辦紗廠。張謇奔走于南通上海之間,到處籌措資金,困頓時連往返車費也囊中羞澀。

  1899年,一座擁有20400枚紗錠的近代化紗廠在南通唐家閘建成。張謇根據《周易·係辭》所載“天地之大德曰生”,給紗廠取名“大生”。“大生”二字,寄托了張謇的理想——天地間最大的政治是國計民生。

  大生紗廠建成投産後,他又先後創設一係列實業、文化、教育事業。19世紀末20世紀初,張謇以大生紗廠為核心,還創辦了油廠、麵粉公司、肥皂廠、紙廠、電話公司等20多家企業,形成一個輕重工業並舉,工農業兼顧,功能互補的地方工業體係,一度成為全國最大的民族企業集團。

  1912年,張謇接受孫中山的任命,擔任南京臨時政府實業部總長兼江蘇兩淮鹽政總理。1913年加入熊希齡“第一流人才內閣”,任農商部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1915年他因反對袁世凱稱帝而辭掉所有任職,回到南通故裏,繼續從事實業、教育、文化事業。他創建南通紡織專門學校,培訓紡織技術人才;籌辦棉業試驗場,推廣棉花良種,發展民族棉紡織工業。

  張謇去世時,給南通留下一個擁有50多家企業、2400多萬兩白銀的民族資本集團;由400多所各類學校、場館組成的教育文化體係;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電等市政基礎設施,以及一係列公益慈善事業。南通也因此由一個封閉落後的封建小縣城,變成了令世人矚目的近代化新興城市。

  張謇的名字是與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聯繫在一起的。1956年2月,毛澤東在接見黃炎培時説,提起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四個人不能忘記,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輕工業不能忘記張謇,化學工業不能忘記范旭東,交通運輸業不能忘記盧作孚。這是對張謇所作貢獻的最好評價。

圖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強毅力行,先賢張謇踐行“實業救國”-新華網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374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