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桂林興安:生態修復、特色農業讓古老靈渠煥發全新生機
2018-11-10 09:15:36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圖為位于廣西桂林興安縣境內的靈渠

  新華網北京11月10日電(王瑩)在廣西桂林北部的興安縣境內,靈渠靜靜流淌。作為中國古代農業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靈渠見證了嶺南歷史文化的變遷,也滋養著這片土地上的世代百姓。現在的靈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産。如何在文物保護與利用之間取得最佳平衡,興安給出了自己的方案。

  生態修復、文旅融合 古老靈渠展開全新畫卷

  靈渠修建于西元前214年,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溝通長江水係與珠江水係的紐帶,靈渠在古代中國南北水上運輸和周邊農業生産上發揮了重要作用。現在,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産,是興安生態立縣的重中之重。

  據興安縣委書記黃洪斌介紹,漓江發源于興安,靈渠作為漓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每年可為漓江補水1.1億立方米。2016年,興安開始全面實施靈渠保護修繕、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工程,“我們想通過修繕渠道、護堤固岸、清淤疏浚、綠化美化、靈渠復航、靈渠補水、周邊環境綜合整治等項目,逐步恢復靈渠河道功能,推進兩岸生態環境建設,讓靈渠重現舊時風採。”

  記者了解到,靈渠保護修繕工程分五期進行,預計總投資5億元,目前已完成北渠、渠首段的保護修繕,正在進行一、二期的維修,佔工程總量的40%。同時,投入2300多萬元實施靈渠沿岸環境綜合整治,補種兩岸樹木4000余株;規劃建設佔地約700畝的礦粉産業園,對污染靈渠水質、空氣的工礦企業進行關閉、搬遷和整合;新建2個污水提升處理泵站,對靈渠沿岸23個村屯進行污水直排處理(漓江上游流域沿岸共有72個村屯);對漓江上游流域沿岸72個村屯進行改造和提升,結合當地種植特色對田園進行美化、果化,引導群眾發展生態農業、休閒農業,實現“三鄉七肆六十屯,一渠兩岸百裏畫”。

  據黃洪斌介紹,在靈渠保護修繕工程之外,他們還計劃投資2.4億元實施靈渠補水項目,擬從上桂峽水庫擴容補水到靈湖水庫經雙女井溪進入靈渠南渠。不僅如此,靈渠復航工程也在深入推進,目前,一期工程(白竹鋪驛站至黃茅壩)已正式試航,二期工程(黃茅壩至三江匯合處)預計今年底可實現通航。

圖為生態修復後的靈渠,清澈見底、水質優良

  通過一係列保護修繕和生態修復工程,不僅靈渠河道軌跡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得到有效保護,靈渠沿岸生態、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也有了契機。

  據興安縣副縣長莊慧瓊介紹,以歷史文化為依托,興安正在打造“靈渠人家”尋秦訪古旅遊帶。通過對靈渠文化旅遊發展空間布局的優化調整,實施靈渠南渠保護修繕、興安博物館(靈渠展示中心)建設、靈渠復航、北街裏改造等七大項目建設,靈渠的文化內涵和旅遊品味不斷提升。同時,投資1558萬元完成以秦文化為主題的秦始皇銅像廣場、馬援廣場、秦兵廣場等,讓靈渠的歷史文化旅遊內容得到豐富與延伸。“我們正在精心打造的財神廟和北街裏歷史文化街區、魁星樓和白雲驛歷史人文景觀區、靈渠古城、靈渠博物館等歷史文化旅遊核心區,將為靈渠文化旅遊不斷增強實力。”

  創業致富、規模發展 古老靈渠澆灌現代農業幸福花

  八年前,唐春艷跟村裏的絕大多數人一樣,在外打工謀生。如今,回鄉創業的她已經是興安縣湘漓唐水生禾花魚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副理事長。2010年與弟弟一起返鄉後,他們開始了生態特色農業的摸索,利用靈渠水養成的禾花魚成為他們致富路的開始。

  據唐春艷介紹,他們村處在靈渠的上游,祖祖輩輩都依靠靈渠生産生活。“以前村裏人只是種水稻,我們開始在稻間養禾花魚,靈渠的水質好,魚通過吃稻田裏的微生物和稻穗花粉就能生長,很天然,也是原生態”。記者了解到,通過這樣的稻間套養,唐春艷家從以前只能收獲稻子,變成了既有稻子的收入又多了養魚帶來的收入,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美滋滋。如今,他們帶動全村人一起加入禾花魚養殖,還成立了合作社,全村3000多畝地的大規模養殖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然而,唐春艷的創業路並沒有止步于此。據她介紹,除了禾花魚養殖外,她還開發了魚幹等農副産品,現在也開起了農家樂。“農家樂一天能接待七八十人,魚幹也有不錯的銷路,我現在還在網上開了店,大家可以通過網購來買。”

  唐春艷的創業路是近年來興安縣利用靈渠發展特色農業的生動寫照。據興安縣農業局局長呂瑞雲介紹,靈渠流經之地屬湘桂走廊,沿途土地肥沃,素有“灌田甚多”、“民田賴之”的美譽。目前,靈渠總灌溉面積達6.5萬畝,灌區覆蓋興安縣的5個鄉鎮、186個自然村,受益人口59000多人,其中的靈渠葡萄産業(核心)示范區備受關注。

  記者了解到,靈渠葡萄産業(核心)示范區位于興安縣西南部的溶江鎮、嚴關鎮葡萄主産區,以貫穿兩鎮的靈渠為中軸向兩邊延伸,核心示范區葡萄面積6000畝,拓展區10000畝,輻射區50000畝,涉及兩鎮13個村委,110個自然村,11310戶,總人口34180人。示范區2014年開始創建,2015年1月被認定為廣西首批現代特色農業(核心)示范區,2017年獲得自治區五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稱號。

  以成功創建首批廣西現代特色農業(核心)靈渠葡萄示范區為契機,興安遵循“以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引領,推動興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型升級”的農業工作思路,利用區位、資源優勢,加大興安特色農業提質升級力度,突出旅遊休閒功能,發展健康生態農業,提升經營組織化、設施裝備化、生産標準化、要素組成化、特色産業化水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帶動全縣農業轉型升級。

  據呂瑞雲介紹,現在,興安的農業支柱産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葡萄産業由單一品種逐步形成了早熟、中熟、晚熟合理搭配的局面;柑桔産業由單一品種逐步形成了砂糖桔、沃柑、默科特等新品種合理搭配良性發展的局面。不僅如此,在大力發展傳統優勢産業的同時,他們不斷培育新興産業,如今,甜玉米、食用菌、羅漢果、獼猴桃等産業為現代特色農業的發展又添新活力。

+1
【糾錯】 責任編輯: 馮文雅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夜色下的開羅老市場
夜色下的開羅老市場
探訪法國華工公墓
探訪法國華工公墓
美國多地舉行示威活動 呼吁保護“通俄”調查
美國多地舉行示威活動 呼吁保護“通俄”調查
河北石家莊:初冬忙農事
河北石家莊:初冬忙農事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8101299898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