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懲治學術造假,打1只“老虎”勝過拍100只“蒼蠅”
2018-11-12 08:42:23 來源: 科技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科學精神面面觀

  李真真走上講臺,一開始就講起了去年4月21日的撤稿事件。施普林格出版集團宣布,因涉嫌同行評審造假,撤銷《腫瘤生物學》發表的107篇論文。論文作者全部來自中國。“這次撤稿創下了多項紀錄:國外學術期刊單次撤稿量最多,單個期刊撤稿總量最多,中國學者遭集體撤稿總量最多。”

  李真真是中科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的研究員,她是在11月8日中科院學部舉行的“重大學術不端事件的應對機制與管理”研討會上做這番演講的。

  近一二十年,中國科技界在世界上曾創造出一些成果的全球第一、最快、水準最高等紀錄。但撤稿創紀錄則是許多人沒有想到的。但李真真料到了。她説:“在此次撤稿之前,據不完全統計,僅在2015到2016年間,幾大國際出版集團,先後撤銷了117篇由中國作者發表的論文。”

  為什麼學術不端在中國屢禁不絕?清華大學物理係朱邦芬院士認為,在中國科技界,戴著人才“帽子”的和沒戴上“帽子”的其待遇極為懸殊;對科研人員重復獎勵或重獎等都誘使科研人員快出成果;再加上學術不端行為的風險與“收獲”極不相稱,所以才有不少人對此趨之若鶩。

  對于我國科研誠信的現狀,朱邦芬用兩個“史無前例”來形容:科研誠信問題涉及面之廣、程度之嚴重史無前例;社會各界對于科研誠信問題的關注史無前例。

  高校自主招生時高中生提交的虛假論文;學術界教育界的推薦信、評價意見等普遍由被推薦人起草;教師和研究生中普遍存在的學術成果包裝、浮誇和署名不規范;眾多人才計劃、評獎中的拉關係;中介公司買賣論文已成一個龐大的盈利行業……這一切,令人觸目驚心。

  “其實,每個國家都存在學術不端行為,然而對中國來説,嚴重的問題在于嚴重學術不端的重大典型案例調查不徹底、處理極輕,比如漢芯事件中的陳進和河北科技大學的韓春雨……”朱邦芬一臉無奈的表情。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裴鋼院士指出,在懲治學術造假上,打一只(影響大的)老虎比打100只蒼蠅的效果更明顯。“歐美以及日韓等國在面對此類突發性重大科技事件方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借鑒。2012年,時任匈牙利總統施米特·帕爾因20年前的博士論文抄襲被查實而被迫辭職。2014年,小保方晴子因在論文中存在篡改、捏造等造假問題,被日本理化所開除並被要求退還科研經費、人工費以及驗證試驗費。”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監督委員會副主任何鳴鴻建議,在國家層面應建立一個詳細的調查不端行為的判則和程式要求,比如怎樣制定調查核實方案以及遵循哪些規范等等;主管部門或國家層面應有一個專門機構作為第三方,對于學術不端的事件,特別是社會影響大的事件、以及“學術不端行為者”所在單位的調查結論明顯存在“質疑”等,都應記入督查檔案,獨立開展調查或督促所在單位重新核查。

  專家點評

  裴鋼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科院院士

  科學家在創造知識的同時,也與各種利益難以切割。首先,既需要承擔同行之間的競爭,也要承受住房、醫療、教育等帶來的壓力;其次,進入科研領域就伴隨著職稱晉升和各種人才頭銜的獲取,緊跟著的是各種相應的待遇;再次,晉升職稱及取得頭銜所必須經歷的各種評審中,評審標準和方法的不妥則為通過不端手段取得成功提供了可能性。同時,學術造假的得利者除了當事人之外,其所在單位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名聲、榮譽、同行業評比時的加分、當作科研成果申報的各項獎勵等等。在各種壓力和巨大的誘惑刺激下,一些人急于求成,鋌而走險,通過不端手段獲得虛假的科研成果,來獲取不當利益。

  “撤稿”可以説是近期學術界的一個熱詞。2015年8月,施普林格出版集團撤回64篇中國作者論文;2017年4月,再次撤下107篇中國作者論文;2018年,清華大學撤掉11篇材料科學領域論文。學術不端是中國學者被撤稿的主要原因。還有眾所周知的韓春雨事件以及其他一些難以推進的事件,都凸顯了我國科研不端問題的嚴重性。這些問題不僅影響了科學的健康發展,也影響了中國科學在國際學術界的形象,影響了社會對科學研究的信任。對重大學術不端問題處理,不僅關係到如何有效地撥亂反正,也關係到公眾對科學家的信任。(記者 李大慶)

+1
【糾錯】 責任編輯: 韓家慧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海洋六號”科考歸來
“海洋六號”科考歸來
埃及塞加拉古墓群新發現7座法老墓葬
埃及塞加拉古墓群新發現7座法老墓葬
一周看天下
一周看天下
江西:“臍橙之鄉”豐收採摘忙
江西:“臍橙之鄉”豐收採摘忙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8061123697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