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脫貧攻堅衝刺期,如何打敗“攔路虎”
2018-10-27 12:12:37 來源: 瞭望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 強化內生動力,完善産業扶持,補齊人才短板,克服作風隱疾,形成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勠力脫貧攻堅的良好勢頭

  脫貧攻堅已經進入攻堅拔寨的衝刺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在全國多個省市基層一線調研了解到,當前扶貧工作中,仍然存在貧困戶內生動力不足、地區産業發展不夠、項目規劃論證不夠、幹部配備面臨“人才短板”等問題。

  與此同時,一些地方扶貧工作中形式主義有所抬頭,導致基層迎檢壓力較大、出現“資金趴窩”、債務風險有所加重等問題。受訪基層幹部群眾建議,進一步對症施策,啃下扶貧工作中的“硬骨頭”,打敗“攔路虎”,加快帶動群眾脫貧。

  ▲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依托當地優越的生態環境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黑糯種植産業,帶動山區群眾增收脫貧 石峰攝

  脫貧先治“懶”

  位于太行山深處的河北涉縣水溢河村,四面環山,溝壑縱橫,千百年來全村1400多口人靠著1200多畝旱地為生,貧困戶就有25個,一直是當地有名的貧困村,村民大多收入無幾、靠外出打工維生。

  脫貧致富的“考題”始終困擾著祖祖輩輩的水溢河人,2016年,涉縣供銷合作社精準扶貧工作隊入駐水溢河村。工作隊隊長高玉峰介紹,“貧困戶有的是文化水準低打不了工,有的疾病殘弱做不了活,也有的人是因為懶,不想幹活。”

  為讓水溢河村穩定脫貧,涉縣供銷合作社“量身定做”産業脫貧計劃。高玉峰到山東、山西等地學習考察,引進適合當地種植的富硒紅薯、藍莓、樹莓等特色農作物品種,建起了50畝種植基地,除實行股權分紅,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到地裏幹活掙工資。

  “雖然産業放在了家門口,但個別貧困戶就是‘請不動’。”高玉峰説。例如,村裏一名67歲的貧困戶,早年因為遊手好閒妻子離他而去,後來一直打光棍。“隔幾天他就給我們打電話,家裏沒電了,沒米了,伸手就要。地裏給他安排的活兒也不多,拔拔草、整整地,每天20元輕松到手,可他就是不樂意去,過一天算一天。”

  高玉峰説,“類似的貧困戶還有幾個。給的東西再多,自己不努力,總有一天也會坐吃山空。”他建議,上級有關部門進一步細化扶貧政策,根據貧困戶的脫貧自主性、參與勞動積極性等方面,做到有所區分、獎懲分明,“脫貧必須治懶”。

  另一方面,記者調研發現,部分貧困戶實現脫貧過度依賴政府幫扶,存在一定“等靠要”思想。貴州省銅仁市“大龍·石阡”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服務工作組負責人陳盛廣説,“很多貧困戶在大山裏待久了,主動致富的思路和門路都偏少。”

  為此,不少地方將産業扶貧作為脫貧之基、致富之源。在湖北省鹹寧市,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各級有關部門突出特色産業發展和幫扶實效,扶貧産業在帶動貧困群眾廣泛參與、促進貧困群眾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據鹹寧市扶貧辦統計,今年上半年,累計下撥産業扶貧資金7.2億元,落實産業扶貧項目571個,立足鹹寧特色優勢産業,重點發展形成茶葉、油茶、楠竹、水産、湘蓮、蔬菜等12個扶貧支柱産業。鹹寧市192個貧困村共培育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798個,實現了合作組織貧困村全覆蓋。

  革命老區湖北紅安縣地處大別山區,人口眾多,資源匱乏,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曾一度高達11萬,産業與就業問題相對突出,成為攻堅重點。紅安縣扶貧辦明確提出:確保每戶貧困戶有2個以上收入來源。

  由于大多數貧困戶發展産業能力較弱,紅安縣一方面爭取和用足國家政策,為貧困戶創造“被動收入”,同時通過獎補等方式,鼓勵貧困戶主動增收。三年來,紅安縣已成功引進農業項目155個,新建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20多個,帶動數萬戶貧困戶脫貧,戶均增收8000元。

  同時,為了幫助貧困戶“提神”,不少地方張貼有針對性的標語和宣傳口號。記者在湖北調研發現,“國家政策好,我們更要加油幹”“積極發展産業,脫貧動力不竭”“扶貧不能靠等,關鍵自己要幹”等接地氣的宣傳鼓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貧困戶的脫貧積極性,“等靠要”風氣有所減少。

  花好錢 立好人

  在西部山區某鄉鎮,按照當地水利方面“十三五”規劃,將建設一座兼顧飲用、灌溉的水庫;按照交通方面規劃,一條快速公路將穿過水庫所在區域。且水庫、公路都已投入一定建設資金,無論修改哪個規劃,都會造成浪費。

  記者調研發現,貧困地區發展迫切需要項目帶動,但部分扶貧項目缺乏科學論證規劃,實際執行困難。一些項目立項主導部門不同,甚至互相“打架”,一定程度上造成資源浪費。

  此外,在部分扶貧項目實施過程中,地方出現“資金趴窩”怪象。一位貧困縣縣委書記介紹,扶貧項目點多面廣,但報賬程式繁瑣,有時為了趕進度,不得不“先建再補”。而扶貧資金往往是跟蹤審計、封閉運作,一些賬目短時間內無法報銷。

  對此,部分受訪縣級融資平臺公司負責人表示壓力很大,特別是一些需要地方資金配套且地方資金佔大頭的扶貧項目,啟動難度較大,無形中加重地方債務。

  基層幹部群眾建議,盡快完善扶貧項目規劃的調整備案規定,加強部門間協調統籌,提高項目的係統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在確保資金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使用程式,確保扶貧資金“好鋼用在刀刃上”。

  除去項目實施方面面臨的難題,貧困地區人才匱乏問題突出,有經濟頭腦、願意帶頭的“能人”資源十分短缺,直接制約脫貧進程及效果。

  “全縣300多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約八成無法正常運轉,有的存活一兩年就解體了。”貴州一位縣農業局農經站站長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説,最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對接市場、具備經營管理能力的人才。

  為此,多地積極開展探索。例如在貴州,當地省科技廳成立科技扶貧專項資金,每年撥款2000萬元用于重點資助20個極貧鄉鎮開展産業脫貧攻堅工作。圍繞極貧鄉鎮産業需求,以選派對口的科技特派員作為技術中堅力量,有針對性地為企業、合作社、種養大戶引進轉化一批先進適用技術、開展農村信息化服務,推廣“公司+合作社+科技人員+農戶”“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多種模式,解決貧困村因發展人才匱乏而導致産業發展緩慢的難題,帶動地方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

  保護好幹實事的扶貧幹部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在有的地方,脫貧攻堅的最後階段出現了重問責、輕獎勵的苗頭。多位受訪基層扶貧幹部反映,檔案檢查、幹部座談、貧困戶走訪,基本每周都要迎接不同形式的檢查,有些檢查流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迎檢負擔”。

  在中部、西部調研時,有受訪扶貧幹部對記者説,一些檢查由第三方機構實施。但由于這些機構對當地實際情況了解不深入,脫貧驗收時或按照文件規定的條條框框執行,或片面聽取貧困戶的意見,為此而受處分的幹部是“流汗又流淚”。

  還有的檢查僅以貧困戶的滿意程度為標準,使得少數人産生“我是貧困戶我怕誰”的心態,一線扶貧幹部為了取得滿意度而迎合貧困戶,不能將扶貧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河北、貴州等地幹部群眾建議,扶貧檢查要講究方法,還得“有度”,不能落入形式主義“怪圈”。脫貧攻堅要高壓也需減負,要問責也需激勵,有必要將工作和檢查重心轉移到幹實事、見實效上來。

  在適當減壓的同時,建立完善基層幹部容錯機制和獎勵機制,最大程度調動廣大基層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和扶貧創造性,是記者在調研中最頻繁聽到的呼聲。

  當前,由于基層扶貧工作內容越來越細、要求越來越高,村支兩委幹部幾乎全脫産地投入其中,但每月報酬僅在2000元左右,遠低于其外出務工收入。再加上部分幹部因為本領恐慌、自身調節適應能力差等原因提出辭職,由此導致的扶貧幹部隊伍“人才短板”問題,亟需予以重視。

  受訪基層幹群建議,建立根據任職的地理位置、服務年限、崗位責任等因素浮動的基層幹部待遇調整機制,加強幹部能力培訓和心理疏導,為一線扶貧幹部的思想能力“脫貧”,從而帶動形成廣大幹部群眾齊心勠力脫貧攻堅的良好勢頭。

  (記者 梁建強 白明山 向定傑)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相關新聞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貴州丹寨:苗鄉金秋 柑橘飄香
貴州丹寨:苗鄉金秋 柑橘飄香
雪落呼倫貝爾
雪落呼倫貝爾
菲律賓長灘島重新開放迎客
菲律賓長灘島重新開放迎客
河北南皮:“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鋪就綠色扶貧路
河北南皮:“漁光互補”光伏電站鋪就綠色扶貧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61123622091